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后宫秘事全知道
1665200000024

第24章 自古红颜多悲歌(7)

这话慢慢便传人了乾隆帝的耳朵里。乾隆帝听后,哈哈大笑:“朕不相信香妃会忘恩负义到刺杀朕的程度!”乾隆帝仍对香妃一往情深。他通过各种方式,对香妃进行赏赐,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女人喜欢的小物件,都在恰当的时候,送到了香妃的手中。遇有外出巡游的机会,乾隆帝也让香妃随同前往。泰山的高峻,孔庙的深沉,围场的壮烈,盛京的繁华,都让香妃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但一想到西域的辽阔,一想到大漠的雄风,香妃又默默无语,双泪纵横。

女无美丑,入宫见妒。乾隆帝对香妃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同时对香妃又是别样的宽容,其他嫔妃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她们不明白,一个再嫁的寡妇,一个异域的女人,有什么值得皇帝那般痴迷的?她们也搞不清楚,那个香妃,有什么绝招妙法,让皇帝对她如醉如痴。她们嫉妒,她们迷惑,她们便挖空心思要除掉香妃而后快。那些成天吃了饭没事做的女人,便不约而同地找到乾隆帝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进谗言,说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妖气,她用妖气迷住了皇帝。如果不加劝阻,将危害龙体圣安。

皇太后觉得有道理,便亲自找到乾隆帝,对他从多方面进行劝戒,劝其疏远香妃。乾隆帝笑着说:“儿子问过香妃,她身上的香气不是什么妖气,是因她小时候经常吃一种花,经常洗一种花澡的缘故。”太后好奇地说:“问过她吗,是什么花?

洗的什么花澡?”乾隆帝说:“据她自己讲,是一种铜杆生长银叶子的金花。至于洗什么花澡,据儿臣推测,可能就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美容秘方,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太平公主常用。方法就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采桃花阴干,研为细末,七月初七收鸡血调和,用以涂面擦身。据说能使人洁白如雪,光滑柔润,香气四溢。《神农本草经》就说过,桃花‘令人好颜色’。”

太后又说道:“哪里有那种花?你拿来给我看看。”乾隆帝说道:“那种花生在香妃的家乡。”太后以为乾隆帝故意骗她,还是心存疑虑。有好几次,太后都想找香妃当面问个究竟,但都让乾隆帝想着法给挡回去了。

香妃身怀白刃的事,到底传人了皇太后的耳朵里去了。皇太后认为那对皇帝的安全是一种莫大的威胁,决定对香妃进行惩罚。

有一次,乾隆帝外出了,皇太后让人把香妃找来。进得后官,香妃觉得气氛有点不对劲。只见太后两边站着挂剑的武士,一个个杀气逼人。再看看皇太后,板着脸,一脸的严肃。请安过后,太后厉声问道:“伊帕尔汗,你可知罪?”香妃回答道:“启禀太后,臣妾何罪?”太后怒冲冲地说:“你把妖气带进宫中,扰乱了朝纲,罪不容诛!”香妃分辩道:“臣妾是人,何来妖气?”太后冷笑道:“你说你是人,那我问你,为何你身上有香气,我们怎么都没有?”香妃见问,一时语塞,那可是她想过无数次而没有想清楚的事情啊!太后见香妃没有回答,又问道:“你已经是皇帝的妃子了,为什么不接受皇帝的宠幸?这是身为妃子的态度吗?”香妃一听这话,心中一惊,知道今天是来者不善,想到自己几年来的辛酸,想到自己已作鬼魂的前夫,不禁泪下。“快说!”太后命令道。香妃见逼,索性把心一横,说道:“臣妾是已嫁之人,前夫是你们的罪人,已死在了你们的刀下。臣妾不想让皇上的圣体受污,所以不能奉召!”太后冷笑道:“分明是狡辩,自古以来,再嫁帝王之人还少吗?哪一个像你一样。三番五次地推托,分明是蔑视天朝!听说你还身藏利刃,是不是还想谋刺皇上,为前夫报仇?这样无夫无君之人,留着还有何用!来人,将这位反贼带下去,让她去见她的前夫吧!”可怜香妃,一杯毒酒,便香销玉殒了。

等到乾隆帝得到太后召见香妃的消息赶到后宫之时,一切都已不可挽回了。乾隆帝悲伤不已,最后决定以妃礼将香妃棺椁送往故乡安葬。香妃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她的棺木上特地刻上《古兰经》的经文。以前所有赏赐一并予以陪葬,另有大量赏赐。

死后。她的尸体被运回家乡安葬,于是,大漠之中,有了一座香妃墓。

珍贵妃:凄凉的后宫生涯

在中国清末的历史上,除慈禧之外,珍妃就是最具传奇色彩、最受人瞩目的妃子了。虽然她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0多年,但在其逝后的100多年里,人们依然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

珍妃是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女人,隆裕皇后最嫉妒的妃子,也是慈禧太后最痛恨的女人。她是维新变法中的弄潮儿,也是宫廷斗争中可怜的牺牲品;她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因多次违制而获杖责,她曾有过不同凡响的政治抱负,却因此而死于非命;她在幽禁多年后被投入冰冷的井水,却在死后享尽了连她自己都想不到的哀荣。

珍妃悲凉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呢?

