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165900000124

第124章

第16章第4节中央银行如何左右汇率升降——外汇干预理论

所谓干预外汇市场,是指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途径包括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

19世纪80年代初,美元对所有欧洲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呈升势,围绕着工业国家要不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1982年6月的凡尔赛工业国家高峰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官方经济学家组成的“外汇干预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外汇市场干预问题。1983年,该小组发表了《工作组报告》(又称《杰根森报告》),其中对干预外汇市场的狭义定义是“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途径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其实,要真正认清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实质和效果,还必须认清这种干预对该国货币供应及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上,可以分为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又称“消毒干预”)和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又称“不消毒干预”)。所谓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言之,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而中央银行试图不改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

一般而言,成功的外汇干预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其一是短期金融市场动荡,引起汇率剧烈波动,而这种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其二是汇率长期大幅度偏离均衡水平,这在现实经济中可反映为长期的全球范围贸易失衡;其三,由于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大,因此成功的外汇干预往往需要各国央行协调一致,共同干预。在以上条件下,市场干预行为往往会伴随汇率的趋势性逆转,通过影响其他市场参与者预期,加速汇率向均衡水平收敛。反之,如果外汇市场干预仅被市场参与者理解为增加“噪音”,则短期效果有限,最终干预行动也只是螳臂当车。

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会因环境变化而增减,通过自由市场机制的运作以决定汇率水平。不过,中央银行基于维护本国经济稳定的职责所在,或多或少会介入外汇市场,因政策性因素而买卖外汇。

1.央行干预市场的目的

在浮动汇率制度的原则下,应由市场上外汇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一国货币合理的价位。不过若是中央银行发觉本国货币的汇率偏离了政府和央行所制定的目标,或是出现不合理的价位波动,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的经济利益时,央行不可避免地会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

任何国家都以稳定金融市场发展为政策目标之一,当外汇市场出现价格剧烈的波动时,容易引发投机商利用大幅度的买卖差价,大量炒作赚取利益,这时央行会借由调节外汇的供给量,引导汇率至某一价位来排除投机商的炒作。这种干预动作是迅速而明显的,在每天外汇市场的交易中不断上演。

有时央行干预并非是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时才进行,而是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划定汇率波动幅度的范围,一旦汇率超过这个范围,央行就会考虑干预。

2.央行干预的方式及效果

央行干预市场主要是通过利用供需原则,通过调整外汇市场上供给或需求的数量,进而调整汇率水平。例如,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为1:105(即1美元兑换105日元),假设此时美元走弱,市场上美元的需求量小于美元的供给量,美元的价位被压低,使得美元兑日元的汇价从105降到103,日元因而升值。由于升值不利于出口,日本央行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想让日元贬值,并把美元的汇价提上来,就必须增加美元的需求量或减少美元的供给量,同时减少日元的需求量或增加日元的供给量,如此一来就能使美元走强,日元走弱。于是,日本央行出面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美元,抛售日元,让美元升值、日元贬值,结果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从1:105上升到1:107,干预后出现美元强、日元弱的局面。

【相关词语链接】

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 又称“消毒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言之,一般认为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而中央银行试图不改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

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 又称“不消毒干预”,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朝有利于达到干预目标的方向变化。这种干预方式一般来说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是中央银行看到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