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
1666900000022

第22章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经济学说(6)

熊彼特认为,上述几种周期并存而且相互交织的情况,正好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在他看来,从历史统计资料表现出来的这种周期的变动,尤其是“长周期”的变动,与各个周期内的生产技术革新呈现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总之,1个“长波”大约包括6个“中程周期”,而一个中程周期大约包含3个“短波”。

InterestandPrices

《利息与价格》

〔瑞典〕克努特·维克塞尔(KnutWicksell)

华文导读

《利息与价格》是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98年。

维克塞尔被誉为瑞典经济学派的鼻祖、凯恩斯主义的先驱。其贡献远远不止是“扛着边际主义的大旗”,他的渊博学识和深邃洞见也感染了一大批学者,形成独具风格的瑞典学派,并且对盎格鲁—美利坚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美国,年轻的汉森在接受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思想之前,也成了维克塞尔的追随者。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主流经济学中发现维克塞尔的影子。

《利息与价格》一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第一次打破了传统的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互不相涉的“两分法”,把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为一个整体,并且更加具体、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问题。

有位西方经济学家是这样评价维克塞尔的:“维克塞尔几乎在经济思想的所有领域都作出了一些重要贡献,但他最著名的,也许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传统上存在的货币论和价值论之间的鸿沟连接起来的努力……维克塞尔的著作无论对前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还是对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都产生了影响。”

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维克塞尔主要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货币在经济中起积极作用。在实物经济条件下,企业家进行生产所需的本来是实物资本,他们以自然利率向资本家借贷实物资本。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取代了实物,企业家借贷的是货币资本,支付给资本家的利息是货币利息,它以自然利息率为依据,这时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是相等的。尽管货币加入经济活动,然而它对经济保持中立,并不影响商品价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经常背离,造成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使经济失去均衡,只有两者保持一致时,价格才不会波动,经济才会处于均衡状态。为了实现经济的均衡,银行必须采取以调节货币利率为中心的宏观货币政策,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实现货币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利息与价格》的内容分为12章及序和附录共14部分,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1)价格理论的使命;(2)对以往的货币理论的评论;(3)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4)经济政策主张;(5)国际价格理论和建立国际新金融制度的建议。

趣味延展

维克塞尔(1851—1926)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并且对奥地利学派、剑桥学派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货币经济理论,也即累积过程理论(CumulativeProcess),首先突破了此前经济学家普遍持有的“货币面纱”论,试图将货币与实际经济结合起来,并且对包括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出现在1898年的《利息与价格》一书中。

维克塞尔生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德哥尔摩。也许是上帝的特意安排,与他同一年出生的还有奥尔根·冯·庞巴维克和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他们都是边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早期的维克塞尔对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打算成为一名数学家或钻研物理学;在接触到德莱斯代尔(G.Drysdale)的《社会科学的构成》及J.S.穆勒的一些著作以后,他的思想才转到“社会问题”上来。和大多年轻人一样,维克塞尔对各类社会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发表看法。他曾就社会主义、卖淫、宗教信仰等内容做过专题演讲。令我们略微有些吃惊的是,这位未来的大经济学家直到三十多岁才开始接受较正规的经济学训练。1887~1888年,他四处求学,曾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去听布伦塔诺(LujoBrentano)的劳动经济学课,纳普(Knapp)的货币和信贷课及辛格(Singer)的经济分配课;到维也纳听卡尔·门格尔(CarlMenger)的课,到柏林大学听阿道夫·瓦格纳(AdolphWagner)的公共财政课。这些经历为他将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论精读

