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
1666900000024

第24章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经济学说(8)

当土地、资本和劳动共同起作用时,可以计算每一块土地、每一笔资本和每一个劳动者所提供的服务。那么,怎样把一种生产的收益分割给共同创造出这种收益的各个生产要素?可以用一个事例说明。假设有两块田地,一块肥沃,另一块贫瘠,两者用一样多的资本和劳动来经营,却得到不同的收益。这说明较好收益的取得归于占有较好的土地。要发现某一单件财物的价值,最好的方法是假定失掉这件财富会带来的损失。这种方法只在以下情况才适用:对一批种类相同的财物来说,失掉一件损失的价值也等于增加该件提供的价值。但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参加合作的一批性质不同的生产财物的场合。在这种场合,想象自己拿开其中的一件,就要使别的生产财物也失去它们的一部分生产上的效果了。因此,在考察生产贡献怎样归属的问题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失掉一件财物所损失的那部分收益,而是占有财物所取得的那部分收益。

4.成本理论

各种成本价值理论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把成本和效用对立起来,把两者解释为不同的原理。其实,成本与效用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对立。凡是成本定律生效的场合,效用就一直是价值的来源。简言之,产品价值决定于生产成本的论点在以下意义上是有效的:生产财物通常把它们的价值保持到它们所转变成的产品里去。但是最初决定这些生产财物的价值恰恰是生产财物的边际产品的边际效用。因此,生产成本定律不过是价值的一般边际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

受成本定律所支配的产品是那些能够经常地、有规则地和大量地生产出来的产品。而那些在生产上受到生产要素垄断严格限制的产品,则丝毫不受成本的影响。在这样的场合,成本上的一切变化并不影响到产品,而只影响到独占的生产要素,成本的每一次减低都提高这些要素的价值,成本的每一次增大则降低其价值。

对成本的全面估计,必须考虑资本的占用。对于耗费同等数量劳动的两件产品来说,显然那件需要耗费较大资本的产品必然比较昂贵一些。另外,成本还必须包括全部资本的利息。这是因为生产计划的目的在于从资本的第一种使用中获得最高的增值率。如果不把利息估计在成本中,不按照所花费的全部资本的数量来估计利息,不按照使用资本的整段时间来估计利息,就不能把生产物品在各部门的配置调节到尽可能高的增值率上去。

地租应否计入成本,要分几种情况:一是级差地租并不加入产品成本中;二是一般地租加入产品成本中。此外,级差地租不能加入产品成本中还有例外情况。

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

《有闲阶级论》

〔美〕托斯丹·本德·凡勃仑(ThorsteinBandeVeblen)

华文导读

《有闲阶级论》这本书的内容一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是针对有闲阶级的存在而写的。凡勃仑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上层阶层的有闲特权与消费特征,探讨了制度与经济现象之间的奥妙关系。书中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阐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对于经济人与有闲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其实也一直在探究。在他们笔下,人类被描绘成一群理性化的人,在生存竞争中,有些人上升到峰顶,有些人下沉到谷底;成功者能充分享受他们的财富与闲暇,失败者则因自己的无能而忍受贫穷,这都是十分合理的事情。但凡勃仑却认为这种人类观没有多少道理,他在某种程度上否定将社会束缚在一起的力量是出于“理性自制力交互运作”,他更不认为闲暇本身比工作更为人所喜好。

凡勃仑在书中力图用进化思想来研究现代经济生活。他认为工业体制要求勤劳、合作、不断改进技术,而统治企业界人士却只追求利益和炫耀财富,这两者的矛盾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旦这两者相联合,技术人员取得管理社会经济的权力,那么追求利润的“企业主制度”就会被摒弃。这本书曾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兴趣,认为它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

著名的经济学家威斯雷·米歇尔曾对他的先师凡勃仑做过以下评论:“凡勃仑给世界带来了一种令人困惑的影响——他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访客,以超然的眼光,冷静地剖析时下司空见惯之物,他平常思想里所熟悉的一切,就像外力在他身上炼成的奇妙产物一样。在社会科学的领域里,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心智的解放者,能像他一般摆脱环境的微妙钳制,而在思想探究的领域里,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一样锲而不舍的人。”

趣味延展

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托斯丹·本德·凡勃仑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最尖锐、最诙谐的批判者,他直接影响了康蒙斯及后来美国制度经济学的种种流派,包括产权经济学、后制序学派、新制序学派等。然而,本质上,凡勃仑是一个行为出格的经济学家。他吊儿郎当,对世俗不闻不问。在密苏里大学任教时,凡勃仑曾住在一个朋友家的地下室里,每天只通过窗户进进出出。他上课总是口音不清,喃喃自语,神情恍惚,经常跑题;他从不改卷,但一律给学生打上C分。凡勃仑在芝加哥大学待了14年,到1903年时其年薪只有1000美元。但这些年的光阴并没有白费,他求知欲极强,对知识的猎取“贪得无厌”,这种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果:他以天才的《有闲阶级论》,指出了一个时代“炫耀性消费”这种病体盛行的原因。

