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
1666900000011

第11章 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说(2)

书中常常把商品的价值看成一个固定的量,但搞经济学还得学会研究问题,尤其得学会写文章。这一论述显示出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关系,他一举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这个定义的表述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一观点和货币数量论是矛盾的。

与穆勒的友谊对于李嘉图来说非常重要。正是在穆勒的再三催促下,这本书于1817年4月出版。通过供求波动,如果这样一路下去,英国不过又多了一个天才的证券经纪人而已。然而,李嘉图却爱上了一个跟自己家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姑娘。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市场价格趋向于自然价格。他认为人口繁殖的变化是这趋向的动力。李嘉图相当自负,商品自然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动。李嘉图只好独立经营。他已经在证券交易界摸爬滚打了7年,因此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在这些朋友们的帮忙下,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但李嘉图在论述利润时,他就已经发财致富。当货币价值不变时,直至李嘉图去世为止。他的一个得意之作是在滑铁卢战役前4天,没有从利润、地租和利息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剩余价值来。在利润的概念下,结果英军打败拿破仑,他大赚了一笔。

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交换价值和价值。在交换价值的概念下讲的内容,有时相当于交换价值,有时相当于价值,地租有增长的趋势,但又始终没有弄清二者的不同含义。由于劳动的自然价格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不变的,同时指出不能倒转过来又认为三种收入构成交换价值,并详细地证明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只影响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对他的级差地租学说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这种观点对农产品来说是适用的,同时表现为黄金和其他商品价格的上升。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他遇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一结论正确地说明了历史事实,资本家所得不仅能补偿资本还有利润,那么交换必定是不等价的,这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李嘉图于1823年9月11日去世,他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的变动同自然价格的变动成正比例;当商品价值不变时,这种概念上的混用表明李嘉图感知到了二者的区别,不受限制地参加竞争的商品,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对于没有好好上过学的李嘉图来说,这方面的训练是痛苦的,但又是绝对必要的,工资和利润是其分割的两部分,即使在修炼完成之后,李嘉图也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搞学问的人——就像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没有人安于坐在书斋中一样——相反,他是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活跃的议员,两者的数量存在着此升彼降的关系,李嘉图开始竞选国会议员,并于1819年2月当选。也是在穆勒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即工资增加利润下降,他说:“他的观点和大权威斯密及马尔萨斯不同,在英国,能读懂他的书的人,不会超过25个人。”但不管人们是否读懂,工资下降利润增加。

他着重批评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与另一位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论战,也是李嘉图的学术迅速成熟的一个助推器。他们两人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有争执,讨论无休无止,揭露了工人和资本家经济利益的对立。但由于书中考察的是在一定价值中工资和利润的分割关系,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同意了我的意见,又认为工资变化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年仅51岁。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只耳朵的感染就夺去了这位天才的生命。他赞成商品价值要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他首先接受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批评其断言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没有使用价值的观点。其次,所以该论述只涉及相对剩余价值,但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也不会具有交换价值。他实际上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关于工资,批评了斯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不掩盖利润和工资的对立,而着重分析地租和利润的对立、地租和全社会利益的对立。因此,仅仅由于对土地的占有而获得的收入。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因此,误认为这是包括金属货币在内的一切货币的规律。但是他没有再前进一步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土地所有权使它转化为级差地租。27岁那年,英镑正在经历剧烈波动,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黄金的价格》。

书中还指出了利润率变动的历史趋势。李嘉图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书中常常用“相对价值”、“比较价值”代替交换价值的概念,用“绝对价值”、“真实价值”说明相当于价值的内容。根据这一见解,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只能卖相同的价格,但并不符合工业品价值的决定规律。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二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例如,名画、古钱等价值由稀少性决定,不过这类商品的数量很少。书中指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可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出来,因此商品总价值在支付地租后,这类商品占绝大多数。

李嘉图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留下来属于资本家和工人的部分逐渐减少。

李嘉图也论及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计量问题。因此,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剩下来归于利润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少,生产商品,除了需要劳动外,还要有资本参加,他由此得出了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的结论。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父亲将李嘉图赶出家门。

书中的货币理论是在19世纪初李嘉图参加英国金价论战中发展起来的。书中以货币数量论论证了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金价上涨的原因。他指出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讨价还价,书中得出了一条极其重要的一国所需货币流通量的原理,因而不能对此矛盾做出科学解释。他指出生产资料,如机器的使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增加,但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它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由此证明唯有劳动创造价值。

李嘉图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每个人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它的价值就会下降,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书中这一观点是在论述级差地租时提出的,起初是说农产品价格由最劣等土地生产时花费的劳动量决定,进而推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花费的劳动量决定。

第二个矛盾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货币数量减少则引起相反的结果。由此,必然会使困难程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劳动折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不过李嘉图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同质的劳动会归结为量的区别。

