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闻一多(大全集)
1557000000001

第1章 一个天生的诗人,一个民主的战士

闻一多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是一个诗人却走出了书斋,走出了象牙塔,走到前沿阵地,最后为民主英勇献身,倒在了白色恐怖的血泊当中。他是一个敢于出门不带钥匙,出了门就没想再回家来的英勇斗士,他是一个直面黑暗的真正猛士,他是一个有血性的、无愧今生的男人。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的一个书香门第。13岁时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此期间,他的诗词才华逐渐展现,相继发表了诗、赋,并担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闻一多投身于校园运动的洪流当中,他积极书写诗词、发表演说,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前往上海参加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1922年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的同时,怀着极大兴趣专研诗歌、发表诗评,并在国内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1925年,闻一多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担任《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此后,他相继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1月,闻一多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32年秋,闻一多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又到临大任教。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历时两个多月,徒步3500华里,期间采集民谣、民歌,创造出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风景的作品。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任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后,闻一多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争取民主自由。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于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开创了诗的新格律之先河,并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诗和散文的语言。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要进行新诗格律的人,提出诗人要敢于和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并认为应该对新诗的语言、形式、音韵、节奏进行研究,相对于“自由”必须给以必要的“限制”。除了新诗,闻一多还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并开创了国学研究的新境界。

此外,闻一多对“美”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说,“抒情之作,宜整齐也”,“中国艺术中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明显。中国的这两种艺术的美可说是均齐的美——即中国式的美”。他提出著名的“三美说”,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前言闻一多曾说:“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其爱国之心,可昭日月!面对黑暗和暴政,闻一多敢于拍案而起,他是站起来就不再倒下的人,不惜牺牲性命来追求真理,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经典作品是经过时间的冲刷后存留下来的精品,它不一定是最优美的语言,却一定是人性最恰当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不论时间如何的流逝,它依然是那个能在读后给读书人以感悟的书架上的“知音”。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更多更好地了解闻一多及其作品的需求,本书精心收录了闻一多不同时期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分为诗歌卷、演讲卷、文艺评论卷、散文·杂文卷以及古典文学研究卷、序跋卷、书信卷,以求更完整、更丰富地反映和表现闻一多一生的思想艺术全貌。此外,为了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作品,部分文章中还附有注释、按语,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做到无障碍阅读,见解未必准确,仅供参考而已。

《闻一多全集》1948年7月15日,朱自清在自己的病十分危重的情况下参加了清华学生自治会举行的闻一多死难两周年纪念会。当晚朱自清用低沉的声调报告《闻一多全集》编辑和出版情况。1948年8月底,由朱自清与他人共同整理出版的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