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篇)
1540300000006

第6章 儒释道三教石刻珍品——大足石刻

【必去理由】

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它以其艺术品质之高、题材之丰富多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遐迩,著称于世。

这些石刻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非常值得一看。

先睹为快

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宋代达到鼎盛。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同时还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石刻为“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艺术享受。

大足石刻的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助。大足石刻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石刻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造像艺术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是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展现了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

景点导览

●北山石刻

北山,古名龙冈山,距离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海拔545.5米。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

北山石刻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是一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的沿崖造像。现存雕刻4600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它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山石刻从南到北形状就像新月一样,龛窟的形状则如蜂房。这些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残毁外,大部分均保存完好。

北山石刻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人为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以佛教密宗为主,在当时民间是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典雅的风格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五代、两宋时期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结束。

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题材同北山石刻大致相同,也是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就像一处大型的佛教胜地,展现了宋代石刻艺术的精华。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中。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石刻依次为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磐圣迹图等,历经七十余年建造而成。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的大型石窟密宗道场。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朝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坛台高2.31、东西宽16.50、进深7.90米,上面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2千米,海拔514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崖面长86米,高3.5~10.2米,通编为15号,属道教造像。

其中最主要的造像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在大足石刻中,南山石刻是中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仙系统最完整的石刻群。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南山摩崖石刻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又被重庆评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千米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石篆山造像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82~1096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极为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

石篆山以老君洞为代表作。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千米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094~1151年),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造像12龛窟。

石门山石刻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若铜铃,像能目及千里一般;顺风耳面貌丑陋,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逼真,筋脉显露,手法夸张,让人过目不忘。

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额头宽广双目深陷,口阔唇厚,袍带飞扬,一下望去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尊,造像儒雅清秀,衣物纹路舒展逼真,手法写实,让人不仅觉得这些造像的“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共98尊,其中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这组造像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延伸阅读

●数珠手观音石像的故事

大足石刻始于晚唐,盛于两宋,明清时期的雕像有五万余尊,内容以佛教雕刻为主,并有道教和儒家雕像。大足石刻分布于四十多处,但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宝顶山和北山两处。自1981年对外开放以来,这两处的中外游客已不下于二百多万人次了。

在大足石刻北山有一个有名的雕像,名叫“数珠手观音石像”,俗称为“媚态观音”。她身高不过三尺,头戴宝冠,脚踏莲花,体态轻盈仿佛随风欲动,眼角嘴角含颦欲笑而又略略带羞。这尊雕像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关于这一尊石刻,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

据传,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的神像。他设计了许多小样,可他没有一个感到满意。许多天过去了,雕像一点进展也没有。一天晚上,他又无功而返。他闷闷不乐地来到小溪边坐了下来,想洗一下脚放松一下。这时,身后忽然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女孩儿说:“瞧您的裤角都湿了。”

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老石匠感激地冲小姑娘点了点头,小姑娘见老石匠充满谢意地瞧着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妩媚害羞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

老石匠灵机一动,不顾劳累重返山上,照着小姑娘的神态将这尊人情味极浓的女神石像一气呵成。按佛教经文定名,这一石像应叫数珠手观音,她一问世,立时名振北山。后人倾羡她的美貌,便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媚态观音”。

听说有很多舞蹈演员想要学她的神态,可不是过于“媚态”,就是过于矜持,总学不像。可见古代石刻大师用心血雕塑的石像是多么出神入化!

小贴士:

●交通:

重庆汽车西站每天有数十班次汽车往来于其间,乘汽车两个小时就到了。

●门票:

联票价格:120元;宝顶景区:80元,北山景区:60元;南山和石门山分别为5元/人。劳动节、国庆节当天学生持学生证可免费,其他时间为半价。

●开放时间:

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