1.研究价格理论的使命

维克塞尔指出价格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使商品的货币价格保持稳定。关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他认为价格变动有相对价格变动和一般价格水平变动之分。相对价格变动的起因是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并且通过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加以调节。而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起因则隐晦而复杂,并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价格普遍上涨不仅使大多数居民蒙受损失,而且使投机活动猖獗、信用过度膨胀,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和危机,而价格水平的下降则会造成萧条和失业。由于相对价格变动决定于自然的原因,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用人为的办法干预相对价格变动,其结果必然会破坏相对价格变动的自然秩序,使社会受到损害(如受季节变化影响的农副产品、燃煤等)。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则不然,这纯粹是一个价格标准的选择问题,是人力所能加以控制的。因此,价格制度最理想的局面,是在不干预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的前提下,使货币价格的一般水平保持稳定。价格理论的使命就在于此。

2.商品货币价格变动的原因

在货币价格变动问题上,有传统两种理论:一是货币生产成本论;二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生产成本论认为商品货币价格变动的原因取决于商品生产成本和作为货币的黄金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变动。对于这种理论,维克塞尔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第一,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其价值取决于其能购买商品这样一种主观边际效用,而非决定于客观的生产成本;第二,黄金生产费用的变动是缓慢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在价格问题上,重要的是短期的变动。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增多或减少,其购买力就要同比例地下降或上升,从而引起物价水平相应地上涨或下跌。维克塞尔评价说:“在所有货币理论中,相对而言,货币数量论比较科学,但即便如此,它的问题也很明显,如它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会影响价格,但完全无视利率的作用。”维克塞尔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论存在两个重要的缺陷,因此它不能说明货币价格变动的原因:一是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不变的量;二是强调硬币和纸币在交换中的作用,低估了信用票据的巨大效能。他详尽地分析了各种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特别是着重分析了现代信用经济和银行制度,指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具有巨大弹性的量,在高度发展的现代信用制度下,商品价格的调节者不可能简单地是货币的数量。货币数量论充其量只适用于由贵金属充当货币的非信用经济。

在维克塞尔看来,决定商品货币价格变动的原因是隐晦的、复杂的,必须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中去寻找。货币价格变动从商品市场来看,好像主要取决于商品的供求变动。但是这种变动实际上与货币市场有关,它受到货币市场的制约,最终取决于货币市场的情况。这是因为假如金融市场松动,生产者就能获得大量为购买原料、生产等所需的资金,造成需求增加;而商品供给有限,结果是求大于供,导致商品货币价格上涨。与之相反,假如金融市场紧缩,生产者急于出售自己的存货以获取现金,于是供大于求,导致商品货币价格下跌。由此可见,商品价格变化实际上与货币市场有关。

3.累积过程理论

与旧货币数量论不同的是,维克塞尔在《利息与价格》中揭示出利息与价格的关系,特别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并明确地将利率划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他认为导致货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在于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一致,利息率引起价格变动。所谓“货币利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借贷利率。而自然利率说起来则比较复杂。维克塞尔先假定存在这么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不存在货币,一切借贷和交换都以实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借来的资本是实物,支付的工资和地租也是实物,生产结束后,还是用实物来还债。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扣掉消耗之后,还会有剩余。这样,企业家除了还本外,还得向资本家付息。因为没有人会把资本借给别人发财,而丝毫不图回报,除非他是傻瓜,所以要是得不到利息,精明的资本家宁愿自己投资,也不愿冒着风险把资本贷给别人。企业家付的利息与所借资本之比,就是自然利率,按维克塞尔的说法,它实际上就是资本的预期收益率,或者叫做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维克塞尔指出,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时,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这时生产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物价保持稳定。但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也不可能完全吻合,而一旦它们发生背离,投资和储蓄就会失去平衡,经济生活和经济规律就会产生紊乱,导致经济危机。

