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1554700000038

第38章 参考文献

[1][日]小林英夫. 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背景[M]. 李洪权,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张伯里. 世界经济学[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23.

[3]定军.《经济学家》专家:中国要警惕生产过剩[J]. 党政干部文摘,2003(10).

[4]廖岷. 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 中国金融,载于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4/05/content_7921466.htm.

[5]宗建亮,李天德,熊豪. 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石油危机[J]. 经济经纬,2008(1).

[6]宫占奎. 石油危机与西方工业国的经济发展[J]. 南开经济研究,1985(5).

[7]李光耀.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政治性的[J]. 领导决策信息,1998(10).

[8]成思危. 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人民网,20021220,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29/173/20021220/892291.html.

[9]刘长庚. 世界经济危机新特征研究[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0):112 116.

[10]马文秀. 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经济发展[J]. 世界经济,1999(5):67.

[11]钱振为. 汽车产业与经济危机[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9.

[12]刘桂斌,刘勤.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用及其若干理论问题的审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J]. 亚太经济,1998(11/12).

[13]方连庆.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 国际政治研究,1988(4).

[14]雨竹.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原因及对策[J]. 江西社会科学,1991(5).

[15]程实,宋玮. 次贷危机剧烈恶化——美国经济面临衰退[J]. 市场动态,2008(11).

[16]汤世国. 技术创新——经济活力之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7]张耀辉. 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9(1).

[18]陆国庆. 在产业创新中迎接国际产业大转移.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7/10279/939522.html.

[19]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创新与学习[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49 51.

[20]余南平. 我们为什么要重塑国家竞争力. 文汇报,载于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4148330.html.

[21]付启敏,刘伟,姚娅萍. 基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7).

[22]董瑞华. 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J]. 社会科学,1997(6):36 37.

[23]陈继勇,胡艺. 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J]. 求是,2007(8).

[24]李太勇.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 改革与战略,1997(1):47 50.

[25]龚建立,闫海燕. 创新推动型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 经济论坛,2000(10).

[26]李义虎. 国际格局的定义前提及其基本特征[J]. 河南社会科学,2005(3):1.

[27]苏格. 论国际格局的变迁与发展[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5):6.

[28]陈岳. 世纪之初的国际格局、世界主题与中美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29]钱文荣.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主要特征[J]. 南方月刊(广东),2008(8).

[30]龚育之等. 科技发展与世界新格局[J]. 科学学研究,1992(1).

[31]赵刚. 地缘科技学与国家科技安全[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32]王觉非. 近代英国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56.

[33]王逸舟.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4]冯宋彻. 科技革命与世界格局[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6.

[35]李景治. 科技革命与大国兴衰[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36]宋则行,樊亢. 世界经济史(上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43.

[37]余志森. 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5196.

[38]蒋孟引. 英国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53655.

[39]胡才珍. 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43.

[40]王杨.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J]. 学习月刊,1998(4).

[41]于德惠,赵一明. 理性的光辉:科技革命与世界新格局[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234.

[42]赵锡玲. 苏联经济的调整与改革[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40.

[43]王春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竞争之路[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67.

[44]冯江源. 当代科学交流与国际关系[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0.

[45]江流,陈之畔. 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0.

[46]程如烟. 世界科技格局的新变化[J]. 科技管理研究,2008(7).

[47]汤世国. 技术创新——经济活力之源.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613.

[48]J.Schumperer,“Business Cycles”,1939.

[49]王欣. 技术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多重效应[J]. 商业时代,2007(9).

[50]陈其林. 产业革命之技术与制度层面的考察[J]. 中国经济问题(厦门),2005(4).

[51]张连怀. 从三次产业革命看高技术企业成长[J]. 经济问题探索,2004(5).

[52]吴易风,王健. 凯恩斯学派[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4).

[53]许曦,刘芳.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商业时代·理论,2004(30).

[54]杨英杰. 我们又成了凯恩斯吗?我们更需要熊彼特的创新精神. 上海证券报,2009(3).

[55]陈楠,汪芳. 美国70年代滞胀的表现形式和政府的调控政策[J]. 金融经济,2008(6):115.

[56]魏加宁.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LeafID=931&

DocID=1678596.

[57]Dale W. Jorgenso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heU.S.Economy,1999:1516.

[58]柯世源,边疆. 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12).

[59]葛晶. 技术进步与美国“新经济”.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0]戴硕,刘海军. 科技优势与美国霸权[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61]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98年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2]Kim R. Holmes,Tomas G. Moor. Restoring American Leadership:A U.S.Foreign Defense Policy Blueprint. The Heritage Foundation,1996:129132.

[63]侯集体. 信息技术产业与美国“新经济”.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17.

[64]袁正光. 数字革命——一场新的经济战[J]. 科技潮,1994(5).

[65]黎国焜. 美国“新经济”刍议[J]. 世界经济研究,2000(6).

