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后宫秘事全知道
1665200000037

第37章 母仪天下后世颂(7)

可是,马明德知道后,一向随和的她也发怒了,立即下了一道措辞严厉的懿旨,大意是说:天降大旱,跟太后家族封不封爵有什么关系?凡是提出要给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和皇帝,想从中捞取好处……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所在的濯龙门一带,看见从各地前来给我娘家人请安的络绎不绝,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我娘家的奴仆都穿得十分光鲜、整齐,相比之下,我这个太后的侍从可差远了。为了惩戒他们,我削减了这些人的俸禄,希望他们能有所悔悟,谁料他们竟不思悔改,难道是想让大汉覆亡吗?

马明德再次谢绝了汉章帝对马氏家族的封赏,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则成语:车水马龙。

在马明德的影响下,东汉国力在汉章帝时期趋于繁盛。《续烈女传》中称赞马明德“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所言极是。

公元79年,马太后逝于洛阳,谥号“明德皇后”,与其夫汉孝明皇帝刘庄合葬于邙山之上的显节陵。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都是母以子贵,后宫中无子却居于后位而不被倾覆者可谓凤毛麟角,非大智大爱者不能居之!马皇后一生节俭、朴素、谦逊、知书达理、深明大义、她的所作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也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长孙无垢:坤载万物,德合无疆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此诗名日《春游曲》,诗中人是一位宫妃,在春日桃花红艳盛开之时,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地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勿须多言,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这个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无垢,后人称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挚爱。与贞观群臣一起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她去世后,太宗皇帝哀伤不已,建层观远眺昭陵,并亲自抚养皇后留下的幼子幼女(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太宗崩,与皇后同葬一穴,开创帝后合穴先例。

伉俪情深,患难与共

长孙无垢(600-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儿。长孙无垢自幼喜欢读书,生长在官宦之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理、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格。长孙氏13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17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有一次长孙氏回娘家,她舅舅高士廉的一个妾室在她下榻的房舍外看到一匹两丈高的马,鞍勒皆具,神采飞扬。可一转眼这匹仿佛从天而降的大马就不见了踪影。高士廉于是请术士就此进行占卜,术士为她测完生辰八字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18岁就能单枪匹马突入敌军阵营,救出深陷重围的父亲;20岁便有王者风范,能礼贤下士仗义疏财,广招天下豪杰;21岁随父亲李渊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将隋朝送进了坟墓,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因军功被拜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长孙无垢随即成为秦王嫡妃,开始了她迈向皇后之位的第一步。

第二年长孙无垢生下了她和李世民的第一个孩子李承乾,初为人母的长孙无垢心情是喜悦的,但她的心更多的是牵挂着出征的丈夫。李世民为了稳固唐王朝的江山不得不在战场上与敌厮杀,而他所偏好的孤胆英雄的杀敌方式更是让长孙王妃饱受揪心之苦。不久,李世民凭借卓越的战功获得了高祖李渊的至高奖赏:李世民被封为位于王公之上的“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所获赏赐为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食邑三万户。他同时得到的,还有金辂一乘、衮冕之服一套、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这已是帝王级的仪仗待遇。

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

李世民虽非太子,但功劳很大,麾下文臣武将如云。文臣有以杜如晦、房玄龄为首的“十八学土”,武有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骁勇战将。这一切都看在了太子李建成的眼里,他对李世民的防范也一天强似一天,天策上将府与太子府之间已经势同水火。甚至有人还将状告到了高祖李渊那里,说:“秦王恃他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

这时候,长孙无垢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她竭心尽力地孝顺李渊、恭敬诸嫔妃,尽力弥缝李世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她还弥合妯娌间的关系,希望借助妯娌间的密切关系缓和李世民兄弟间的紧张气氛。可是她做的这些努力注定不会有结果。

在权势面前,亲情和道德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很快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就对李世民下了最重的一次毒手,他们将天策上将府中李世民的左右亲信和大将调出,准备将李世民除掉。

公元627年6月4日,精心安排的“玄武门之变”爆发,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

李世民召集手下集合,准备和李建成决一死战,在这一紧要关头,长孙无垢抛开了个人得失坚定地和丈夫站在一起。在《唐书·后妃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可以看出当时长孙无垢并没有置身事外,她和李世民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同生共死。李世民也固执地把这位柔弱的妻子带在身边,他知道这场军事斗争生死难料,无论是福是祸,他们决不会有人苟且独生。在刀光剑影中闪动的是这对传奇帝后的真挚爱情和千载不变的誓言。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后,顺利除掉了太子和李元吉,受到兵变威胁的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命令李世民掌管军国大事,实际上已经把权力交给了李世民。同年八月,李渊以年事已高为由禅位给太子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

公元627年8月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孝道。

对后官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也正因为有了长孙皇后的宽容和顺、贤惠大度,李世明在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后官生活的同时,还可以从容处理国家大事。

长孙皇后头脑冷静,遇事有独到而客观的见解,并且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令唐太宗非常折服,也就对她十分器重。每次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也做得最好。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

他手下的大夫魏徵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直之士。魏徵出于忠心,并不是只挑毛病的人,他对国家大事常常直言不讳,敢于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是什么事,就怎么说。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行为和政策,也是直截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又敬又怕,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徵也不放过,甚至小题大做,让唐太宗常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太宗心血来潮,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要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官。”当时唐太宗兴致正浓,一听便不高兴了:我堂堂大唐帝王,富有天下,即便是打了一些哺幼的禽兽,那又如何?于是马鞭一指,请魏徵让到一旁。自己打马向前,坚持出游。魏徵却不肯妥协,干脆跑过来站在路中央,拦住了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气愤至极,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官见到了长孙皇后,独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徵以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事情原委后,没有埋怨他,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悄悄回到内室,穿上礼服,然后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道:“恭贺陛下!贺喜陛下!”

唐太宗见了,一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吃惊地问:“何事如此隆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有明主才有直臣,今魏徵直言,由此可见陛下英明,所以我来恭贺陛下!”唐太宗听了一怔,觉得皇后说的话甚是在理,于是满脸阴云随之而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一代贤后,千载一芳

长孙皇后辅佐李世民,公正明智地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常常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舍己为人,不谋私利,深得宫中上上下下的敬佩,无形之中拥有了很大的威信和权力,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甚至感觉听她的话、按照她的安排办事是一种荣耀。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官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

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贞观盛世的形成,与太宗和皇后力持节俭政策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长孙皇后为天下人做出了表率。

在历代外戚中,有许多是凭着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的,但最后的结局往往是爬得高跌得狠,被流放监禁、满门抄斩者屡见不鲜。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

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做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徵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孙皇后虽然以不重用娘家人为原则,也有例外的时候。她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酗酒无赖,长孙皇后父亲死的时候,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还很小,安业竟然把兄妹两人撵回舅舅家,不让两人回家。长孙无垢当上皇后后,并不记恨。反而求太宗照顾他。太宗便任命安业为监门将军。后来安业参与了刘德裕造反的事,太宗要杀安业。长孙皇后在太宗面前叩头流泪为安业求情,她说:“安业的罪过当然该死,不在赦免之列。可是天下人都知道他对我不好,陛下要杀他,众人还以为是我借陛下的手杀害自己的兄长,对陛下的名誉有损。”太宗无奈,只得法外施恩,将安业免去死罪。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膝下有一女长乐公主,被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枝玉叶。将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分。但魏徵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官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徵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入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高高兴兴地出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