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人们会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原来的企业家纷纷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新的投资者也蜂拥而入,争相创办企业,购买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雇用工人、租用土地,使得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随之水涨船高。人们的口袋鼓起来后,消费必然增加,消费品由于需求拉动,价格也开始上涨。另外,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人们的储蓄动机减弱,消费欲望增强,也使消费品价格上扬。当这种价格上涨势头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国,由少数商品波及全部商品时,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就普遍上升了。维克塞尔认为,由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引起的物价上涨,并不是一次就完,而是累积性的。因为消费品价格上涨后,企业家的乐观预期犹如火上浇油,使得生产继续扩大,生产要素价格进一步上涨,如此不断旧戏重演,整个价格水平就会螺旋般上升。但即便是狂奔的野马,也有筋疲力尽,伏地歇息的时候。物价的上涨也是如此,它不可能无限地继续下去。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要素价格必然上涨,引起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致使自然利率逐渐下降,最后与货币利率达到相等;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利率下降,货币利率较之自然利率相对上涨,从而刺激储蓄,抑制投资,最终使资本供求达到平衡,物价重新趋向稳定。

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投资就会无利可图,甚至赔本,企业家会因此减少贷款,压缩投资,降低产量;同时,为降低成本,他们还会下调工人工资,结果使得人们的支付能力下降,需求萎缩,物价必定随之下降,这是一个向下的累积过程,一直到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下降,使得生产成本下降,直到自然利率等于货币利率时,才会停下来。

4.经济政策主张

维克塞尔根据利息和价格的关系的理论,提出了控制价格波动、稳定经济发展的宏观货币政策建议。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物价稳定至关重要,物价波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会造成经济秩序紊乱,极大地危害社会。而按维克塞尔的积累过程原理,物价波动的根源,在于两种利率的背离,因此,关键在于调整两种利率,使之趋于一致。由于自然利率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非人力所能及,而货币利率则是由银行自主决定的,所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由中央银行调整信贷利率,使之与自然利率相等,从而使物价稳定不变。同时,由于货币利率与物价为反向变动关系,当物价高居不下时,就要提高货币利率使之降低;反之,当物价低迷需要拉升时,则要降低货币利率。

维克塞尔不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在他看来,货币对经济运行有重大影响,两种利率的差异就是价格波动和经济失衡的根源。他认为,除非两种利率相等,否则资本供给和需求不可能一致,经济也不会平稳增长,而是时而扩张时而收缩。他否定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观点。同时,他把微观静态均衡分析改为宏观动态非均衡分析,认为调节利率可以实现宏观经济均衡,这也是对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一大冲击,成为向国家干预主义过渡的重要标志。

此外,维克塞尔根据利率同价格之间的关系,提出变更银行利率以调节经济发展进程的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他认为,银行利率对生产、物价水平的调节作用是自发的、盲目的,因此其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核心在于银行自觉地不断使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但事先确定自然利率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价格水平的变动状况,乃是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吻合与否的一个指示器,银行只要根据价格的变动情况灵活地变更利率,在价格上涨时提高利率,在价格下跌时降低利率,即可达到目的。而利率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灵敏,其稳定效果越好。

5.国际价格理论和建立国际新金融制度的建议

在国际价格理论问题上,维克塞尔认同“一国的价格水平,不能同有贸易关系的外国的价格水平毫无瓜葛。当国内价格水平上升时,则外贸地位恶化,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贵金属外流,结果导致外国货币增加,价格水平上升,而国内货币减少,价格水平下降,从而恢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不过,维克塞尔认为国际价格平衡的恢复比上述论断要迅速得多,直接得多。因为外货进口供给的增加和出口需求的降低本身即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一种压力,迫使价格水平向原来的水平恢复,而与贵金属的国际移动无关。他主张废止金本位制,取消黄金作为国际货币的资格。他设想的国际金融制度,既无须建立某种世界银行,也无须发行某种国际纸币。各个国家可以实行自己的纸币制度,而且各国的纸币可以在该国中央银行按平价汇兑,但只限于在本国流通。各国银行的中心任务在于控制利率,各国银行对利率的控制既有其相对独立性,以便有效地稳定国内物价水平,同时又要互相协调,以便调节国际收支关系,使国际价格水平保持稳定。

NaturalValue

《自然价值》

〔奥地利〕弗里德里希·维塞尔

(FriedrichFreiherrvonWieser)

华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