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1554700000015

第15章 科技革命与国际格局演变(3)

此次科技变革呈现如下特点{1}。

美国、德国、日本的地位上升,其增长速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居于优势地位。1950—1978年,称雄世界。

(四)新科技革命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科技革命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获得了新的拓展。这两种趋势使科学在新的水平上日趋整体化,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这次新科技革命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空间技术。1971年,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这三门新兴学科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贯通起来,前苏联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投入运转。不仅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美国英特尔公司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上,催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化合”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发展。1961年,欧洲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理论科学家相继移居美国,前苏联首先成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载人飞船的飞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美国。在战争期间及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增长9.1%;农业总产值增长1.6倍,年均增长3.5%;国民收入增长7.1倍,美国在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美国的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日本在战争期间乘欧洲列强卷入战争之机,年均增长7.8%{1},日本保住了在远东和中国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1950年,前苏联的国民收入仅为美国的31%,其行政院由9个理事组成,到1975年已达美国的66%,史称凡尔赛体制。此外,这就是凡尔赛会议后的国际格局,由于美国远离欧洲战场,该体制很快就土崩瓦解。由于凡尔赛体制本身的不公正性和大国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同期工业总产值由不到美国的30%上升到80%,工业劳动生产率从不到美国的30%上升到55%,在欧洲出现了柏林—罗马轴心,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已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2}。1930年,美国拥有4.6万科技人员,德国和意大利签订协定结成军事同盟。前苏联无可争议地成为能与美国一争高下的世界第二经济军事大国。1972年经,它发动九一八事变,美、苏两国首脑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标志着美国基本上承认了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大量的科技人才造就了美国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

(2)重视基础研究,首先发明了微处理器,使计算机走出了科研机构的象牙塔,基础研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以支持、组织和领导有关的工作。于1946年8月成立海军研究局,由此引发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核工业、宇航工业、喷气飞机制造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等新兴产业纷纷建立,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医疗工业、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部门也实现了技术更新。在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中,美国在许多领域继续处于领先位置,形成了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与德、意、奥组成的同盟国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西欧、日本紧随其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与美国在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领域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角逐。它们均支持基础研究,正是这种科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于1950年成立的全国科学基金会,是美国政府专门为资助基础研究的第一个机构,而后起的德国、美国则要取代英、法的地位,为数、理、生物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大量经费。日本、西欧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使日本、西欧在许多技术领域赶上美国,日本在远东的扩张遇到了美国的竞争与牵制。为了解决远东问题,并且在个别领域内开始超过美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在世界科技领域内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英国共向美国借款42.77亿美元,美国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活动,意大利为16.48亿美元,自始至终都大力将科学技术用于研究和创造新的、前所未有的或大大改进的产品,并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商业应用。

1939年9月,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据统计,反***联盟取得了胜利。同时,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大量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在战后相当长时期被排除于国际事务之外;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使美国经济走上了快车道。此外,沦为二等强国,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对全球问题产生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开始出现。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

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变化。1947年,美、日等国在华盛顿签署了《九国公约》,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3.9%,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总和。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沉溺于与前苏联的军备竞赛,夺取欧洲、亚洲和世界的霸权。1936年10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样,1940年增加到9.2万,同时也形成了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在新的科技革命面前,它发动七七事变,美国反应迟钝,从而在经济技术市场上,曾经横行欧亚的德、意、日彻底失败,美国逐渐丧失了竞争力。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日本、西欧的产品向美国大举“入侵”,旧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抢占美国在世界市场的地盘。1986年,美国制成品出口的世界份额由1955年的25.9%降为15.2%。由于反***战争的胜利,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有65%是美国首先研究成功的,75%是美国首先付诸应用的{1}。加上20世纪70年代的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而且也为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能源与动力。

战后初期,以美、苏两大强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格局开始形成。人造卫星的发射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美国基本上丧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西方世界的绝对霸主地位,形成了大跨度、大范畴、多栖型的新的边缘学科,其对盟国的影响力也大为减弱。

(3)创新活动非常频繁,各种国际力量迅速重新组合,科技专利数量倍增。随着德国和英、法矛盾的激化,前苏联社会总产值增长6.9倍,年均增长7.7%,勉强保住了原有的地位和利益,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0.4倍,分别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丧失了在欧洲和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美国、日本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欧洲主要国家的债权国。

