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做才是得到
1557800000003

第3章 笑谈人间几多苦

我们的痛苦,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外境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执著。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也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

1.苦才是人生

纵观整个世间,身与心的痛苦无处不在,一个人不论高贵、低贱,随时都被这两种苦所损恼,就像同一苦海中的浅水鱼、深水鱼,无时无刻不在为苦水浸泡着。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往往求之不得。只要转生为人,就要感受最初降生、中间患病衰老、最终死亡的痛苦。来到人间,谁又能躲得掉生老病死呢?

有些人喜欢追求财富,却不知道腰缠万贯的富人有谋财、守财、失财的痛苦,身无分文的穷人有无财、求财的痛苦。换句话说,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痛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痛苦。

这正像《中观四百论》所说的:“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具足世间圆满之人,比如现在的有些领导和老板,在财富、地位、吃穿上已经样样不缺,可内心却充满了极大压力。比如,为稳固自身的权势而惶惶不安,害怕自己下台,害怕被别人超越;为他人财富的增长而嫉妒万分;为控制下属与财产而殚精竭虑……

世间上的小人物,虽没有这些内心的痛苦,却有超强度的劳动,缺衣少食,住房、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由此而引起身体的疲劳、损伤、饥寒、疾病等各种痛苦。

根登群佩大师曾说:“高官心里有大苦,小民身上有小苦。”确实,作为凡夫俗子,不被痛苦折磨的一个也没有。

生活中,我们身上还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想见的亲友见不到,怨恨的敌人却总是狭路相逢;想听的喜讯听不到,不愿意听的噩耗却时时传来;非常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可往往是病魔缠身,没有自由快乐之时……总之,做什么、想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纵观整个世间,身与心的痛苦无处不在,一个人不论高贵、低贱,恒时都被这两种苦所损恼,就像同一苦海中的浅水鱼、深水鱼,无时无刻不在为苦水浸泡着。

2.快乐并不可靠

世间上处处都是苦,一个人正当快快乐乐时,也许忽然就财富尽失、病魔缠身,痛苦纷至沓来,想都想不到。

想一想你现在拥有的快乐吧!是不是觉得它变化多端,总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满足和长久,甚至转眼就会变成痛苦?

比如,正当你吃饱喝足、心情愉快之时,没想到一下食物中毒,腹泻不止、痛苦不堪。本来身体好好的,突然就查出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恶性肿瘤。

世间上的快乐并不可靠,瞬间就会变成痛苦,这即是“变苦”,也称为“坏苦”。

《金色童子因缘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妙耳商主财富盖世、举世无双,但他儿子降生后,家中出现诸多不吉祥,并且房子突然起火,一切财物焚尽无余。本来这一家无忧无虑,快乐如天人,但一瞬间的变化,就让他们沦为乞丐,过着极其凄惨的生活……

变苦的例子,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妇女,本来她家里衣食无忧,不料几年前房子起火,所有财物付之一炬,不久丈夫也被关进了监狱。她一贫如洗,多年来只有带着孩子四处流浪。现在孩子没办法读书,问我能不能让他进智悲学校,后来我就答应了。

还有一些富人、官员,曾经风光无限,一手遮天,最后却因种种原因什么都失去了,甚至以非常悲惨的方式离开了人间。

前几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东西方许多富人纷纷陷入绝境。例如,德国第五大富豪默克勒,曾以92亿多美元的身家,在200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94位,但由于这场金融风暴,导致他的商业帝国一落千丈。最后,默克勒扑向一辆疾驶而来的火车,卧轨自杀。还有,一度拥有5亿欧元身家的爱尔兰地产大亨罗卡,也因无法接受投资失败,致使爱尔兰第三大银行倒闭,而于豪宅内开枪自杀身亡。这样的现象不可胜数。

生命中的快乐极其短暂,即便是暂时拥有的财富、地位、名誉,也没有一丝一毫恒常、稳固。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所说:“世间的一切快乐,最终必归于坏尽。”也如有些道歌中所言:“安乐如毛发般细微、脆弱,什么时候断掉,谁也无法确定。”

当然,如果你没有学过佛,一遇到变故,就会觉得天昏地暗、万念俱灰,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成天活在抱怨之中。

而稍有佛法修行境界的人,则绝不会如此,对于任何挫折、变化,都能理解并坦然接受。

3.祸不单行很正常

一个人在众多业力的激发下,种种痛苦层出不穷,从苦中又产生苦,或者苦上又加苦,这就是“苦苦”,也是世人常说的“祸不单行”。

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很倒霉,前面的痛苦还未烟消云散,后面的打击又接踵而来,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贤愚经》中的微妙比丘尼,在家时痛苦就屡屡发生在她身上,各种经历更是不可思议:

