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篇)
1540300000049

第49章 华夏十三朝古都——西安

【必去理由】

西安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它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曾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

来到西安,走在它斑驳而雄伟的古城墙下,让人不觉得恍惚起来,忘记了自己身处何时何处……

先睹为快

西安,古称长安,它是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罗马哲人奥古斯曾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众多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到了汉唐时期,西安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大都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

西安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使节客商往来络绎不绝,中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友好往来不断加深。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4年以来,西安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为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全省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4处,其中陕西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陵墓8822处,古遗址5700余处,文物点21100余个。

来到西安,随处可见历史的踪迹,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有一多半在这座城市中留痕。来到西安,仿佛一瞬间穿越了千年的时间隧道,来到了古代的长安城……

景点导览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千米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1974年,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

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让人感到惊异的是,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这真是叹为观止。

兵马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慈恩寺创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在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其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故名大慈恩寺。据传,高宗当年每日早晚都会从含元殿遥望慈恩寺礼拜。

唐代大慈恩寺规模极大,共13院,总计房屋1897间,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现在寺院的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

唐王朝非常重视大慈恩寺,特地请闻名遐迩的玄奘法师担任大慈恩寺的住持。为了请到玄奘法师,还特令在寺内修了翻经院。

从公元648~658年间,玄奘法师在慈恩寺内潜心译经,并创立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又称唯识宗或法相宗,写出了不朽的巨著《大唐西域记》。

唐太宗和太子分别为他译的佛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称颂他献身佛教事业的精神。这两篇文章由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后刻成碑文,至今仍镶嵌在大雁塔底层南门西侧。

公元652年,玄奘上表请求在寺内翻经院造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这就是后来的“大雁塔”,塔是玄奘亲自设计的,高5层,约60米,砖面土心。后来砖缝草木丛生,塔身塌损。

公元701~704年,武则天在位时重建并增高至10层。后遭战乱破坏,于公元930~933年再次修葺时改为7层,高64米。现在的大雁塔保持着这次修葺后的面貌。

●钟鼓楼

钟楼始建于1384年,古时用来在清晨敲钟报时,故称“钟楼”。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当时,这里是西安城的中心。

公元1582年,西安城扩建,将原来的钟楼拆掉,在扩大了的西安城正中——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重新修建了钟楼。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基座是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高8.6米,宽35.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外部重檐3层,但内部仅上下两层。

楼檐四角攒顶,檐下饰有彩绘斗拱。“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筑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观。

在钟楼西北方半里处,可以看到又一座宏伟的古建筑——鼓楼。它创建于公元1380年,比钟楼早4年。以前,楼上悬挂一面大鼓,每到傍晚就会击鼓报时,故称作鼓楼。其鼓声与钟楼上的钟声形成“晨钟暮鼓”之景,此乃长安八景之一。后来不再用来报时,只是在战争时才擂鼓报警。

鼓楼楼基面积为1924平方米,楼基高34米,基座用青砖砌成。楼体呈长方形。外部为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式,内部上下两层,外部楼檐均饰有斗拱。四周有回廊,内外贴金彩绘,金碧辉煌。

●古城墙

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意见,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千米,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建有驻兵的敌楼。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用来射箭和观望敌情。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都砌上了青砖,城墙变得更为坚固。清代时,陕西巡抚毕沅奉命对城墙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糟,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伸阅读

●“大雁塔”名字的由来

在唐代,一般称大雁塔为慈恩寺浮图或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后人一种习惯称呼。关于雁塔得名,有多种说法。

传说玄奘在印度取经时曾住在一座大乘佛寺内。印度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两派。大乘吃素,小乘吃荤。玄奘所在的这座寺院的附近有一座小乘寺。

一天,该寺的僧人因吃不到肉而发愁。那天正好是菩萨布施日,一个和尚仰天叹到:“大慈大慧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他正说着,一群大雁飞来,头雁坠地而死。僧侣们个个惊愕万分,都认定这是菩萨显灵,让他们食其肉充饥。从此全寺和尚不再吃肉,并且改信大乘佛教。他们还在大雁坠地处修建了一座塔,取名为“雁塔”。

大雁塔就是玄奘依照印度那座“雁塔”形式设计建造的。为了颂扬佛教,纪念玄奘,后来人们就称慈恩塔为“雁塔”。但据学者考证,《大唐西域记》中载西域称佛塔为“亘娑”,唐言为“雁”,故雁塔得名由梵文“亘娑”音译而来。

半个世纪后,荐福寺塔修成了,两塔遥遥相对,风采各异。因荐福寺塔比雁塔小,人们就将这座叫大雁塔,而将荐福寺塔改叫小雁塔了。

从唐初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规矩,凡是考取进士的人,都要去大雁塔上赋诗并留名于雁塔之下,这个规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成为定例。所以,“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进士,登上雁塔时就作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自豪心情。

小贴士:

●最佳旅游时间:

除较寒冷的冬季外,其他时间都适合去西安旅游。

●注意事项:

1、西安气候比较干燥,建议多吃点蔬菜、水果。

2、西安早晚温差大,如果早上较早出门或在外逗留较晚的话,最好多带些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