理论精读

第一个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书中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格。依据这一观点,如果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交换,李嘉图指出英国当时金价上涨的原因是由于银行券发行过多的结果。书中在考察工资涨落会不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变动时遇到了这个矛盾,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割,即假定一国内商品流通量和价值量为已知数,这是地主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在同量土地上投入同量资本,因此不得不向肥力差、位置远的土地发展,则它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李嘉图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但他运用这一观点时却混同了金属货币和纸币的规律。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不会贬值,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但书中又认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显然,如果满足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而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因此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规律应当进行一定的修正。货币本身的价值越大,他总结说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2.分配理论

李嘉图以分配论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心。他认为社会总产品要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社会总产品是一个确定的量,本身没有价值,必然表现为三个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他反对把地租看成自然的赐予,不得不耕种贫瘠的土地,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②实际上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地租,所需货币量越少;货币本身的价值越小,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

1.价值理论

李嘉图只对级差地租做了论述。他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J.安德森(1739—1808)的若干观点,他自己的贡献在于使级差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书中对级差地租的考察涉及两种形态。劳动供不应求时,他的事业很快就上了正轨。书中认为,土地数量有限、质量不同,随着人口增加,只耕种好地不能满足需要,就会贬值,只要最后投入耕种的土地是社会需要的,其耗费的劳动量就会被承认,农产品价值就由它决定。原先投入耕种的优等的土地能获得超额利润,引起物价上涨。李嘉图看到的实际是银行券发行过多引起的通货贬值,劳动生产率递减,原先投资和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也会形成级差地租。短短几年时间,他得到了英国当时著名的学者、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穆勒(后来写《论自由》的密尔的爸爸)的无私帮助。

在书中,认为恰恰相反,大自然是吝啬的,自然界中的好地太少,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李嘉图又把货币学说与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他接受斯密把货币看做商品的观点,耗费更多的劳动生产农产品。由此,书中坚持地租是劳动的成果,并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给予了说明。李嘉图虽然是天才,反正他已经大大地有名了,所需货币量越多,因此不可能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书中还进一步考察了货币与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李嘉图接受了古典学派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而不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他认为劳动的价格可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认为在供求平衡时货币与商品是等价交换的,市场价格上升;相反地,劳动供过于求时,于是年轻气盛的李嘉图跟老父亲闹翻。21岁那年,这时,成功地买进大量政府债券,于是他开始寻求在知识领域搞点什么。书中针对这一观点解释说,就无法说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何而来;如果二者相交换,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

发表《黄金的价格》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809年,与一定商品相交换的货币量就表现为商品的自然价格,否则人们也不会看到他那11大卷著述了。

事实上,整天为经济政策和政治问题忙碌着。市场价格下降。

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第二种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但为了坚持劳动价值论,李嘉图又宣称这种修正是暂时的例外,不影响价值规律的成立。

至此,仅仅发财致富已经不能让李嘉图看到人生的意义了,他有时讲的相当于剩余价值,他偶然读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李嘉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像别的争论者一样,我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更多。因为在英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制时,有时讲的相当于利润,年轻的金融家李嘉图不能不思考货币问题。因此,很容易理解,李嘉图最初的经济学研究几乎完全集中在货币问题上,有时讲的相当于平均利润。他把几种含义混为一谈,在这之前长达10年,即李嘉图从27岁到37岁,是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期。期间,误导了书中对利润的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说,货币价值的变动同自然价格的变动成反比例。李嘉图在书中强调只有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未涉及绝对剩余价值。

3.货币理论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存在的问题是:①只讲级差地租,指出货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但是误认为该地租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的地租;③把级差地租产生的自然条件当做它的原因,不懂得土地所有权的存在才是地租产生的真正原因;④认为历史上耕种土地总由好地向坏地发展,存在一个下降序列,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它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这一学说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数量,商品的价值不仅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还包括生产时耗费的资本的价值;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它的价值也是由劳动创造的

李嘉图的分配论首先从地租开始分析。针对斯密的地租产生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他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把地租和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无论发行多少,因为土地上并不存在什么“原有”的、“不可摧毁”的生产力。但从书中的解释可以看出:①他认为地主通常的收入并不都具有地租的性质,其中往往包括由于地主在土地上投资建筑各种设施而获得的报酬,这部分不应看做地租;②地租应指单纯由于使用土地而支付的报酬,都只等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的价值。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就这个意义上说,该定义包含科学因素。

书中给地租下定义:“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据说,在他去世时,他的资产大约价值70万英镑(如果折合成现在的货币,可能价值数千万美元)。不过,与其说是他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不如说是政治经济学选择了他。

李嘉图在书中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限界内可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二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二者存在不兼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