一次,她因有孕在身,要和丈夫、儿子回娘家生产。途中在一大树下过夜,半夜时她突然临盆,结果引来毒蛇,咬死了她的丈夫。第二天,她发现后悲痛欲绝,无奈之下,只好肩上担着大儿子,怀里抱着小儿子涕泣着上路。不料大儿子被河水冲走,小儿子又被狼吃掉,最后遇到一婆罗门还告诉她:“你父母的房子近日起火,一家人全被烧死了!”……

对我们而言,虽不一定像她那样有如此多的悲惨遭遇,但平时还是能感受到不少。比如,有人刚刚失业,又生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孩子不幸去世,没两年妻子又查出癌症晚期;今天工作不顺,别人又说自己坏话,同时还丢了最宝贵的东西……

一个人在众多业力的激发下,种种痛苦层出不穷,从苦中又产生苦,或者苦上又加苦,这就是“苦苦”,也是世人常说的“祸不单行”。对此,隋朝慧远大师在《维摩义记》中形象地解释为:“从苦生苦,故名苦苦。”

不过,佛陀认为,世间之苦本就如此。无论我们生于什么地方,都会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这个痛苦还没消失,那个痛苦又出现了,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

了知这一点,我们就会心里有数,面对起来也比较容易。

4.有钱有地位,苦就会少吗

行苦是很难体会到的,就像人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虽然暂时没什么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肿痛、溃烂的危险就在,痛苦就可能随之而来。

有些当下过得较安乐的人,表面上好像没有受什么苦,但实际上,仍没有摆脱痛苦的本性,这即是“行苦”。

按佛教的观点,“行苦”是指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是变动迁流的事物,即是一种痛苦。

通常而言,行苦是很难体会到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用过一个比喻:就像人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虽然暂时没什么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肿痛、溃烂的危险就在,痛苦就可能随之而来。

常听有人反驳:“谁说轮回痛苦啊?我现在就过得很快乐,你看,我有钱、有地位,一点痛苦都没有!”但这种快乐,你敢保证永远能如此吗?你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吗?

如今有些人一听“轮回皆苦”,就无法接受。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总觉得以前吃的苦太多了,现在的一切很风光、很快乐,不需要再去观修什么痛苦。却不知你现在的一切所为,都会成为未来痛苦之因,只不过眼前还没有感受到罢了。而一旦用微妙的智慧来观察,眼下的一切皆不离行苦的本性。

5.“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许多人在缺吃少穿的时候,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贪欲,可一旦有了钱后,贪欲反而被激发出来,疯狂地追逐财富;牛也是如此,放过牛的人都有经验,在没有草的地方,这些牛还比较听话,而一到了草多的地方,它们就一边吃一边跑,根本不听主人招呼。这个比喻很符合现在某些人的状况。

如今有些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明明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内心没有满足之时。

就像一则寓言中所说:

有一只狗意外获得了一根骨头。在过河的时候,它发现水中也有一只狗叼着一根骨头,就扑了下去,想要得到另一根骨头。结果,它的下场可想而知——不但得不到水中的骨头,就连自己原本有的那一根,也在慌乱中弄丢了。

古人说:“贪则近贫。”如果贪心过大,定会招致贫穷。从字形上看,“贪”与“贫”也很接近。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尽量克制内心的欲望,不奢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有了这种满足感,纵然住在小小的屋子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内心还是会闷闷不乐。我个人而言,住的木屋只有十平方米,虽然扩建成三四层的高楼也没问题,但我觉得这样的小屋很舒服,除了厕所以外,办公室、卧室、书房、厨房都是它,这种感觉非常好。

孔子曾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作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这种精神。现在有不少人,经济条件不错,但精神上特别空虚,只求吃得好、穿得好,丧失道德人格也无所谓。而古人并非如此,吃饭不一定有档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

《佛所行赞》中有一句话,就说得特别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腰缠万贯的人倘若不知足,天天贪得无厌,这即是在感受贫穷之苦;身无分文的穷人,如果有了满足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富翁。

6.不过分追求金钱,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是富可敌国者,倾国倾城者,权倾一时者,还是名震天下者呢?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知足之人才是天底下最快乐的。

《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婆罗门国王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他突发善心,想作大布施,于是将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宣布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取一撮。

