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1561800000049

第49章 培养女孩的自主自立精神(1)

▲让女孩娇而不弱

2001年,美国总统小布什组建内阁的时候,向赵小兰发出邀请,希望她可以出任美国劳工部部长。出人意料的是,赵小兰再三婉拒了布什的邀请,因为她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直到老布什忍出面说话,恳请赵小兰辅佐小布什,她才欣然受命。

赵小兰何许人?为何能在美国拥有此等影响力?要知道,美国虽然号称自由民主的社会,但是华人登上美国政坛并且担当重要职位,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人开始大批移民美国西部淘金,当时正是美国的“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到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间,美国主流社会常以传染病和流行疾病为借口,对华人的生活进行种种阻碍,甚至在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不让中国劳工进入美国,并明令禁止华人通过归化取得美国国籍。华人在美国的地位非常卑微,一直到1943年,宋美龄访美之后,小罗斯福才宣布废除排华法案。没有人想到,美国华人能从“苦力”“猪仔”走到劳工部长的位置。

华裔对美国的忠诚一直遭到毫无缘由的质疑,但赵小兰从不讳言自己的移民身份,即使是在就职演说上,她也首先提到,自己是坐着小船来到这个国家的。赵小兰顺利地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部长,这不但为美国华人参政树立了新的丰碑,也圆了好几代人的“美国梦”。

赵小兰在就职演说中说,父母亲的谆谆教导,华人谦虚、勤劳的精神,是她走向成功的砝码。赵小兰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华人,一家姐妹五个在西方接受教育长大。让赵家父母感到无上光荣的是,他们的五个女儿中有四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另外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

很多人都将赵小兰一家视为华人教育的成功典范,的确,要培养出这样五个高才生,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赵家每次有客人来了,女儿们只要在家,一定会出来招呼客人。她们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奉茶,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的笑容。尤其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赵家宴客时,几个女儿不但不上桌,而且守在客人身后,为大家上菜、斟酒。母亲解释说“这也是一种训练”。

赵家的孩子要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不仅料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学习,还要分担家里的琐事。每天早晨,她们要出去检查游泳池的设备;周末则要整理两英亩的院子里面的杂草。而且,赵小兰家门前车道的柏油路面,也是几个姐妹在父亲指挥下自己铺成的。“那时我们不见得喜欢,如今想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谈,很能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了。”

上大学的时候,赵小兰是自己贷款读的书,等到暑假,她就打工还款。但父母对她并不吝啬,他们资助她学习很多东西,高尔夫球、骑马、溜冰、弹钢琴,他们都鼓励她去尝试。

不得不佩服赵家的教育智慧,一方面让女儿们都拥有高学历,另一方面又一定要训练她们平常心生活,能上能下的心态。这种既充实的其知识,又强大其心态的双重教育,正是对女儿内心的扎实培养。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能力上很强,但是不能接受别人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对待,总是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唯一的主角。这样的女孩子虽然有才,但是不容易被别人接纳,也会吃很多亏;还有一种女孩子,性格什么都很好,唯一的缺点就是能力上太欠缺,就算别人照顾她给她机会,她也抓不住。

而女孩要发展的很好,一方面需要有真才实学,另一方面需要有与人合作的精神。说到底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方面有足够的才学,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要在心性上足够成熟,懂得接纳、进取、自强、宽容。很多人积极地去学习新知识,不断要求自己考上高学历等等,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有自信,更加从容面对生活。

女孩可以有娇气,让人更加恋爱;但是不可以太脆弱,不可以面对一点小小的委屈就流眼泪,不可以面对别人的质问的时候哑口无言,不可以在机遇来临的时候退缩。

给父母的建议:培养女孩的待客之道

丰子恺先生也和赵小兰的母亲一样,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待客之道的培养。曾经到丰子恺家里做客的人回忆说,每次去丰家,丰子恺一定要让全家老小一起出来迎接,奉茶聊天等等,哪怕客人很晚才回家,丰子恺也要求孩子们一定等到客人离开后再就寝。

