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1556100000047

第47章 后记

关于书名

我最初起的书名是《新工人-家在哪里?》,编辑认为书名里面带问号感觉我们没有观点和方向,我觉得很有道理。打工群体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的确迷失了,但是新生代打工者的诉求是很明确的,虽然在诉求难以实现的时候同样感觉迷失,但是这样的过程带来的是主体意识的崛起。最后,我们定下书名《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迷失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却是崛起的基础;崛起是打工群体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

我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从来都是我找出版社,这是第一次出版社编辑找到我。其实编辑找的不是我,而是我们位于北京皮村的机构。编辑看重的是我们机构所服务和关注的打工群体。编辑说:“如果可以出版这本书,也是为这个群体做了件事情。”

研究工作与社会活动以及社区活动的结合

本书是“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后称“博物馆”)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博物馆”是“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于2008年5月创办的。“博物馆”的宗旨是记录打工群体的历史,进而推动打工者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并促进中国工人群体的健康发展。我们不仅通过记录打工者的故事来记录打工群体的历史,我们还通过对历史的描述和解读去创造历史。围绕本书的研究成果,“博物馆”于2012年1月1日开展了主题为“新工人-家在哪里?”的图文展览,此展览将在2012年度持续展出,并围绕该主题开展各种社区活动。

作者对工友的回访

2011年10月,我写完了本书的初稿,草印了200本进行内部交流和征求意见。2011年11月,我带着初稿去东莞回访一些工友。工友看到他/她们的故事被写在了书里,都很惊喜,特别是看到自己或者亲友的照片时更加觉得亲切。下面是我和工友王福连的对话:

问:你看我写的东西,觉得有用吗?

福维:还可以。很真实,这个书给我一本好不好?我回去看一看。

问:好的,你愿意看,我很开心呀,因为有时候会担心……

福维:担心没人看?

问:对,担心没人看。我做调研和写这个书付出很多精力,现在写出来了,自己会想,别人会不会觉得有用。所以你愿意看,我就很开心。你觉得这个东西会起到什么作用吗?

福维:不知道呀,我也在想,这个能起到什么作用。你去年采访我的时候我就想,采访这么一下搞什么呢。

问:但是,你能接受我的访谈,说明你是支持我们的,对吧?

福维:支持的人肯定占多数。肯定好多人都认为是好事。

更让我欣慰的是,当和工友第二次见面聊天的时候,气氛和初次见面非常不同,有些“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我的再次到访是出乎他/她们意料的,我的再次出现大大增加了他/她们对我的信任。他/她们隐约感到,我原来不是他/她们生命中不会再出现的过客。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虽然只过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很多工友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做跟踪访谈的重要性,在这里就不详述了,在下一本书里再和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