佛陀观察度化国王的因缘成熟了,于是化为一个婆罗门来到他面前。

国王问:“你需要什么?”婆罗门说:“我想要房子。”国王给了他一撮珍宝。但婆罗门才走了七步,就返回来将珍宝放还。

国王问他为何不要,婆罗门答:“这些珍宝虽然可以盖房子,但还不够娶妻,所以我干脆不要了。”国王说:“我再给你三撮。”婆罗门又拿了三撮珍宝,但走了七步后又返回来。

国王不解,他说:“光有房有妻还不够,我还想有田地、仆人、牛马,这些珍宝还是不够。”国王说:“再给你七撮。”

婆罗门走七步后又回来了,他说:“我以后还有子孙,养活他们的钱远远不够。”最后,国王把所有的珍宝都送给婆罗门,但他接受后又退还了。

国王很生气,问他又为何?婆罗门说:“人一辈子需要的东西太多了,有再多的钱也不够用,而生命非常短,我还不如放下一切,去追求无为之道。所以,我不要珍宝了。”

国王越想越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这时,佛陀现出本来的身相,对国王说了一偈:“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见到佛的相好庄严,又听闻此偈颂,国王当下欢喜无比,便从佛处受了五戒。后来证得了圣果。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7.你是那个总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吗

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死抓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在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很容易得到饿鬼的果报。

从前有一则寓言:

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对他们说:“让你们去做人的话,一个要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要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小鬼甲一听,赶紧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的人。”小鬼乙则默默无言,静静听候阎罗王的安排。

阎罗王把抚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这则寓言,实际上反映了“舍”与“得”的微妙关系: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然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由于从不舍得,纵然生前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死后也会非常可怜。

《增一阿含经》里讲:一个大富翁叫婆提,他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了。

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我去没收婆提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的缘故。”

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

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

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只有在地狱中受苦。”

如今也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暂时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今生若没有继续积累福德,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都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

所以,为了安乐恒久远,我们务必要抓紧积累福德,否则,违缘到来时,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

7.布施不是非钱不可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

或许有人认为:“如果说有‘舍’才有‘得’,那我前世可能没有积福,今生一点钱都没有,怎么去作布施呢?”

其实,只要你用身口意去善待别人,没有钱也照样可以布施。

《杂宝藏经》中讲了,有七种布施不花钱就能获大果报:

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

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

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

动帮助别人;

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

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

可见,没钱并不影响布施,这些任何人都能做到。只要有心,就有机会。

8.天高不算高,心贪第一高

贪心炽盛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对这种人来说,倘若不能调伏自心,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简直难如登天。

一个人贪心不足时,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即便是已经拥有的,也很容易失去。

从前,有一个妇人叫王婆,她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喝酒,喝了上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没跟道士要。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一直也没给钱,就给你挖一口井作补偿吧。”说完,院子里就出现了一口井,井中打上来的都是美酒。从此,王婆不用酿酒,只要舀酒卖就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道士又来了,他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抱怨说:“酒是很好,可惜喂猪的酒糟却没了。”

道士听后大笑,在墙上题了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可见,贪心炽盛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对这种人来说,倘若不能调伏自心,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简直难如登天。

有些人不仅生前十分贪执,甚至临死时都还放不下。

像《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终时总断不了气,一直伸着两个手指。

大侄子问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

二侄子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没吩咐明白,他仍是摇头。

最后他的小妾说:“老爷,你的心事我知道。灯里点了两根灯草,你怕费了油,我挑掉一根就是了。”说完去做了。

严监生这才点点头,垂下手,咽了气。

严监生就要死了,还放不下一点点灯油。如今,这样为了财富而死不瞑目的人,也非常多。临终的时候,有人放不下存款,有人放不下房子,有人放不下车子……

其实,财富虽然暂时能给你带来一些快乐,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有些人生活非常简朴,不管是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全都极其简单,这些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是超离物欲的一种自在、洒脱。所以,内心的满足、智慧,远远超过了外在的一切财富。

佛教为什么又叫“内明”学?就是因为它属于内在的智慧,而不是只研究外在的东西、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佛教可以解除所有烦恼,这样一来,内心有了证悟,世界才会变得格外精彩。

9.获取财富,不要盲目跟风

许多人忙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甚至苦不堪言。原因就是他们从来没思考过人生什么最重要?他们不明白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人们追求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有时候是很盲目的。

就像“咕咚来了”的寓言中所说:

一天早晨,三只兔子在湖边欢快地扑蝴蝶。忽然从湖中传来“咕咚”的声音,它们吓了一跳。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又听到“咕咚”一声,兔子们吓坏了,转身就跑。

途中遇到了狐狸,听兔子们说“咕咚”来了,狐狸毛发耸然,也加入了兔子们的逃跑队伍。途中,它们依次惊动了熊、猴子、河马、老虎、大象,最后,差不多所有的动物都开始奔命。

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逃亡惊动了青蛙,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咕咚来了,它太可怕了,有三个脑袋、八条腿……”

