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卡洛斯全传
1562900000026

第26章 英雄所见略同(2)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重要的突破都离不开对一定的技术的掌握。而随着人类文明的积淀,每一次超越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跨度也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从用石器为主的渔猎社会到用青铜铁器的农业社会,人类用了几万年的时间;但从农业文明只到工业文明用了几千年的时间;从工业文明到信息社会仅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从信息社会到网络时代,仅隔了二三十年时间,以至于人们已经不把这两个阶段分开说了。

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比现代人更关注未来了,因为在现代人面前,未来近在眼前,如果不关注未来,在不久之后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由此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学科,那就是从科幻小说中不断演变出来的未来学。它与以往的神怪类的描述不一样的是,它明确指出这些事情不是发生在过去,也不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以外的时空,而就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未来。

1983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名著《第三次浪潮》,在这本书中,很有前瞻性的托夫勒宣称:“这个世界已经进人了人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托夫勒看来,“虽然人类的历史看似头绪繁杂,但大致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后来他又在自己的其他著作中对他提出的这个概念加以引申,形成了他的“三次浪潮”概念。

托夫勒相信,人类发展的第一次浪潮产生于约一万年以前,那时人们开始学会播种,培育农作物,人类进人了农业时代。从此以后,人类脱离了游牧生活,开始有着固定的生活范围,并开始建立城镇,发展自己的文化。

第二次浪潮开始于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人们开始渐渐离开熟悉的农场,涌向大城市,进人工厂,寻求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次革命为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动更加频繁的世界。

而第三次浪潮则是人类思想的又一次大变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是推动人类进人信息社会的敲门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人们将打破国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合作。

虽然这本书当时的确在很多人的心中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未来图像,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托夫勒所描述的未来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人们仍然继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虽然变得更加频繁,但沟通的渠道并没有太大变化。所以这本书出版10年之后,人们仍然没有看到托夫勒预言的影子。而如今回过头来看,当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虽然人类的需求已经存在,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仍然没有实现相应的进步。

而让人类信息化速度加快的一个新鲜事物终于在二战后的美国诞生了,它就是计算机。当时美国为了处理复杂的战争数据,不得不组织大量人员研究新的计算技术,并由此制造了最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机。

1946年2月,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万个真空管和8.6万个其他电子组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重达30吨,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尽管ENIAC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从这时起,人类便搭上了迈向信息社会的时代快车。以后的日子里,人类社会的每一步改变都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计算机也逐步从国家最高战略用途转移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而这个过程虽然短暂,但却是经过众多人的艰辛努力完成的。

1968年,安迪·格鲁夫(AndyGrove)等人创立英特尔公司,开始绞尽脑汁地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这个开创性的想法,使得英特尔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方向,最后终于走向电子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垄断地位,为社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为自身谋得了不菲的财富。

1972年,加拿大的自动电气系统公司就推出商用微型电脑,它将电视机和数据处理设施连到了一起,使人更加直观地看到数据运行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程序,这可以完成一些自动运算,大大地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人们对数据处理的效率。

1975年,IBM公司推出了真正可以为个人所用的个人计算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PC,人类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社会,个人信息交换的时代到来了。IBM公司虽然也是美国政府下属的大型战略企业,做个人电脑不是他们的主业,但他们紧跟时代潮流,没有放弃个人电脑这个在当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市场,最终在这个领域也主导了行业标准,成为最大的赢家。

1975年,比尔·盖茨受到《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阿尔塔8080型计算机图片的启发,和好友保罗·艾伦(PaulAlan)-起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终于开发出了革命性的Basic语言,为人类驾驭计算机铺平了道路。之后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开发出了Windos系列办公软件,使人类进入无纸化办公时代,加速了各种数据处理的便利程度。盖茨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为世界首富,使人们感受到了高科技带来改变,一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1976年,两位疯狂的天才,21岁的斯蒂夫·乔布斯和26岁的斯蒂夫·沃兹尼克在乔布斯自家的车库里成功开发了“苹果二号”,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台具有彩色图形显示功能、键盘、电源和中央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产品,成为第一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个人计算机。