能够周到待客的女孩,一定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得到别人的夸奖。而这种夸奖,又会激励女孩更加完善自己的行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是,现在有很多女孩们性格比较自我,家里来了客人完全就当做没有看见似的,直接进入自己的房间,也不主动和长辈打招呼,这些需要家长们慢慢纠正。

一方面,家长要带好头,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热情主动地招呼。特备是长辈来家里探亲,一定不要摆出不欢迎的神色;

另一方面,家长可以请女孩帮自己待客。有时候母亲可能需要准备点饭菜,或者为客人准备礼物等等的,这时候帮客人倒水、介绍自己的家人等等的小事情,就可以交给女孩来做。并且尽可能地及时鼓励她做得好,这样她才能慢慢变得大方起来。

另外还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带着女孩去有修养的家庭里做客,直接接受别人的影响。如果你的朋友们都是大大咧咧的“粗人”,自然不能创造一个很有礼貌的环境。这时候你可以带着女儿去很久不见的朋友家中,最好是老师或者平时比较有文化的人家里。带上一些水果,这样更能给主人留下好印象,主人一般也会热情相待。

当女孩直观地看到别人的热情接待,并且感受到这种热情带给自己的愉快之后,她也会把这种礼数带给自己的客人的。

父母注意,一定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责怪女孩,或者是谈论女孩的成绩(除非她的成绩特别好),也不要讨论孩子们的隐私。这些不利于女孩大方地和客人往来。

▲自主,父母给予女孩最好的礼物

许多父母中觉得自己的女儿还小,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帮她做好决定,尤其对相对羸弱的女孩来说,父母认为那是一种爱。但其实不然,爱默生曾说,“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孩子虽然还小,但总有一天他要走向社会。现在不培养他自我判断、自主决定的能力,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完满解决,一旦孩子离开父母,没有人为她做这一切,而她自己又没有这种能力怎么办?他那时该去依靠谁呢?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曾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很多人羡慕她的辉煌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因为父母给了她自主的机会。

1982年,12岁的谢军小学即将毕业,但她却面临了两难境地: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在这个分岔口谢军举棋不定。

小学6年中,谢军曾有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谁见谁要,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

但是,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引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在这个节骨眼,母亲的一席话给了谢军莫大的勇气,让年纪小小的她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母亲叫来了谢军,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母亲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

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

家庭是民主的,对孩子采取了审慎的商量的办法,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和选择。

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母亲的眼睛,坚定地说出七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

听到女儿的话后,母亲同意了她的选择,同时又严肃地说:“很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

一个12岁的女孩很难懂得和理解这段话,但却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正是母亲的这段话,使谢军受益一辈子。假如当初没有这段话,或者是父母包办决定女儿的前途,都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也不会有中国这位国际象棋“皇后”。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启发作用呢?作为父母又应该从中悟出些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像故事中的谢军的母亲一样,孩子的事情让她自己决定,父母自己只提出参考意见,即不要让孩子一味地跟从父母的决定,应让孩子用自己的意志取舍或选择事物,令其有自我决定的机会,并在决定事物的过程中,培养出肩负责任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以及做人的独立性与自律性。

生活中几乎没有几个父母是故意损伤孩子的自信心的,但无意识的伤害却俯首皆是。正如下面这位母亲: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去找心理医生。

医生问:“当您的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打了个死结,从此之后,您是不是再也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了?”母亲点点头。

医生又问:“孩子第一次刷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再也没用过他刷碗?”母亲称是。

医生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用了很长时间,您看不过去,从此代替他叠被子了,是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医生一眼。

医生又说:“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您怕孩子找不着工作,便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利,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位。现在您却为孩子的适应能力太差而感到恐慌了!您怕他不能胜任一份好工作,怕他娶不到媳妇,怕他以后过的很凄惨……”

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医生问:你怎么知道的?

“从那根鞋带知道的。”医生说。

母亲问:“我以后该怎么办才好?”

