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全集
165300000187

第187章

第八篇 说话魅力修炼之六:借它山之石,成己说话之道

第二十七章 经典说话实录,开拓大脑思维

第六节 妙用谐音,会意别解

鲁迅有一首诗《哀范君三章》: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这里“鸡虫”一词是用典,杜甫《缚鸡行》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月寒江绮山阁。”鸡和虫都不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了解了这一层意思,这首诗就成为可解。但鲁迅在“鸡虫”上面还运用谐音双关法,排挤范爱农的自由党主席叫何几仲,所以“鸡虫”又谐音为“几仲”,于是,我们对于这首诗又从理解进入了欣赏。从这里,我们发现,除了上面所讲述的语义双关之外,谐音双关法也可以带来幽默机智的效果。

《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咸通年间,优人李可及运用谐音双关法,取得幽默机智的故事。

宫里的人问优人李可及:“释迦牟尼是何人?”李可及答道:“释迦牟尼是妇人也。”众人都大吃一惊,释迦牟尼怎么会是女性呢?李可及却不慌不忙地解说原因:“《金刚经》里说:‘敷坐而坐’,如果释迦牟尼不是妇人为什么要等‘夫’坐,然后才坐呢?”这里他运用谐音双关法,把“敷”当做“夫”字解释,证明释迦牟尼是妇人。宫里的人又问:“老子是何人?”李可及答:“老子也是妇人。老子的《道德经》里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老子不是妇人,怎么会有‘娠’呢?这里他又运用谐音双关法把“身”当做“娠”解释,证明老子是妇人。宫里的人再问:“孔子是何人?”李可及仍然答道:“孔子,妇人也。孔子的《论语》里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如果孔子不是妇人,如何能待‘嫁’呢?”这里他再一次运用谐音双关法把“贾”当做“嫁”字解释,证明孔子是妇人。

李可及故意说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都是妇人,并且分别用各自的话进行论证,论证的时候都是运用谐音双关法,抛弃原来的意思,采纳了所谐之音的意思,幽默机智的效果由此而生。我们知道优人的职业是专门以滑稽的言行娱乐帝王或公卿大臣的,这里当然也只是为了开开玩笑,并没有其他的意图。

清代学者纪晓岚与和珅同朝为官,纪晓岚为侍郎,和珅为尚书。一次同饮之际,恰好一条狗从旁跑过,和珅指着狗问“是狼是狗?”此话问得蹊跷,纪晓岚立即听出了弦外之音,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原来和珅并不是真的弄不清狼狗之分,这是一句运用谐音双关法的骂人的话,“是狼”是指“侍郎”,即纪晓岚,连起来便骂他是狗。哪知纪晓岚敏慧过人,一听就觉察了其中的奥妙,但是他不动声色,仍然顺着他问话的表面意思,同样运用谐音双关法进行反唇相讥。“上竖”表面上指尾巴翘起,与和珅问话的表面意思联结得天衣无缝,其实却是谐音“尚书”,即和珅,连起来便回敬他是狗。

两人犹如打哑谜一般,旁人假如不多一个心眼,竟全然不感到他们之间已经骂得十分激烈。同样的,当事人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落得个挨了骂还不自知的境地。当然,这只是文人之间的戏谑。

李白去蜀远游,应诏入京,在皇帝面前展露了才能,却遭到当朝宰相杨国忠的嫉妒。有一天他想了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意即由杨国忠出题(上联),李白要在三步之内对出下联。李白如约而至,刚一进门,只听见杨国忠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为何对锯?”上联出得很刁,运用谐音双关法,“锯”谐音为“句”,直接骂李白是来对句的“猴儿”。哪知来者不善,李白毫不犹豫地说:“请宰相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来,愿受罚。”当杨国忠跨出步去,李白立即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同样运用谐音双关法,“蹄”谐音为“题”,直接骂杨国忠是出题的“畜生”。杨国忠出题出得古怪而且刻薄,李白对句对得巧妙而且辛辣,幽默机智从这样巧妙而辛辣的对句中表现出来。

使用别解法时,要求辩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能透过某一语句表现的含义洞察出其隐含着的特殊或深层的语意,然后选择符合我们观点的某一种相关的意义,作出巧妙的别解。

运用别解,可使辩者变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

运用别解,可以帮助摆脱困境。

运用别解,还可以嘲讽对手,调侃戏谑,顺势发表议论。

辩论中运用此战术,可增强辩者的语言表达效果,使自己的辩论雄健有力。辩论中,有意违反常规、常理、常识,利用语言、语汇、语法等手段,临时赋予一个词语原来没有的新意而作出奇特新颖但是毫不利于对方的解释手法,这就是别解。

有一位学生在学位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宣读作文时,有人说道:“哼,那作文,是抄的。”老师一听立即警觉起来。在一片交头接耳的议论声中,这位学生突然大声地说道:“是的,是抄的!文章当然是‘抄’出来的,这毋庸置疑。我说的‘抄’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打好腹稿之后,再抄到草稿纸上加以润色,最后定稿再抄到规定的稿纸上,我‘抄’的正是我自己独特的思想,难道,这种‘抄’不对吗?”

在这特定场景中,费尽唇舌地加以表白、辩解,说不定会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这位学生利用“抄”的多义性,进行一番奇特新颖的解释,使自己从那极为困窘境地解脱了出来。显然,这种“歪解”所产生的效果胜过那苍白无力的“我没有抄”之言何止百倍。

回到辩论赛场说,其性质也不外如此。比如’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新南威尔士大学(反方)和西安交大辩论《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中,二辩就很机警地撇开了题目的“利大弊大”之说,而是以点概面进行别解——

要提高裁判员的裁判水平,主要是要提高裁判员本人的水平,而不是电脑的水平。电脑和人是不一样的东西,电脑裁判就是电脑来取代人的裁判,电脑就是取代人脑;而人如果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就要靠自己。谢谢大家!(掌声)

这一段辩词不甚精彩,但却赢得了掌声,为什么?就是“取代”二字起了效用。这么一取代,在观众中起了效应。掌声就自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