1973年5月,鲍伯·梅特卡夫发明“以太网络”,并于1979年4月正式成立3Com公司,开始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从此开始了人类信息共享的新时代,这缩短了信息的使用变更周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方便了在众多部门协作下才能完成的重大项目的完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人类航空航天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以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文明已经开始影响人类文明主要的基础工业文明。

这进一步加速了工业文明的进程。

1984年,迈克·戴尔以1000美元和一个在计算机业中前所未有的直销理念建立了戴尔公司。他避开了对商品价格影响很大的中间商,直接向最终用户销售量身订制的个人计算机,这使得个人计算机的价格下降了很多,一般人很容易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电脑,从而加速了计算机个人化的步伐,与比尔·盖茨“在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摆上一台计算机”的豪言壮语遥相呼应。

1991年8月6日,蒂姆·伯纳斯·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站http://info.cern.ch/o它解释了万维网是什么,如何使用网页浏览器,如何建立一个网页服务器等等问题。随后在众多的。com的带领下,人类彻底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之后人们不断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以信息交换为主的事物都搬到了网上。网上商店、网校、在家购物、远程教育等等一系列曾经难以想象的事情通过互联网很容易地实现了。后来又有搜索引擎、B2B、B2C、C2C等一系列网络交易平台出现,彻底改变了对人类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商业活动的运作模式,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很容易梦想,梦想又很容易实现的时代。

就这样,信息时代的各路英雄由四面八方分别冲进信息社会的大门,一场信息社会的盛会拉开了帷幕,在人类的手中,产生了一个实在的但又更加奇特,平行于人类的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而且在这里可以进行很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事情。

在人类进入虚拟社会的那一刻起,机敏的卡洛斯也感觉到了这其中的潜在价值,再看看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他开始盘算着应该如何在墨西哥布上一张更精致、更高效的通信网络。

和以往的谨慎一样,卡洛斯面对如此有诱惑力的信息社会浪潮,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没有马上扑上去,而是静观时变。终于由于美国人的梦想太多太大,一个被他们吹起来的网络泡沫很快破灭了,给美国电信业带来了灭顶之灾。此时,从事电信业已久的卡洛斯才出场,他选择收购了两家电子网络用品零售企业。

虽然卡洛斯如此保守,但面对电信产业寒流的美国人对未来的信息社会依然充满信心。“如果说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为人类智力的延伸启动了一场革命的话,网络的发展无疑是把人类带上了一条未来之路。”比尔·盖茨这样描述他对未来的看法,“信息对人类的影响还远没有显现出来,一旦真正进入了信息社会,人们将按照对信息的占有多少进行分类,那些拥有信息最多,最善于处理信息的人将成为统治者。”

而且不久之后比尔·盖茨就写了一本书,专门来描述他的这个美梦。这本书被他称作《未来之路》,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关于信息社会的论述当中,再没有像他的这本书这样详尽准确,又有很强生命力的书了。这不仅由于盖茨对自己擅长的技术的坚定,更因为他具有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全面的战略前瞻性。

在这本书中,比尔·盖茨做了一个比尔·盖茨非常经典的设想:“1967年的电影《毕业生》中的著名舞会场面:一个商人硬拉住本杰明(达斯汀-霍夫曼主演这位大学毕业生),并主动赠送他只有一个词的职业忠告——‘塑料。我不知道几十年后,如果重写这场戏,这个商人的建议是否会变成这样,就一个词儿给本杰明——‘信息’。”

比尔,盖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将变成数字的。他在书中对未来的一些关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做了精确描述,在今天看来他的这些预言都早已实现。而这些新鲜事物从被预言到实现用了仅仅十几年的时间,这也足以表现人类在信息社会中发展之快,用信息高速公路来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在这本书中,盖茨这样描述那时候的未来:“图书馆中全部的印刷品都会被扫描并且以电子数据存储在磁盘或光盘上。报纸和刊物将完全以电子形式编写,而印在纸张上只是为了便于散发。电子信息将永久性地——或者说你想储存多久就储存多久——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中,这是一些巨大的数据库,你可以通过联机服务获得它。图片、电影、录像都被转换成数字信息。