[66]张其佐. 论1991—2000年的美国新经济[J]. 天府新论,2002(3).

[67]陈继勇. 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特点与前景[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l).

[68]姜奇平.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9]黄仁伟,吴雪明. 试析信息技术对美国“新经济结构”的影响[J]. 世界经济研究,1999(6).

[70]黄奇等. 数字经济[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

[71]庄芮. 试论美国新经济的衰退[J]. 亚太经济,2002(2).

[72]李祖龙. 韩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演变.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

[73]黄奇. 韩国信息技术发展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0(5).

[74]许征.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6.

[75]张祖兴. 试析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社会经济的影响[J]. 东南亚研究,2001(6):3234.

[75]周小兵. 东亚经济蓝皮书2000—2005[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7][英]苏珊·斯特兰奇.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M]. 杨宇光,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106.

[78]余永定. 泰国如何走向危机深渊. 第一财经报,转载http://www.sina.com.cn,2007618.

[79]巴顿·比格斯. 对冲基金风云录[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80]沈联涛. 回望亚洲金融危机.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转载网易财经频道,http://money.163.com/07/0622/10/3HJ8S2T600251OBF.html.

[81][美]保罗·布卢斯坦. 惩戒: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M]. 蔡丽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15.

[82] Horowitz,ShaleAsher.,Heo,The Political Economy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InterestGroups,Ideologies,and Institutions,UK,Rowman & Littlefield,2001:53.

[83][日]林直道. 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对日、美及东亚经济衰退的剖析[M]. 江瑞平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2.

[84] Lowell Dittmer,East Asiain the‘New Era’in World Politics,WorldPolitics,2002,October,No.l,Vol.55,pp.3865.

[85]韩立民,曹洪军,曹相宝,孙涛.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东方论坛,1999.

[86]胡进,张才进. 全球金融动荡加剧的四大成因[J]. 港澳经济,1997(3).

[87]詹姆斯·托宾.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国际金融研究,1998(2).

[88]Cha Backin(2000):Korea’s Financial and Cooperate Sector Reform,Paper for KoreaOECD Conference. Korea Institute of Finance.

[89]谈世中,王耀媛,江时学.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

[90]世界银行. 迈进21世纪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248249.

[91]朱玉华. 昔日亚洲今日中国?——纪念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 新青年. 财经报道.

[92]柯始炎. 1997年泰国科技发展综述[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4):49.

[93]韩冰. 2004年泰国科技发展综述[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6):3739.

[94]秦申,蓝关月. 1997年印度尼西亚科技发展综述[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3):62.

[95]李毅. 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的演变与评价——兼论R&D发展模式的转变[J]. 南洋问题研究,2005(4):3642.

[96]李健.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10):46.

[97]徐勇. 年度竞争力排名新兴经济体跃升[J]. 中国经贸导刊,2007(10):38.

[98]杨景厚. 初析新兴经济体GDP逼近发达国家[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1):2.

[99]魏浩,史言信. 1992—2007年俄罗斯经济发展形势与中俄经贸发展[J]. 东北亚论坛,2008(6).

[100]谢代刚,李文贵. 试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演绎进程[J]. 南亚研究季刊,2005(2).

[101]杨文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特性分析[J]. 南亚研究季刊,2007(4).

[102]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103]黄军英. 金融危机对科技的影响. 学习时报,20090311.

[104]科技部. 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348.

[105]杨景厚. 初析新兴经济体GDP逼近发达国家[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1):56.

[106]徐伟. 新兴经济体:迎来转变增长方式机遇期.中国经济时报,200914.

[107]赵刚. 新技术革命是化解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 学习时报.

[108]朱克江. 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J]. 科技成果纵横,2009(1).

[109]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小组.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与科技创新. http://news.sina.com.cn/o/20090212/101615151414s.shtml.

[110]肖国强. 信息科学技术:新科技革命的先导与主流[J]. 今日科技,2004(3).

[111]祝魏玮,李国杰. 一场压抑已久的信息科学革命即将到来. 科学时报,20081117,A1,要闻.

[112]张占耕. 农业是生物技术革命的主战场. 光明日报,200335.

[113]张木,魏于全.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2002(1).

[114]陈葳. 生物技术发展将为化学工业带来革命[J]. 化工之友,2001(8).

[115]中美科技网. 生物技术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http://www.uscnlife.cn/web/page/news771.htm.

[116]张占耕. 21世纪世界生物医药及企业发展方向. 人民网.

[117]国药网. 世界各国纷纷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 2009520日. http://www.sinopharm.com/news_8632.html.

[118]王涛,于峰. 纳米技术——21世纪的技术革命[J]. 中国科技信息,2005(7).

[119]国际能源网. 经济危机,清洁能源危机?http://www.inen.com/newenergy/html/newenergy200820088033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