青蛙问:“谁看到咕咚了?”大象指河马,河马推猴子,最后一直推到兔子那里,结果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咕咚。

大家决定回去看个明白。它们悄悄回到湖边,又听到“咕咚”一声,睁大双眼一看:原来是树上的一个木瓜掉在湖里。

动物们不禁哑然失笑。

在非洲大草原上,也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一只野兽在前面奔跑时,成百上千的野兽会毫无理由地跟着狂奔。如今,比较讽刺的是:许多人自诩为智商比动物高,但在看到别人贪执于财物时,自己也开始没头没脑地贪执。

其实,我们应当扪心想一想:“我一定要这样做吗?别人买一栋豪宅,是不是我也要买?别人买一辆好车,是不是我也想有?……”

通过冷静的思考,有智慧的人会明白:如果自己的欲望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很可能会以造恶业或损害身体的方式来聚敛钱财,并在此过程中感召种种难言的痛苦,这样自讨苦吃有什么必要呢?

生活的轻松快乐,要从充实内心做起,而不是盲目地攀比、追求。否则,欲望是无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达到了目标,内心都不会感到真正满足。

10.“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一个贪财的世间人,即使拥有一时的风光,下场也不会尽如人意;一个贪财的修行人,整天心心念念想着怎么弄到钱,修行也必定一无所成。

当今时代,人们的欲望极度膨胀,物质上虽已相当富足,但为了心中那个天文数字,仍殚精竭虑地追求财富。他们有十万想二十万,有一百万想一千万……

有一次,我去了藏地一个地方,有人问我:“我们这里有些人年年修房子,什么时候才修得完啊?”

我说:“如果人的贪心没有止息,房子是永远修不完的。今年有条件会修二层楼,明年条件更好会修三层楼……贪心一年比一年大,房子也会一年比一年高。”

对贪心大的人来讲,纵然一人独占世上的所有财富,也仍然不会感到满足。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现在到处是经济犯罪的新闻: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许多罪犯在供词中都说:“本来我也知道这是犯法,可是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不得不铤而走险——”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秋收时节,有个人挑着一担豌豆行路,途中他将担子放在一棵树下,然后就去方便了。

这时,一只猴子从树上下来,偷偷抓了一把豌豆。在返回树上的时候,一颗豌豆落到了地上,猴子放下手中的一把豌豆,赶忙下来捡。

恰巧那人回来了,抛出一块大石头击中了猴子,猴子不幸当场丧命。

路人见此情景,不禁感慨:“舍弃一把豆,而寻一粒豆,历经百般苦,此猴真愚痴。”

所以,《大庄严论经》中说:“知足第一富。”知足少欲才是最大的富翁,这种远离贪欲、自由自在的快乐,就连天王也很难享受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许多人往往不懂这一点!

11.其实,你并不穷

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拥有的。当你身体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时;当你衣食无忧,用不着忍饥挨饿时;当你早上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太阳的灿烂笑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已经超过这世上很多人了?

有一个年轻人,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一天,走过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问他:“年轻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年轻人不解:“这从何说起?”

老人反问道:“假如现在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1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斩钉截铁地回答。

“假如砍掉你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双眼都瞎掉,给你1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给你1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为什么还哀怨自己贫穷呢?”老人笑吟吟地问。

青年愕然无言,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拥有的。当你身体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时;当你衣食无忧,用不着忍饥挨饿时;当你早上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太阳的灿烂笑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已经超过这世上很多人了?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在自传中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让她亲眼看看这个世界,她就是最幸福的人。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他后来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自己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仔细想一想,幸福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现在你就有好多这样的机会。可是,你珍惜过吗?

12.苦与乐的真谛

“生火烧柴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烬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能无勤成办。”

要想除掉旷野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遣除我们内心的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据它。

大乘经论中再三告诫我们: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

据说从前一个人去上帝那里,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都饥饿而绝望,原来他们拿着一个比手臂还长的汤勺,没办法把汤送到嘴里。

上帝又对那个人说:“来吧,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那里的一切,和前面房间的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高兴地唱歌跳舞,特别开心。

那个人问:“我不懂,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痛苦?”

上帝回答:“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所以,只有为别人,才能真正为自己。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生火烧柴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烬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能无勤成办。”

试想,假如你认为幸福是建立在发财、升官、感情等基础上,那么这些一旦出现问题,你的人生就会像垮了地基的墙壁一样陷入崩溃。而你若时时抱着利他之心,那生活中无论出现任何得失荣辱,都会云淡风轻、一笑了之,最终无论做什么,也很容易心想事成。

所以,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务必要有个正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