医生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买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及时给他送钱。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母亲这种不肯放手让孩子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爱,伤害了孩子,使他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即自适应心理长期处于停滞生长状态或休眠状态,最终成为“母爱”的牺牲品。★

母亲的过度关爱使孩子的心理成长停滞了,这种结果相信没有任何一位家长愿意看到。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一出生就带有一种“自适应心理”,这种心理是指人们自我调节,应变适应环境的能力。保加利亚学者佩尔努曾作过一段描述:“婴儿被相当于20公斤的力推出,从温度为37度的温暖母体腹水中被抛了出来。在那个环境中,他像宇航员处于无重量的状态,现在来到空气温度为20度左右的寒冷环境中,而且在这个环境中还必须呼吸。”

从他的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生婴儿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用他天生的自适应能力来积极回应母亲子宫之外广阔的生活。他不仅能够适应这种内外温差,而且很快便开始在这种环境中健康成长。接下去,他会积极地适应家庭生活,以后还要适应复杂的学校生活,继而要适应更复杂的社会生活。

孩子不仅天生能够自我调节,适应外界环境,而且也确实应该主动去适应,这无疑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家认为,那些自适应心理素质好的孩子,他们对未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有选择地接受未来发生的事情,理智地分析生活中的变化。他们有主见,不盲从,明白想要的未来轮廓。因此,他们能够用“未来”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地为成长增值。

给父母的建议:放手,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如果父母总是为孩子提供“善意的帮助”,剥夺孩子独立的处事能力,那么孩子长大后势必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因此,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自立的人,使其能自行决定自己的行动,并且实行自己的决定。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充分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放开手让孩子去接受挫折的存在。在孩子向尚未经历过的事情挑战时,一般会饱受失败的折磨。不过,忍耐这种痛苦也是一种必需的经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调用内心深处的“自我帮助系统”来协助自己处理挫折与失败,从中得到各种各样的处理事情的方法。从而使稚嫩的“羽翼”渐进丰满。

▲遇到问题,化眼泪为行动

古典文学作品中喜欢形容一个女孩温婉美丽,就说她娇喘微微,似弱柳扶风;泪光点点,如梨花带雨。眼泪是很多女孩的杀手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发发小姐脾气。哭是女性的发泄方式,但是总是喜欢哭的女孩可不招人喜欢。

芬妮是家中的独生女,也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她长得十分可爱,伶牙俐齿也非常招人喜欢,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爱哭了。她小时候爱哭,别人都说过了这个年龄就好了。但是现在已经是一个高中生了,但每次考试砸了会哭,老师批评了也哭,朋友闹矛盾了痛哭,和父母因为小事情赌气,也在自己的房间里哭个不停。芬妮没有什么好朋友,因为大家都受不了她总是流眼泪的性格。男孩子们叫她“泪汪汪”,女孩子们也在私下叫她“水汽包”,芬妮还为此大哭一场,让一家人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妈妈一直想治一治芬妮的“泪眼”,因为她知道,这个性格去了外面肯定会吃不开的。现在她在家里哭了有人让着她,但是在外面哭多了,别人还会嫌弃她,不想和她合作。有一天,芬妮的妈妈在报刊上读到一个女性的故事,很受触动,于是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女儿。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吴健雄,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阳刚,其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一个被诸多诺贝尔奖得者推崇的、对人类科学的贡献更胜过居里夫人的华人女科学家。

吴健雄出生在江苏太仓浏河镇,那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小桥流水,烟雨蒙蒙。她的父亲是一位开明人士,曾在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参加了蔡元培先生主办的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爱国学社,并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参加上海商团。

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自己动手装了一台收音机,让吴健雄听到无线电广播的声音,还为她买百科小丛书,给她讲述科学趣闻。当时很多人还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开明的父亲却鼓励女儿上学读书。吴健雄七岁时便进校受启蒙教育。父亲在课余常带女儿出去玩,寻觅家乡的历史古迹,向女儿讲述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下西洋的故事。

在苏州女师读书时,吴健雄第一次聆听了胡适的演讲。胡适的讲题是《摩登妇女》,他的话语让坐在台下的吴健雄眼界大开,当得知胡适第二天在东吴大学还有一场演讲的时候,吴健雄又到东吴大学再次聆听。胡适对社会改造、对新时代妇女的见解,让吴健雄大为赞叹。大师的智慧,点亮了一个普通女生内心对知识和世界的好奇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