入宫得宠

珍妃(1876-1900)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广州将军长善虽为武将,却喜揽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习两位侄女读书。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连榜高中得为榜眼。珍妃十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两姊妹随同北返京师。

珍妃的到来给光绪的生命带来光亮,给沉闷的宫庭带来鲜活的气息。据描述,珍妃美丽、聪明、懂事、善良,使得从少年时期就孤独忧郁的光绪一下子象得到了珍宝。他们两个用尽身心去爱,日日夜夜,花前月下,极尽温柔缠绵。这是光绪的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一段时光。

光绪为何喜欢珍妃,据说因大婚之后隆裕皇后失欢于光绪,而瑾妃性情忠厚,不会巴结人,她与皇后走得很近,似乎同病相怜,反与光绪相处漠漠。而珍妃的美貌多才,通情达理使得光绪十分喜爱。光绪当时也不过十七八岁,每日凌晨寅时上朝,午时退朝还宫,工作时间长达七八小时,很是辛苦。珍妃日侍左右,想着法子顺应光绪的喜爱,如扮出男装宛如少年美差官,加之她本来就工翰墨会下棋,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是以博得光绪专宠。“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国闻备乘》)珍妃还很大方,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们得些小恩小惠,也都竭力奉承这位“小主儿”。珍妃的人缘极好。

珍妃有着开朗的性格和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皇宫中的繁文缛节、呆板的生活方式,使她非常厌恶,尤其对宫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极为反感。她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上面,我们简单地提到了一些,她幼时曾长期生活在任广州将军的伯父长善府中。当时,广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开放最早,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接触最早最多,受影响也最大,思想较内地开放许多。加之本人善长广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进思想的著名人物,这些都对珍妃的思想和个性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再者,他的两位长兄志锐、志钧也都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人物,她的母亲也很开通,整个家庭对她的熏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最开始,就连慈禧都非常喜欢这个俏丽活泼的小姑娘。觉得她身上有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赞叹她的欢笑给冰冷的后宫所带来的生机。

珍妃还有一点慈禧欣赏的地方,就是她心灵手巧,能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大字。以至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逢年过节,慈禧干脆让珍妃代自己写“福”写“寿”字,将它们赐予大臣们。

对于宫廷中的繁琐礼节,皇后屡屡出错,而珍妃不仅一学就会,还做得落落大方,让慈禧在心里又添了一层满意,她甚至开始让珍妃在身旁侍奉自己批阅奏章了。

虽然宫廷的生活珠环翠绕,荣华富贵享受不尽,但是清规戒律毕竟更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慈禧在得闲暇时间也喜欢到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静宜园等处散散心。几乎每次她都会叫上珍妃,因为珍妃的天真无邪能为平素安静的皇家园林增添许多欢笑和快乐。

然而,森严的皇宫终究是容不下这种恣意行为的。自古美人招妒,树大招风。

如果宠爱珍妃的光绪,关心珍妃的文廷式,能够稍稍提醒珍妃在皇宫生活的诸多禁忌,也许很多矛盾至少不会来得那么快。然而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珍妃来说,快乐是如此的短暂,接下来是一次又一次,越来越严厉的责备与惩罚。一直得到上天眷顾的她,命运却似乎从此转弯了……

对于光绪帝如此的偏心,引起了皇后的怨恨,以至时常向慈禧太后抱怨。慈禧太后其实并不喜欢这个侄女,但是想到她毕竟是自己的娘家人,皇帝对她太过冷淡势必会影响自己娘家的声势,也就时常劝光绪帝亲近皇后。然而慈禧太后虽然可以将光绪帝劝进皇后官,却不能让光绪帝对之动情,皇后仍然是长守枯寂。

更重要的是:这时的慈禧太后在光绪帝的后妃中,更为偏爱珍妃。关于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

光绪帝大婚亲政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官闱生活都在这样看起来一团和气的状态下维持着。这大概是因为此时的光绪帝与珍妃都非常听话的缘故。

珍妃入宫时,照片技术已传人中国。但在当时,相机被认为是污巧之物,会取人魂魄,致使人损寿。而珍妃却能接受照相术,成为清官后妃中照相最早者。当时,珍妃通过关系从外国人的手里买了相机,在宫里随便照相,还教会了光绪和不少太监怎样照相。

除此之外,她还照了很多男装照。对于照相,那时的她是如何的兴味盎然,乐此不疲。然而,珍妃喜欢穿着男服在富里走动,这让慈禧非常不能理解,认为给皇家丢了脸面。其实珍妃是一个很开朗大方的女人,但是在当时的后宫中是容不得的,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也由于这样,慈禧与珍妃还是产生了隔阂。但是隔阂归隔阂,慈禧要杀珍妃的心却没有。