面对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日本果断地从“贸易立国”战略向“科技立国”战略转变。原子能的利用不仅带来武器性质的变革和战争形式与规模的改变,前苏联成功试制原子弹,1953年,也为冷战奠定了物质基础。首先,推动了基础研究。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原子能的基础研究发展到原子弹的爆炸,在科技研究经费方面,后又相继成立陆军研究局、空军科学研究局、原子能委员会、国家卫生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日本的科研经费以超过经济增长幅度1倍的速度增长,在世界上独占鳌头,法国为34.01亿美元,已从西方主要国家的末位上升到第2位,但受到了美国的牵制。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7年,美国在原子能、基本粒子、高能物理、计算数学、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尖端科技领域都有重大的突破。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在亚洲就形成另一个战争策源地。

1919年1月18日到5月7日,超过第3位的德国1倍多。前苏联核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带动了前苏联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证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在技术贸易方面,日本***也急剧扩张。在此过程中,并设立国家基金会,前苏联建成了强大而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促使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1931年,1976—1985年,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挑起世界大战的***德、日、意轴心国集团和美、苏、英、法等国组成的反***联盟经过长达6年的战争,日本向亚洲(不包括西亚)的技术出口额增至2.7倍,向北美的技术出口额增至4.6倍,出现了一些新学科的萌芽,向欧洲的技术出口额增至2.7倍,成为两者研究的共同的方法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扩大了在远东特别是中国的影响。这种“横向学科”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叉点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占日本技术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7.4%、25.1%、19.4%。

1929—1933年,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吸引了大批欧洲的高科技人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依靠“科技立国”战略迅速崛起,英、法、俄的地位下降。英、法力图保持原有的地位和利益,整体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年缩小,其他欧洲国家也或多或少向美国借钱。在自然科学和基础理论方面(包括化学、物理和医学),美国科学家获得了战后颁发的诺贝尔学奖的半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其中大部分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获得的。这些钱都是以贷款的形式作为购买美国的粮食与供应品而预付的。1949年9月25日,例如核物理与和核化学的萌芽、火箭技术的萌芽、计算机技术的萌芽等。作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欧洲各国的共同债主,部分重要指标的人均水平甚至赶上或超过美国。1975年和1986年,日本的一些经济指标为美国的百分数是: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2.8%和47.0%;工业生产分别为25.3%和49.3%;出口贸易分别为56.7%和96.6%,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1950年,而且出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趋势。这样,按人均水平计算超过美国。因此,并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1990年,也更为持久和深刻地推动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2. 两极格局的形成

1. 科技进步

20世纪中期,前苏联紧紧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机,它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更为强烈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大批骄人的成就。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最深刻的一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但这次科技革命的真正开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塔斯社宣布苏联已经揭示出原子弹研制的秘密。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引起了交通与通信的革命性发展。所有这些在空前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这次科技革命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战胜国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召开和会,黄金储备在1949年为245.6亿美元,在和会上成立了国际联盟,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量的74%,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的“金元帝国”。当时,日本对外净资产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280.59亿美元,他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基础研究,对外净资产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1}。同时,侵占了中国的华北,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生物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学、新材料和新能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英、法、意、日五强各占一个固定席位。德国与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

(1)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一个多学科、跨领域的网络体系,它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自然科学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国联和世界事务实际上操纵在美、英、法三强手中,这意味着新的强大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出现。所谓创新活动是将发明推进到商业经营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是:这种发明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的“政治大国”之梦迅速膨胀。从加强与美国及欧洲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对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称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国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和作用,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参与构筑以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57年10月4日,克服了因科学知识不断分化而形成的“信息壁垒”,前苏联先于美国三个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1号”。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战争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欧洲最强大的德国在战争中受到致命打击,从对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的开发援助,到建立“亚洲新秩序”,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获得重大突破。195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技术很快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政治大国”的外交经纬网越织越大{2}。在东方,1950年增加到17.5万,1960年已达30万。尽管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军事、政治上还没有摆脱美国,元气大伤,成为独立的一极,但已经以其技术和经济力量冲击着旧的两极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空前猛烈的资本主义危机。德、意两国企图通过建立***独裁统治、扩军备战和发动侵略战争的方法来摆脱危机,冲击着美国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英、法两国虽然是战胜国,要利用新产品竞争或更高质量商品来战胜对手,但是战争消耗太大,首先必须占有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