凡勃仑不仅被同时代人视为怪胎,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不理解他,但是没有人会怀疑他的著作的影响力。他的文章,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无论内容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充满着进化的观点。他把从其他社会科学中汲取的知识引入经济学,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更具体地说,他阐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有闲阶级论》让他名扬四海,此书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在社会学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凯恩斯曾说:“如果人类日常活动于不知不觉间受一些已故经济学家学说的影响,凡勃仑肯定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凡勃仑,很难说当代的经济学能与过去的经济学有所不同。”

《有闲阶级论》一问世,立即造成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当时的一位社会学家告诉凡勃仑:“这部大作引起了东海岸的震惊。”这本书引起广泛的震惊与其独特的视角及行文风格有关系,因为过去从未有过一本书以如此尖酸刻薄的用语,对社会做如此冷静的剖析。他的著述成为经济学内外用于社会批评的学说和警句格言的一个源泉。

理论精读

1.有闲阶级的产生过程

凡勃仑认为有闲阶级随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出现而出现。《有闲阶级论》将目光延伸到历史的源头,顺流而下,探寻有闲阶级的产生过程。凡勃仑认为,在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由于不存在经济特权和社会分工,所以有闲阶级尚未出现,但在这个时代的末期,孕育了有闲阶级的胚胎。到了人类未开化阶段的初期,有闲阶级已经呼之欲出,这时,社会分工已经出现,一部分人开始不从事生产,成了有闲阶级。他们统管政治、战争和宗教等非生产性事务,而且牢牢掌握了对他人的生杀予夺大权。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从事的工作无比光荣神圣,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在未开化时代的末期,有闲阶级迅速发展壮大,在他们的国家里,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泾渭分明,划分极其严格。

同时,凡勃仑将有闲阶级的起源与财产权私有制的发端进行了结合分析,认为有闲阶级和财产所有权是同时出现的。财产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而人们之所以占有财产,财产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财产可以证明其所有者比社会中其他的人占有优势地位,它是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习惯基础,是满足自尊心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占有财产并不是为了剥削别人,而仅仅是为了虚荣心和自尊心的满足。

2.有闲阶级的价值判断

凡勃仑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占有财富,成为有闲阶级,其真正动机在于获得荣誉。谁拥有的财富多,谁就是社会的优胜者,不仅其社会地位上升,还可以获得别人的赞誉,从而使其虚荣心得到满足,实现歧视性对比。

在私有财产产生之前的野蛮时代,竞赛、荣誉或歧视性对比的心态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候,战争中的胜利及对外掠夺的收获都是部落及其首领显示其武力的方式,荣誉在敌我之间的歧视性对比中体现出来。私有财产产生之后,荣誉和歧视性对比产生于对财产的占有。在有闲阶级看来,“财产之所以具有价值,已经主要不再是由于可以把它作为战斗胜利的纪念,而是由于借此证明其所有人比同一社会中的其他个人处于优势地位。”歧视性对比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对比。积累财产成为获得成就与优势的象征,财产的占有是博得声誉和尊敬的基础。

3.有闲阶级的行为表现

凡勃仑指出,有闲阶级基于歧视性对比摒弃生产劳动,主要从事非生产性的上层阶级事务,该事务归纳起来大致包括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比赛。而与之对立的劳动阶级主要从事生产性事务。随着社会发展到金钱文明阶段,运动比赛仍然是有闲阶级的活动内容。有闲阶级为了炫耀自身的财富与地位,不仅参加大量非生产性休闲活动,而且还进行浪费性、奢侈性的炫耀性消费,因为在有闲阶级看来,“明显浪费和明显有闲是有荣誉性的,这是金钱力量的证明,因为归根到底,它是胜利或优势力量的证明。”有闲阶级为实现自身的优越感,荣耀感,需要炫耀自身的财富,只有两件事能让其达到这样的目的:大量闲暇和大量的消费甚至奢侈消费。一方面,为了在歧视性对比中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有闲阶级必须摒弃劳动,于是有闲阶级将劳动看做有损体面的事情。另一方面,为了显示财产和优越感,甚至出现了不事生产的主妇和奴仆的“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以此来加强他们自身的优越性和荣耀地位。

4.制度的产生和演进

凡勃仑对有闲阶级的分析是完全立足于他对制度的产生及其演进的理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类经济生活借以实现的各种制度。在他看来,制度是由思想和习惯形成的,而思想和习惯又是由人类本能产生的,因此制度归根结底是受到本能的支配的。他认为,本能树立了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推动人类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做出的努力,理智则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个人和社会的行动都是受本能支配和指导的。而这些行动逐渐形成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制度。制度产生之后,就对人类的活动产生约束力,本能所产生的目的就在已经形成的制度中得到实现。

凡勃仑用心理学来解释制度的产生,而用庸俗进化论来解释制度的发展和演进。按照他的观点,制度既然是思想和习惯长期积累的产物,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认为生物的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制度的演进过程也就是人类的思想和习惯的自然淘汰过程,或人类应付外界环境的心理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