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1561800000039

第39章 “富”养,养出女孩的高贵(3)

于是,奥普拉改头换面,她参加了学校的戏剧俱乐部,并常常在朗诵比赛中获奖。在费城举行的有1万名会员参加的校园俱乐部演讲比赛中,她凭借一篇短小震撼的演讲拔得头筹,赢得1000美元的奖学金。1983年,坚持不懈的奥普拉终于遇上了自己的伯乐,慧眼识珠的“AM芝加哥”电视台老板顶着压力,史无前例地以23万美元年薪聘用了这位体重200磅的黑人女子当“脱口秀”主持人。奇迹出现了,30天后,奥普拉的访谈节目收视率直逼全台首位。

无论是曾子墨式的一路优秀,还是老徐式的“十项全能”,抑或是奥普拉式的崛起,都在告诉父母,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女孩的命运。

给父母的建议:让女孩多一些接触知识的机会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我们也知道女孩应该有很多知识,但是我们家的孩子就是不爱读书,有什么办法?

其实,那只是父母的一面之词,其实很多女孩子还是爱读书的。学习是女孩天性中的一部分,但如果大人给孩子学习太大的压力的话,他们就会变得不爱学习。有时候,那些抱怨孩子不爱学习的父母,往往自己首先就是不爱读书学习的人。

“你怎么不能多看点书?”其实,这些孩子往往周围除了教科书没有什么书可以读。

在这里提醒女孩的父母们,如果你想要女孩变得爱知识,首先你要尊重有知识的人,比如你们的很有水平的邻居,女孩的老师等等;另外,父母最好是能够和女孩一起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来。

正如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优秀的女孩子们的成长经历中展示的那样,要么你的女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要么让她多才多艺,要么逼迫她改变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其实,每个人的成功方式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你能找到最适合你家的女孩的那一种。

▲利用身边的资源对女孩因势利导

很多在北京读完大学的人,工作后都会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多去几家博物馆、多逛几个展览馆,多听听歌剧,多看看电影,多参加比赛……总之,北京这里的资源都被自己浪费了!”

确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在教育也是如此。有人说,我想给女孩很多书,但是家庭条件不允许。那么你可以带女孩去市里最好的图书馆,那里有最丰富的图书和完好的保存图书的系统;如果你想要培养女孩的音乐天赋而苦于没有很好的乐器和教师来教她,至少你可以让她多去听听学校的音乐会,去音乐学院的小路上走走。

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传授之时,那当然会让很多父母在精力上和能力上捉襟见肘;但是如果你将教育看成是女孩的“社会化”,那么其实你的身边就有很多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

有形的资源,是图书馆、博物馆这类的公共设施。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大城市的好处,于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后代留在大城市里面。但是很多人即使身在城市里,也不能很好的利用其身边的资源。如果你连二三线的城市里面的公共资源都从来没有想过去利用,那到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又如何有能力去调配城市为你的教育服务呢?

更重要的是,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比图书馆有价值、有能量的教育资源在被忽视。比如我们的成长环境,时代的背景等等。也许这样说很多家长都不是很明白,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的记者法拉奇的故事。

法拉奇出生在二战中,当美国飞机轰炸她居住的佛罗伦萨时,她还是个孩子,蜷缩在一个煤箱里,恐惧得号啕大哭。一旁的父亲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给了她一记重重的耳光:“女孩子是不哭的。”从那以后,法拉奇跟着父亲从事地下活动,学会了使用手榴弹,父亲的英勇形象,也成为让她骄傲和效仿的对象。

很多人说战争带给人心灵上的伤害是无法愈合的,同样,战争带给人的力量也是和平时代的人们难以理解的。亲眼目睹二战的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的阴影,她厌恶德国,厌恶***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我不知道**分子和德国人是两码事,所以我对德国产生了刻骨仇恨。”仇恨和反抗,是法拉奇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生存智慧,直到她成名之后,也承认:“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吻。”这个吻擦干小女孩的眼泪,带走了她的懦弱,让她像一个勇士是一样勇往直前。

法拉奇从16岁开始做新闻写稿人,22岁时,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记者,她的新闻稿不是普通的流水账,而是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让她得到了在更大的媒体工作的机会。但是,她从不认为自己只是个记者,“想想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他们是被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一直想像海明威那样,做一个虽然从事新闻工作,但是不失自己的作家才华和声誉的撰稿人。

也许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个性,法拉奇做事情总是充满激情,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感想。她在伊朗裹着黑色大长巾,进入只对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描写了在禁区做祈祷的教徒样子。这本身是非常冒险的,但她在文章中不客气地说:“我以为他们在做瑞典式肌肉关节体操。”她采访皇室成员的时候,记者们要求她召开记者招待会,第二天报纸的标题是《她让皇后等待》。诸如此类的事件多了,人们渐渐感受到了法拉奇的风格。

这种风格为她赢得了读者,但也让她失去工作,因为她坚持自己的风格。“首先得让我听听他会说什么,我将基于他的演说来写”,可是编辑坚持要她写出讽刺性的文章。 

“如果那样,我就不写。”两小时后,她收到解聘通知单,编辑对她说:“永远不要往吃饭的碗里吐口水。” 

“我就要吐,然后给你吃。”

其实,法拉奇不是在往自己的饭碗吐口水,她不愿意弄脏自己的碗。她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在她的文学作品《印沙安拉》出版以后,法拉奇就不肯再谈论她早期的《好莱坞的七宗罪》和《无用的性别》。她觉得自己年轻时候的文章都不成熟,那些花俏“会损害严肃负责”的形象。这两本书她拒绝再版,还强烈反对选取她的文章出版作品集的行为,“我觉得这样做太可笑了”。

法拉奇从不向权利谄媚,越是想让她“冷静”的人,越容易引发她的报道热情。或许她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在撰写新闻,而是在完成一部荒诞离奇的小说。

战争让法拉奇变得坚强,而把魔鬼一样的战争变成教育的阵地的,就是法拉奇的父亲。“你必须学会如何活下去,而不是流眼泪。”这样的话对年幼的法拉奇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生命课。

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任何一个困难,任何一次失败,任何一个新朋友,都是教育的绝佳机会。正如艺术家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发现教育资源的父母。

给父母的建议:将目光关注在眼前的生活上

很多人会盲目地给孩子报班、换学校、换老师等等,看起来好像是在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不够,资源不够,需要给女孩更大的平台。

但是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利用好身边的教育机会。比如开的士的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让女儿和那些富翁家的女孩一样成长呢?你为了生活而到处奔波的行为,就是很好的教育课。如果你让女儿和你一起出车一天,甚至大胆地在自己的车上贴着“带着女儿体验生活”的招牌,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你载着一个小姑娘而拒绝打车。

说到底,现在还是有很多父母缺少创造性,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教育孩子。相信任何一个看过自己的母亲半夜起床准备早点、看到自己的父亲忍着病痛去上班的孩子,还会一意孤行地要奢侈品。

把眼前的生活过扎实,不要盲目改变自己,这才是真正高效教育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