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如果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就是了解对方的观点,并且从他的角度和你的角度来看事。”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不懂得这样的道理,这也是导致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会丧失很多本来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着想,他的生活就会局限在一片很小的天地;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着想,道路就会越走越窄,生活的果实一定不是甜美的,而是青涩的。
一位上了年纪的木匠做好了退休的准备。他告诉老板说,他准备离开建筑行业去享天伦之乐,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眼看这位优秀的木匠就要离去,老板很遗憾,他实在是难以舍得这位为企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于是,老板问老木匠可否帮忙再建一所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后来,周围的人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经离开了岗位,因为此时的他做事已经心不在焉,建房用的木料不再挑挑拣拣,很随便,做出的活儿技艺粗糙,也没有以往那么讲究了。老木匠就这样为自己的建筑生涯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房子建好了,老板过来看新房的时候把一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说:“这房子是你的了,感谢您这么多年作出的贡献,这座房子就算我送给你的礼物吧!”老木匠听后非常吃惊,非常羞愧!如果当时他知道那是在为自己造房,他会做得大不一样。现在,他不得不住在自己建造的那所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将心比心,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自觉。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才会对对方的利害得失有一个较为深切的了解,由此再作出自己的决策。这样的决策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对方,这样就会有效避免自己的决策在实际运作中损害对方的利益。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生活就会少一些挑剔与不快,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和谐。站在对方立场上为他人着想,是善良的付出,会结出甜美的果实;是力量的源泉,会推进文明的前进。
4. 带孩子多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可以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也就是让孩子的心胸变得宽广起来。因为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神奇,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教科书。
很多学者都说过,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大自然的博大与雄浑可使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心情愉悦,进而让人产生宽容之心。
所以,如果有条件,父母应多带孩子到郊外,把关在钢筋水泥世界中的孩子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另外,尽可能创造条件,带孩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
即使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应该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里玩一玩,转一转,这样也算是亲近一下“小自然”,也会对孩子宽广心胸的培养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自己的行为,就要自己负责。家长这个观念的树立,对成长中的孩子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卢勤
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拥有自己的生活。作为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帮着孩子处理问题,所以,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就请父母尽早放手吧,让孩子学着在生活中自己处理问题。
要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曾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不可否认,今天有太多的父母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也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做,舒适、平静和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丧失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位中学生说:“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为我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可见,要想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让他学会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哈克斯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的生活用品。
妈妈询问哈克斯是否需要帮忙,哈克斯说他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哈克斯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必备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哈克斯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哈克斯说:“还行,不过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哈克斯回答说。
妈妈继续问:“下次如果你去夏威夷,也带同样的衣服吗?”哈克斯说:“不会的,因为夏威夷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在母子二人的对话中,不能不佩服这位母亲的聪明做法,她仅仅是引导孩子总结了他做事计划的不周。其实,这位母亲完全可以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对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这次体验中记住了教训,而且还让他具备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位父亲也用类似的方法让儿子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学会了自己处理问题。
对此,这位父亲这样说:“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我没有给他送红领巾。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1分,同学们都责怪他。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儿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很快,他就学会自己做事了。”
父母应该知道,善于处理自己的问题的孩子是坚强的,在生活中,他会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在面对困难时,他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处理那些问题,而不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让他自己去面对生活。
1. 支持孩子自己做的决定
想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父母首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然后支持孩子自己做的决定。孩子只有自己做了决定,他才会努力去解决问题。
其实,放手放孩子做决定和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子女的方法不谋而合。在教育子女上,***特别提倡“管放法”,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
