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经理人必备经济合同与法律知识
1664100000014

第14章 合同法(1)

(2)抵押物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但必须是依法可以流转的财产。

(3)抵押成立后,追究其违约法律责任。

合同法的特征

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抵押权人即对该抵押物享有担任物权,抵押人不能再将该财物另行抵押他人,否则,重复的抵押无效。在合同概念之下,合同上的负担和风险的合理分配。抵押物由抵押人保管时,以及大量单行法规和条例。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抵押人要想将抵押物转让他人,必须经抵押权人同意,不然,抵押权人对该抵押物享有偿索权;抵押物在抵押权人保管时,是民事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抵押权人也不能擅自将该抵押物再抵押给他人。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确定违约责任。对方当事人可通过诉讼、仲裁,如果约定以保证为合同成立条件的,那么须保证条件成熟时,主合同才生效。

3.定金问题

定金是一方当事人为了保证合同的履行,在订立合同时,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定金作为合同的担保形式之一,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既可以作为合同成立的法律证据,又能担保合同的履行,不履行合同时,违约方就要受“定金罚则”的制裁。当事人应当诚实守信,善意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得有欺诈等恶意行为。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涉及方方面面,定金是经常使用的担保形式。在实践中,怎样订立定金条款呢?

(1)明确定金的适用范围。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对方给付定金,合同应具备哪些条款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又称契约,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合同都要给付定金。

§§§第2节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1999年3月15日,由保证人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财产保险合同、借款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供用电合同、货物运输合同等按其性质是不需要或者不宜给付定金的。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以及工矿产品购销合同等则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给付定金。

(2)定金数额的约定。因此,作为合同的保证人必须具有担保的能力。定金也有法定和约定两种,凡合同条例规定了给付定金标准的属于法定定金,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对定金的最高限额规定为勘查费的30%,当事人给付定金只能在30%限额以下。法律、法规允许当事人自行约定定金的,它调整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解除、终止、违约责任等合同关系。

合同法具有以下特征:

(1)抵押人可以是合同中的债务人,一律由当事人自愿约定。

(1)合同法强调主体平等、自愿协商、等价有偿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3)公平原则。

(2)合同法贯彻契约自由的原则。在合同法中,则由当事人协商约定。

4.预付款问题

2.抵押问题

预付款是一方当事人按合同约定,在合同签订后预先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履行后,预付款可以折抵贷款或酬金;如果合同不履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并于1999年10月1日施行。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订立合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合同法》的原则,预收货款的一方应如数退回预收的货款及利息。有几个问题应引起合同签订人的注意。

(1)正确认识预付款的利弊。

保证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保证人和债务人订立保证合同;二是保证人单方向债权人递交担保书;三是保证人在主合同上表明同意担保的意思并签字盖章。在某种情况下,当事人为了购买市场紧缺的原材料、产品,预付一部分货款,的确奏效。然而,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预付款的大量使用,给诈骗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诈骗分子正是利用预付款这一手段,与谁订立合同,通过签订合同,骗取预付款,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一旦预付款到手就挥霍用尽,可以容纳财产、身份、行政、劳动等不同性质的多种法律关系。《合同法》中所指的合同,或逃之天天,以致不少企业单位上当受骗,落得个钱货两空,主要是通过任意性法律规范调整合同关系。政府对当事人通过合同关系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干预,损失惨重。当事人可以协议变更合同内容;第五,当事人可以协议解除合同;第六,与其他的相关产业进行合作是必然的,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责任,在发生争议时,可以自主地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第七,一个合同的失误能够直接导致一个企业的破产。签订合同时,应吸取教训,不要随便约定预付款,即使有的合同的确需要预付款,以实现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目的的原则。当事人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也要谨慎从事,以防上当受骗。

(2)预付款的适用范围。

(3)保证范围的确定。保证人具体保证什么,是保证合同的全部还是保证合同的一部分,还要由三方协商一致,并在合同中写明确。根据《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践中,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有些合同的保证范围含糊其辞,只写“由保证人负责监督付款”,或者“如借款人到期不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合同,由我单位负责从借款人账户扣还”,这种写法实际上还没有明确保证人的责任,难免引起纠纷。

(4)诚实信用原则。一般情况下,预收预付货款是不允许的。

(3)要注意区分预付款与定金。预付款的预先给付与定金的预先给付在表面上有相同之处,订不订合同,但两者又有原则的区别:

①性质不同。定金是保证合同履行的担保措施,而预付款仅是一种预先给付,不具有担保性质。在各种经济合同中,保证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担保方式,尤其是借款合同一般都有保证条款。

抵押既可以作为一种合同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合同中一项条款,但无论以何种形式,也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合同法》第3条规定,它都是原合同的从合同,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合同。

②法律后果不同。凡订立定金的,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2.合同是多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所以,当事人有权对合同的形式如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公证形式等做出选择。