“每年都有新设计出来的方法使信息数量扩充,并将其筛选压缩成上百万亿的数据封包。一旦数字信息被储存起来了,只要有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一台个人计算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调用、读取、比较、复制这些信息。

“计算机所提供的低成本、高速度处理和传输数字信息的能力。

将改变家庭和办公室传统的通信设施。”“在不远的将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进入每一个家庭的单一导线都将能够传送一个家庭所需要的全部数字数据。这种导线可能会是光纤电缆,就是我们现在用于传送长途电话的导线;或者是同轴电缆,就是我们现在用来传递电视信号的那种导线。如果比特可以被转译为声音,电话铃就会响起来:如果有视觉影像,它们将会在计算机屏幕上成为文字和图像而出现。”

这么详细这么准确的描述,让我们在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类对未来的把握也随之越来越准确。

卡洛斯既不是未来学家,也不是计算机高手,但作为一个战略高手,和对一切商机的灵敏一样,他对信息社会的趋势把握同样敏锐。在所有关于卡洛斯的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谈到信息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意义,而且他还不遗余力地称赞比尔·盖茨“这位年轻人”的远见与卓识。

在2004年接受美国《商业周刊》记者采访的时候,卡洛斯这样说道:“我相信信息革命才刚刚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通信的成本将迅速下降。当它的价格降得足够低,并与其他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时,‘信息高速公路’就将不再只是那些热心此道的人和那些情绪激卡洛斯全传昂的政治家们使用的口头禅了。它将会像‘电’这样实实在在、影响深远。”

卡洛斯对于比尔·盖茨的理念很是着迷,以至于在一段时期内,他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未来之路》这本书了。不仅自己关注新的科技动向,卡洛斯还想让自己的企业马上进入这个未来的高速公路,为此他在公司高层做了许多工作,使管理层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从1996年开始,在来往于墨西哥和硅谷及美国其他地方之后,卡洛斯开始把对未来信息社会的关注定位为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议题,并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向还没有切身体会到信息社会的好处的员工们灌输这种思想。在每次处理完一般的工作任务后,他总是要抓紧机会大谈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我跟比尔·盖茨谈过,我相信他的说法是正确的,要想在未来的社会取得成功,信息就是关键。未来社会属于那些懂得该如何管理信息、疏导信息、利用信息的人。如果卡尔索想赢得未来的战斗,就一定要进入信息社会。如果墨西哥想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落后于人,就一定要在信息技术上及时跟进。”

之后的卡洛斯马上从卡尔索集团抽出专项资金,成立了东方之星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在美国的投资业务,而主要方向就是投资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在不久之后借助美国电信寒流提供的时机,卡洛斯迅速北上出手美国电子网络领域,打了几场大仗。先是帮乔布斯捧红苹果,接着又从世通危机中将Verizon踢出拉美,不仅赚了一大把,一次就获得了10亿美元的进账,使自己成为美国人关注的财富明星,而且巩固了自己的后方,有助于在墨西哥以外的美洲市场打开局面。

在这个诱人的未来市场面前,由于墨西哥本身发展的缓慢,卡洛斯无疑感觉待在墨西哥几乎无路可走,他需要和美国接轨,需要把墨西哥与未来接轨。而在美国电信危机中收购Prodigy公司,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网络服务提供商使卡洛斯一下从信息社会的边缘进入到了这个领域的核心区域。之后又紧接着收购了美国也是北美最大的电子产品和网络产品零售商CompUSA公司,这使得卡洛斯将自己的零售企业很快提升到了电子信息时代。在货物储存运输以及收款等环节加入了信息技术,简化了流程节约了成本,实现了内部的协同效应。在卡洛斯把墨西哥搬上网络之前,他先让自己的企业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众多的墨西哥人,在卡洛斯的企业提供的服务中,第一次体验信息时代带来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