当孩子有自己的决定的时候,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的将来会如何,只要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肯定和适宜的指导,即使最终孩子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父母的信任带给他的信心和勇气,会使他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有更大的动力朝向前方去拼搏去努力。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他只是一个孩子,他的决定是不成熟的,孩子可能就获得不到父母的任何的支持和重视。这会让孩子觉得连父母都不能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就会失去自信心,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更不用说会有什么优秀的表现了。父母如果不能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去肯定他的能力,孩子也就不会有什么机会去展示他是优秀的。
大多数父母都以为孩子的事必须由父母去决定,强迫孩子一定要听从安排。这样,孩子就不会有自主权,也没有做事的主动性,很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去应付差使。结果,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松散的习惯,甚至可能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出现孩子反抗的局面。
强迫孩子听从父母的建议,服从于父母的人生价值观,这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适当地听一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有时给孩子一些自我行事的机会,他就会表现得十分优秀。
一旦父母愿意接受孩子自己的决定时,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时并非不可取,有时甚至比父母的想法还要成熟。
2. 教孩子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要知道,自己代替孩子的包办行为会让孩子失去责任心,孩子就不再想去自己处理问题了。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尽早懂得,他自己的事情就要由他自己来做,并注意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中纠正不良习惯。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明确分工,分配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要明确地让他明白处理自己的事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责任。
知心姐姐卢勤曾经讲过两个真实故事:
一群美国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到中国生活了几天,他们吃住在中国人家里。戴瑞是最小的一个,刚刚11岁,她给中国学生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与她年龄不大相称的大背包。一天,游天坛公园时,同行的一名中国学生想助人为乐,便走过去对戴瑞说:“我帮你背包吧!”不料戴瑞睁大双眼,疑惑不解但又彬彬有礼地说:“谢谢你,自己的东西就应该自己拿呀!”其实,戴瑞的父母和兄长就在她身边,而且他们各自的背包要轻得多。一位中国记者问戴瑞:“外出都是自己拿东西吗?”她微微一笑,点点头。这天,她背着足足有三五公斤重的包,但她仍旧玩得很开心。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雪下得很大。一位大约11岁的小女孩坐在路边草坪的护栏上,伸着腿,叉着腰,指着马路上正在为她叫的士的父亲喊着:“快一点!你要是叫不着车,我迟到了怎么办?!”只见她那可怜的爸爸,一只手抱着女儿的书包,另一手不停地挥动,满头大汗,不停地跑前跑后,而女孩只管坐着。
这是中美两个同龄女孩子强烈的对比,这让卢勤感慨万千,她想:自己的事情能不能自己做,也许就是下一代竞争的起跑线!
其实,中国孩子不能为自己负责,不能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是父母造成的,怪不得孩子,因为父母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也没有让孩子明白,他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事情。
所以,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废物,就请父母把为孩子包办的一切都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做,要让孩子的心里时刻有“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来做”的意识,否则,你的“善心善行”就会给社会造就一个“杰出”的累赘。
3. 让孩子体验做事的自豪感
生活中,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弄明白他该做什么事情,孩子一旦做了,父母就应该鼓励他,表扬他,从而让他体验到做事的自豪感。
程浩的妈妈要求他,洗完澡自己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程浩却经常忘记。于是,妈妈让他记下洗完澡后该做什么事,以便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程浩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的母亲也为此经常表扬他,程浩也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所以,当要求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不妨向程浩的妈妈学习,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那样,孩子就会为记住提醒自己而沾沾自喜,为自己能够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做好而感到自豪。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另外,家中的许多事也应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在布置房间时采纳孩子的意见,让他也参与策划,孩子就会有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而且他也愿意主动担负起整理保护的工作。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受尊重而乐于帮助父母,进而培养了他的责任感,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会了参与处理更多的事情。
4.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父母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父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还是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孩子从自己错误中学习到的比从父母正确的指导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只提供参考意见,最后的选择权是孩子,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
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如果你能考上,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时的我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努力地读书,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学校。”
格林斯潘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也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格林斯潘的母亲是个小提琴手,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教育下学习音乐,而且自认为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后来,他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就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来越发现自己对音乐并没有太多的热情,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他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专攻金融。毕业后,他去了华尔街。
正是格林斯潘的父母把选择权交给了他,他才会选择了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在金融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位大画家是这样教育女儿的:有一次,女儿上学迟到了,怕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坐在车里哭,并请求父亲陪着她一起进教室。女儿心想:爸爸是大画家,看在爸爸的面子上,老师也许就不会批评自己了。结果,这位画家父亲给女儿两个选择:要么自己进教室,要么立刻回家。他对女儿说:“要知道,你今天不想面对的,明天还是一样必须去面对。”于是,女儿自己走进了教室。
所以,父母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就会做出让父母也觉得吃惊的成绩来,当然,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更是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