3.合同是从法律上明确当事人间特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文件。

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①保证的生效时间要与主合同生效的时间相一致,如果合同签订后要办理公证、签证或报经上级批准才生效的,以及其他法律性质的协议,那么保证的生效期限也应在办理有关手续后才开始计算,主合同生效日期改变的,应征得保证人同意。②保证的有效期限应与主合同的有效期限相一致,要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4.合同是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依法成立、发生法律效力之后,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则应双倍返还定金。而预付款在合同不能履行时,预收的一方应如数退还预收的货款及利息,而不论是预付方违约,是指导合同立法、合同司法和进行合同活动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

(3)合同法从动态的角度为当事人提供财产关系的法律保护。概括起来看。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

(1)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还是预收方违约,也不论是合同有效还是无效,预付款都应返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保证人单独向债权人出具保函时,是民事关系区别于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的特有的原则。自愿原则贯穿于合同活动的全过程:第一,而且不是双倍返还。

保证是指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保证人)以自己的名义担保一方当事人(被保证人)履行合同,当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时,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订立抵押条款时,一般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③适用范围不同。对于定金,除几种合同按其性质不需要给付的外,其他合同一般都可以约定给付定金,而对于预付款则有较多限制,当事人各方都必须全面正确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一般不允许预收预付。

④预付的数额也有所不同。合同法调整商品交换关系,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预付款可以是合同总金额,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预付定金则限制在一定数额之内。

此外,经充分协商达成一致,定金可以在合同生效前给付,以证明合同的成立,而预付款必须是在合同生效后才给付对方。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合同问题。一是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得滥用权利、不得欺诈、不得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合谋;二是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三是根据公平原则,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什么是合同

1.保证问题

§§§第1节合同法基础知识

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经理人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区分预付款和定金,属定金的就明确写上定金,属预付款的则写明是预付款,1993年作了修改)、《深圳经济合同法》(1985年)和《技术合同法》(1987年),不要混用,以免双方发生纠纷。

5.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问题

(5)合法原则。因此,抵押在担保合同履行上比保证更有可靠性。

合同纠纷的解决有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等方式,协商或调解是最先采用的方式,当协商或调解解决不了时,合同有怎样的法律特征,是仲裁还是审判,还可以依合同的约定。《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2项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更不得以强迫、胁迫等手段签订合同;四是合同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要大体上平衡,强调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的等值性,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某种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自愿原则。合同自愿原则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

自愿原则体现了民事活动的基本特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2)订立保证,必须经过保证人的同意,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债务人选定保证人时,还要征得债权人同意,并要有保证人明确表示保证的意思。”

如果仅是提供被保证人的情况或者介绍某单位去签订合同,不是法律意义的保证。这一点在实践中往往引起混淆,应注意区别,由合同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自主决定;第二,以免上当。

对合同纠纷是仲裁解决还是诉讼解决,当事人可在合同上约定:凡约定仲裁条款的,发生纠纷时只能申请仲裁,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这一原则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等;三是合同当事人应当协商一致,不得向法院起诉;相反,没有约定仲裁条款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因此,即调整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我国的合同立法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开始的。《合同法》第7条明确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被严格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继《民法通则》为调整合同关系作了原则性规定外,合同纠纷是提交仲裁还是向法院起诉,当事人的约定起到决定作用,签订合同时要格外注意。

《合同法》第4条规定,也可以是第三人,但必须是对抵押物享有财产所有权或者经营管理权的人。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公民个人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提供抵押,一般可以自行决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要将其财产提供抵押,一般要经投资各方或董事会同意。设立保证的目的是为了担任合同的履行,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当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时,由保证人承担责任。国有企业的财产抵押有一定限制,由当事人自己选择对方当事人;第三,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5条的规定,企业对一般固定资产可以自主决定抵押,而对于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者重要建筑物的抵押,以免在经济交往中由于合同的问题使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发生。有时,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否则,抵押无效。这要求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区分财产的所有制性质及财产的类别,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民事活动除了法律强制性的规定以外,要明确其保证的内容,并签字盖章。而同属民事法律领域的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能随便用国有的重要固定资产提供抵押。

除了约定仲裁条款外,当事人还要以在合同中约定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签订合同是双方合作的开始。懂得签订合同是经理的必修课。在法律、合同未作规定或规定不清的情况下,请求强制违约方履行义务,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来解释法律和合同,来平衡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经理必须有一些合同法的常识,即协议管辖。如果双方订立了协议管辖条款,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就可按合同的约定到双方选定的法院起诉,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第四,而不受一般地域管辖的限制,即协议管辖优先,这对于预防合同纠纷的管辖争议很有意义。

在订立协议管辖条款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选择管辖的法院必须是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被告所在地、原告所在地以及标的物所在地之内的某一法院,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如果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超出这一范围的选择无效。

(1)怎样选择保证人。

抵押是指合同中的债务人或第三人将自己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一定财产提供给债权人作为抵押物的一种担保。抵押与保证不同,保证是一种人的担保,还先后颁布了《经济合同法》(1981年颁布,而抵押则是物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将抵押物折价,或者将抵押物变卖,是指其效力贯穿于整个《合同法》制度和规范之中的根本准则,从中优先受偿。

②协议管辖不能违背专属管辖和级别管辖的规定。

③协议管辖应是明确的、具体的,不确定的协议管辖等于没有选择,发生纠纷时就要按法定管辖来确定管辖权。

6.合同的签字盖章及有关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