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处世曾国藩,立业成事胡雪岩
166500000061

第61章 曾氏经验:阴沟里也能翻船(4)

第四节流血的仕途,为理想饱受痛苦

【曾国藩语录】

心血全枯,无水可汲,故作文艰窘异常耳。

【曾国藩剪影】

一直以来,曾国藩希望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是朝廷里的事情似乎不容他喘息。在马新贻遇刺事件以后,曾国藩终于有一点闲暇时间读书了。这段时间,他经常重温一些书籍,比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读书之外,就是作文,曾国藩彷佛有他永远都还不清的文债,在1871年前后,他还写了很多文序,记录自己读书时的感受,也会对一些经历过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评价。可是在那之后,他很少有时间梳理自己的心情。他一直想给父母写祭文,所以当他闲下来的时候,回忆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写出了感触颇深的文章。

可是,尽管完成了很长时间以来的心愿,曾国藩的心情也没有因此好转。他的心绪,充满了懈怠,总会走神想一些别的事情。渐渐的,曾国藩觉察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心血全枯,无水可汲,故作文艰窘异常耳”,表达出自己的无力与无助。

其实,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已经向朝廷打了两次辞职申请,希望可以告老还乡。曾国藩的内心,早就没有了对官位的眷恋,因为他深深地明白,即使再用心,也不可能再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了,所以莫不如及早回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朝廷哪里肯这么轻易地放他回去呢?两次申请,两次的批文都是一样的:不予同意。

这样的批复让曾国藩的心情非常不好,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两次在京,皆因不善应酬而倍遭百官的白眼,加上‘天津教案’处理不当,很多人都对我议论纷纷,以后无论大事小事,总有人对我指手画脚,这是故意与我为敌啊!空有满腔抱负,却无力施展,环境将我渐渐逼入了被动,我的心情怎么可能好得起来呢?”

没错,曾国藩的心情的确没办法好起来。他一直希望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可是,奔波了不大半辈子,现实环境还是与理想存在很大的反差,这的确是很容易让人失望的。曾国藩守着这份失望,一直到了生命的尽头,也不曾释怀。

曾国藩心里,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收获,他觉得自己的一生都白忙了,什么理想都没有实现。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如此,以为自己的付出多于收获,或者理想是这样,生活却那样,它们之间存在着太大的差距。于是,我们悲观、失望、悔恨,将生命中的宝贵时光就这么浪费了。

于是,我们开始认为,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到最后我们不过是白白忙碌了一场。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尽管我们收获不多,但是在为了理想而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最少知道了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能够分清楚这些,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成长。

【经典妙用】

努力过,就会留下痕迹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农场。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桌边读《圣经》。

一天,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圣经》,但是我不懂得《圣经》里面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儿,可是我一合上书便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圣经》能有什么收获呢?”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但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说完让孩子再试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光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去房间里拿了一个水桶。老人说:“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篮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看着孩子再试一次。

现在,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尽管他跑得飞快,但是,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

“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篮子上面了。“孩子,这和你读《圣经》一样,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圣经》的时候,它依然在影响着你,净化着你的心灵。”

很多事情,看似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可是在心底,我们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理想的实现,人们习惯于看现象,却常常忽略了内在的变化。所以,人们常常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太远的距离,也常常会因为理想没办法实现而悲观失落,可是如果我们注意到了其中的变化,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就不会患得患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