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尼采大传
1562800000043

第43章 后记

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在尼采4岁那年,他的父亲和弟弟接连离世,这令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于是他开始变得孤僻而又敏感。少年求学时期,尼采的思维便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并且有着惊人的进步。在大学时期,他开始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而是对精通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深深的体会,并且开始能够进行哲学沉思。24岁时,在导师里奇尔的推荐下,尼采出任了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后来由于健康问题辞职,之后他一直都饱受着精神疾病的煎熬。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

尼采一生中的主要作品有《悲剧的诞生》、《人性的,太人性的》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在这些哲学著作中,尼采对自己哲学的主题——生命的意义问题——的解答都被全面地展现了出来,他那“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在这些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毁誉不一。除此之外,由于尼采的思想采取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还常常会遭到人们的误解,以致有人说过,“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最早开始对西方现代社会进行了批判,但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学说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了广泛而又复杂的回声。

那么,尼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为什么会遭到人们的普遍误解呢?

法国作家丹尼尔·哈列维,通过对尼采和亲友们的大量往来信件以及亲友们对尼采的回忆进行整理,于1909年创作出了《尼采传》一书,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对尼采自出生到去世的整个生命过程进行了细致而又精准的描写。本书所依据的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是一本较为权威的尼采传记,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听从内心召唤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独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