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166200000029

第29章

第六章 耕耘人生的每一寸土地

第五节兴趣、认真与主动

——李家明在清华的演讲

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目前国家的资源还很有限,培养的每一个大学生、研究生都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作为导师,有义务去关心、爱护他们,有义务提供、创造机会,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成长。兴趣,是我对想来课题组读研究生、做博士后的同志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要求。

要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先要开阔视野。在我们的课题组内,就有原子、分子、团簇三大研究方向。在开始就要同学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同时还要求同学们了解另两个研究方向的情况。我们开课题组例会“种子会”时,每位同学简介自己的进展情况,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不光是组内,我希望整个中心的研究生能够互相交流,看看彼此在做些什么、关心什么。为此,我们举办了系列“青年茶会”活动,以创造这样一个机会。此外,经常邀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作报告。

从上个学期开始,邀请报告已经形成制度,叫做“原子分子测控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前沿报告系列”,迄今已邀请过赵忠贤、王恩哥、闵乃本、吕敏等7位先生。请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大家出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也十分有必要。比如国内的原子分子物理工作会议,国际的Spring Colege On Electronic Structure Approaches to the Physics of Materials等。在参加学术活动方面,我是不遗余力地支持的。对我的研究生们,我还要求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经常检索一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通过检索组内文章的被引用情况,可以寻找科研伙伴。

开阔眼界,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大千世界有意思的事物很多,总要挑出一个最感兴趣的方向,去深入钻研。对于“专”与“博”的关系,我曾有一个比喻——爬山。钻研到一定程度,就好像爬山爬到一定的高度,这时可以看到一定范围的风景,即可以在一定层次上解释清楚一些客观事物;再向上爬一段山,又可以欣赏新的风景。若是只顾看风景不再爬山,就只能处在较低的层次,面对有限的景致而无法领略更美的风光。只埋头“爬山”不看“风景”也不好。一来会影响兴趣,不知道自己做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只是盲目地去做,兴趣很可能会下降的。二来很可能会走错路,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修正,才可能选择最佳方向,最有效地发展。

在“专”与“博”的辩证统一中,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联想。若不用联想这条丝线,把开阔眼界了解到的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的话,它们很容易遗失,化为无用功。这种能力很重要,要求大家有意识地去培养。以课题组的三个研究方向举例:所谓团簇,不就是个大分子嘛;分子、团簇,不也和原子一样是量子多体问题嘛。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看也是相通的:一开始抓主要矛盾,做自洽层次的计算;而后一步步把次要矛盾考虑进来,超越自洽。

比如原子体系的计算方法,早已超越了自洽层次,叫做“相对论性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这套方法可以逐步推广到分子体系,再逐步向团簇体系推广。我自己的发展就是由原子及分子又及团簇的,因此深深体会到这都是一回事。进一步,理论和实验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充分地联想。比如,实验对象是什么,原理方法怎样,涉及哪些物理过程,等等;我们的理论可以处理哪些对象,研究哪些过程,研究可以达到什么精度,可以在什么层次上说明问题,等等。理论和实验都是研究客观世界的,反映的都是客观规律,实际上也是“一回事”。再进一步,原子分子物理面向的对象范围非常广阔,与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联系。“如果有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将会是“一回事”。联想就像解析延拓。

兴趣是广而言之的,并不局限在物理。我很热爱物理,也很希望培养的同学将来能够从事物理学研究,但决不会强求。只要研究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我就会全力支持。我的研究生们现在绝大部分在从事科研工作,也有在科技部工作的,也有从事计算机行业工作的。

与兴趣相呼应,要求研究生们的做事态度要认真、主动。认真是最基本的。不认真怎么能把事情办好,怎么能发现问题所在呢?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这两个字。认真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为人的一种负责精神。参加科研工作最能锻炼这种精神了。主动较之更进了一步,因为主动是开创性的。实际上,主动性的来源就是兴趣——这又体现出一回事了。主动性体现在参与。当你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参加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主动性体现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先看我们现有的设备、方法能够研究什么相关的东西,立刻动手去做。不要以现有资源不行为借口拖拉。先做出成果,再寻求更好的资源,进一步做出更好的成果——这是良性循环。主动性又体现在积极与他人交流。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当代科研成果的产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协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能够寻找合作伙伴,寻找支持,从而加速工作的进展。我也跟同学们说,现在都是我在请专家作报告,什么时候你们出来说“这个方向很有意思,这个人做得不错,咱们请他来作报告吧”,那你们就开始当家做主了。当家做主,就不再依赖他人的督促,自己也可以不断地成长了——这应该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兴趣、联想,认真、主动,这些是我对年轻同志的基本要求。我最不能容忍没有理想、混日子的想法,殷切地希望同学们能够少走弯路,尽快地成长起来。这种殷切的心情在出现“热点问题”时就化为暴风骤雨式的批评。这个“热点问题”就是同学们没按要求去做:目光狭隘,不知联想;办事马虎,不够认真;拖沓等待,缺乏主动。对于同学来说,在成长过程中能得到这样的指导是好事,但犯错误总是难免的。

人物剪影

李家明,1945生,云南昆明人。中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子分子理论专家。1968年在台湾工学院获工程学士学位,197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总结了有关原子碰撞数据和规律,获国际物理中心设立的1986年度卡斯特勒奖。1997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现任物理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家明教授研究发展了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应用量子电动力学于高能原子过程,阐明了电子轫致辐射过程(高能光子能区)和辐射复合过程的内在关系,建立相对论性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为分析高离化度、高Z原子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建立了理论基础。

读·品·悟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可以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有了兴趣,人们就会自觉地从事或追求自己爱好的事情。兴趣使人勤奋,使人坚持不懈地干下去。这就是李家明教授所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兴趣往往能给人以愉快感,所以我们在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情时,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满足感。事实上,很多人的成功都源于幼时的兴趣和爱好,就像那些在电脑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人,必定是小时候就对计算机流露出了不一般的喜爱;那些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选手们,也一定是从小酷爱体育运动的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的带引,经过时间的磨炼,兴趣就会渐渐地变成我们的专长。而这种专长反过来又会让我们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那么不管是什么事情,我们都是能够做好的。

同时兴趣也是一种力量,兴趣是一个青少年做事情的动力。有了兴趣,人们就会向着自己喜欢的目标前进。兴趣就像我们的助推器,推动着大家去向往未来,憧憬未来。青少年一旦有了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努力为之奋斗。兴趣还是一种介质,是一个过程,是青年通向理想彼岸的小舟。兴趣也是一种资本,用它我们可以换取成功的喜悦,收获的欢乐。

所以青少年朋友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以坚持,比如玩玩具,观察昆虫,收集邮票等,都能加深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求知欲,进而激发自己学习和做事的热情。而在培养兴趣的同时,灌注进去联想、认真和主动,便能够让我们自身的兴趣犹如燎原之火,燃起成功的火把,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链接: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以得益。 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