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女孩
1548700000022

第22章 用交流化解叛逆(3)

小辉的妈妈是个漂亮的女人,她不仅自己爱美,也经常把小辉打扮得像个大人。这不,春节到了,妈妈让小辉烫了头发,化了妆,还给她买了一对大耳环。在妈妈的影响下,小辉也十分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经常闹着要买新潮衣服,甚至还要名牌的。在学校里她也总跟同学们比谁穿得漂亮。但是对老师讲的学习知识,她却并不认真。有一次,大冷天,为了要穿一件裙子上学,她磨了妈妈半天,结果闹得上课迟到了,挨了老师的批评。现在,妈妈也拿她没有办法了。

人的仪表、服饰的确是一种美,但是像小辉这样一味地追求外表美,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正是开始注意自我形象的时期,她们希望以此获得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爱美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她们由于缺乏美学知识,再加上父母错误地引导与影响,使她们往往对美的认识停留在盲目的着装、打扮上。作为父母,要做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孩子才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塑造女儿美的心灵

父母不仅要引导女儿对外表美的认识,还要抓住女孩子爱美、要美的心理,塑造女儿美的心灵,告诉她讲文明、懂礼貌是美的;尊老爱幼、扶困济贫是美的;爱护树木,关注环保是美的……力求使自己的女儿做到仪表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要想让女儿知道什么是美,就要提高女儿对美的感受力。审美感知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有意无意地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健康愉快的活动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并使孩子在娱乐中受到艺术感染。如果父母和女儿多在一起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如阅读、体育运动、欣赏音乐等,不仅可以使她们领略到各种艺术美,也可以增进一家人的感情。经常带孩子投身大自然去寻找美,多参加社会艺术活动去感受美,体验美。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身教作用,以自己得体的装束、优雅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去影响女儿,塑造女儿美的心灵。

叛逆不是女儿的罪过

叛逆是每个青春期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实每个孩子多少都会有些叛逆,但不同的孩子表现的叛逆程度不同,有的叛逆让你觉得她们长大了,有的叛逆让你觉得她们已经失去掌控。这都取决于她们所生活的环境和家庭,所以说,叛逆不是女儿的罪过。作为父母,我们要给予女儿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这样才能让她们健康成长。

1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断送了我的幸福生活。丈夫因车祸离我远去,剩下女儿和我相依为命。那时候女儿还只有三四岁,我带着她艰难地生活着。

没有了丈夫,我和女儿的生活过得很艰苦。我要努力工作,对付日益增加的家庭开销,要找房子住,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一天累下来,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一声都不想吭。但看着年幼的女儿,我心里很痛,这么小的孩子就要承受没有父亲的痛苦,我发誓一定要让女儿过上最好的生活,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给予她更多的爱。

可是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一天天地长大,脾气却变得一天比一天暴躁。以前,女儿还是个很听话的好孩子。我让她少出家门,她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可现在她却渐渐地执拗起来。好几次女儿的班主任都对我说:“你女儿好像是个刺头儿,到处惹是生非,别的女孩子文文静静,她却逞强好胜。”老师还说我女儿在学校和其他同学相处不好,动辄骂人,还和男生打架,像个一触即发的爆竹。起先我还不信,这孩子平常在家里时还是比较听话的。可是,我很快就领略了女儿的暴躁脾气。她开始不听我的意见和劝导,进而开始无端地向我发难。当我觉得不能用威信制服孩子的时候,就使用武力或粗暴的方式去解决。但是,这仍然起不了作用。我真不明白女儿这是怎么了,我该如何去教育她呢?

——江西徐女士

尊重女儿,不要总对女儿说“不”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内心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希望自己和大人有平等地位,对大人的要求也是有选择地接受。此时,父母对女儿的行动不要轻易干涉。如果女儿必须顺从的话,也不要用强制式或命令式的口吻,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女儿的意见,让她们自己做出选择。“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父母的口头禅。面对叛逆期的女儿,父母要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女儿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对于女儿很喜欢做的事也不要滥加命令。有些父母为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对孩子喜欢做的事也要下达命令,结果孩子反而不做了。有位中学生说,她正准备看完电视就去做作业,结果妈妈这时来了一句“还不学外语去”,她本来准备去学的,可是听了妈妈的话后,反倒不学了。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对立的情绪。

及时沟通,增进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叛逆期,表面上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但实际上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愿望会更强烈,所以父母要适时把握,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当女儿向父母谈她们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女儿先打个招呼,等到忙完自己的事情后再主动地和女儿交流。多陪女儿参加她们感兴趣的活动,做她们的知心朋友。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女儿,让她们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让她们感到自己也是受重视的。

当父母发现女儿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或者做出一些小错误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女儿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她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女儿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女儿相处融洽了,女儿自然就不会反叛了。

父母不要管得太多

女儿在进入初中后,一些父母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女儿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了,她们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如果女儿实在不愿同父母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有一位母亲,她自身由于历史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愿望都不能完成,她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全心全力地想把她打造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她为女儿请了手风琴教师、美术教师,让自己的爱人亲自担任围棋教师。规定女儿每天要画一幅画,要练习2~3个小时的手风琴,一个星期和爸爸下三盘棋,这样的安排在她看来合情合理,可是女儿的行为却让她寒心,女儿马马虎虎地拉些简单的曲子,一幅画简简单单,潦草了事。

当她提出质疑和批评的时候,女儿总会以“老师说要先练习这些简单的打好基础”之类的话来反驳她,女儿不像男孩子那样和她吵架,可是女儿的那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却让她不知所措。

当女儿长大了,她就会变得有主见,有思想,不再是一只温顺的小猫,她开始接触世界,而她此时所接受的教育足可以让她能够初步规划出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的个性,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此,当父母们再以成人的理念和标准来要求女儿时,便会产生碰撞。所以,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事情不要管得太多,过分的关注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

有些父母由于本身脾气暴躁,加上对“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古训深信不疑,于是当女儿犯错的时候,动不动就使用家法。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却不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下面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她看到家长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孩子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孩子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也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强,在家里挨父母打后,到外面就打别的弱小孩子。这种粗暴性格一旦形成,孩子长大后就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喜怒无常。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就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孩子也会变得喜怒无常。

由此可见,棍棒式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采取棍棒式教育的父母虽然是出于关心女儿成长的心理,但也要考虑女儿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心理专家说:“在父母‘棍棒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一种模仿暴戾的心理。”实际上,“打”只能暂时让孩子驯服,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最终则会扭曲孩子的性格。打骂和威吓孩子,一种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心胸狭小、自卑、怯懦、不诚实的性格,还有一种可能会使孩子变得非常暴躁,对挨打满不在乎,成为具有反抗意识、崇尚暴力、性格偏执的人。因此,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请放下手中的棍棒,以讲道理来代替简单的暴力,多用些时间用心和女儿沟通,让女儿生长在没有棍棒阴影的空间中。

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则认为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两代人的差距越大,孩子就会变得越反叛。所以,为人父母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缩短与女儿的差距。多和女儿进行沟通,用交流化解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