清官有制,皇后每年例银不过千两,递减至妃这一级别,每年仅300两,嫔为200两。珍妃用度不足,又不会节省,亏空日甚,遂不能不挖找生财之道。

这时,珍妃想到一个办法,她利用当时还是稀罕事物照相术,私下让身边一名叫做戴安平的太监在东华门外开了一家照相馆,希望借此可以让手头宽裕一点。

后来,这件事让隆裕皇后无意中知道了。隆裕皇后抓到珍妃的这一把柄后,立刻告诉了慈禧。慈禧知道后非常生气,“以为官嫔所不应为”,认为珍妃仗着光绪喜欢,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这个老佛爷放在眼里。于是狠狠地批评了珍妃一顿,并将开照相馆的太监戴安平当场打死。

慈禧控制下的后宫是不能允许有独立思想的人存在的,光绪尚且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更何况珍妃呢?珍妃在宫中的地位,急转直下。

珍妃的第一次罹祸是在1894年11月26日,中日甲午战争中方一败涂地之时。

光绪帝年少气盛,渴望能中兴王朝的统治,在多数情况下,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想法还是一致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差之千里。在慈禧太后看来,什么国家大事都没有她自己的尊荣重要。光绪九年至十一年的中法战争中,她就曾经在中国军队大胜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求和。

甲午之战的大败,无论对光绪帝还是对慈禧太后,都是刺激。由于用玺盖印的是光绪帝本人,他的情绪就更为激烈。而国家的惨败给慈禧太后刺激,却远远没有她自认为尊荣受损来得重要——无处发泄的光绪帝在战争中途,曾经处分过李鸿章,给予其拔三眼花翎、褫黄马褂、革职留任等处分,又曾经提出要将慈禧太后的寿诞用款改做军用,慈禧太后却根本将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王朝国家利益之上,反而据此认为养子无视自己的权威,对自己不够孝顺,因此对光绪帝极度不满。决定给光绪帝一点颜色看看。

决定教训光绪帝的慈禧太后在珍妃的身上找到了突破。此时的珍妃,已经失去了慈禧太后的欢心。

那天,慈禧太后在仪銮殿单独召见枢臣,讨论完北洋海军基地旅顺口失守后的局势,太后突然宣布,将瑾妃珍妃降为贵人。

事情的起因是,河南巡抚裕宽为谋福州将军一职,通过太监高万枝走珍妃的门路,而被李莲英告密于慈禧。据说慈禧召珍妃面询,珍妃不但坦率承认,还反问道:“上行下效,不是老佛爷开此先例,谁敢如此?”这样的回答,可谓泼辣。当年便是一般人家,这样对婆婆说话也算得忤逆,何况她的婆婆是慈禧。这样的两个女人碰在一起,结局也就是宿命了。

珍瑾二贵人于1895年恢复“妃”的名位。

如果不是生活在波云诡谲的清末,如果清朝的气数未尽,如果西方列强没有穿过太平洋……珍妃的得意也好,失宠也罢,都不过是重复大多数后官妃子拥有过的命运。可惜,历史没有给珍妃留下这样的机会,而且珍妃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更为她的凄凉收场早就做了诠释。

在与光绪帝相处一段时间后,珍妃发现光绪帝不是甘当傀儡的人,他也希望能够励精图治,治国安民,只是由于长期受慈禧的压制,手中无权,大志难伸。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维新政治,富国强兵。珍妃坚决支持皇帝变法,是“帝党”的重要成员,为皇帝出谋献策,尤其在精神上给光绪帝以巨大的支持。特别是在变法后期最困难的时刻,身居九重宫禁的光绪帝,身边只有珍妃一个知己,珍妃成了他精神的支柱这一点,是慈禧最不能容忍的,为她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动和刺激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光绪帝在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影响下,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但很快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给扼杀了,变法只进行了103天。这年的八月,慈禧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将珍妃囚禁在珍妃井旁边的一个小院内。吃的是下人的饭,平常不能与人说话,逢年过节,慈禧太后还要打发太监来训斥她,就这样,珍妃在此处生活了两年。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之际,后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珍妃被处死了。珍妃是溺死在井中。她究竟是怎么死的?一位伺候过慈禧的老宫女荣子曾对这一事件做了如下回忆:

那一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官里,背靠寝官的西墙坐在金砖的地上。……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我赶紧拍暗号,招呼其他的人。老太后匆匆洗完脸,烟也没吸,一杯奉上的冰镇菠萝也没吃,一声没吩咐,径自走出了乐寿堂,就往北走。我匆忙地跟着。我心里有点发毛,急忙暗地里去通知小娟子(慈禧的另一贴身宫女)。

小娟子也跑来了,我们跟随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