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
1667000000005

第5章 大师思想类名著(4)

在分析索罗斯的市场错误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与之相悖的均衡理论。均衡理论对于股市的解释,就是唯市场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索罗斯认为,这个命题可以分析为下面两个命题:

·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倾向

·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物

这两个命题合起来,就是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基于这个观点的分析理论,就是基本分析的方法,例如随机漫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市场把未来的一切都作了体现,人们没有办法超出市场。

但是,索罗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凡是不能证伪的都是无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有效性正是因为其和基本面的偏差或者说不正确。金融市场能有效地调配资金就是因为金融市场并不完全地反映实体经济的状况。我们很难想象,一只股票的价格如果能按照企业的基本情况给予精确计算确定,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这样的股票市场是否会有资金过来投资。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投机者的市场,如果没有投机者来吸纳市场风险,提供市场流动性,整个市场会不会变成一潭死水。

投资者必须认识到,索罗斯所谓的市场总是错误的,并不是指市场和其基本面完全脱离,而是指市场和基本面总是有偏差。偏差是无法消除的,这种偏差应该是市场运作的成本。就好比所有的手表走得时间长了都有偏差,即使是再好的表也一样,这是由于表本身的运动所造成的,是表运动所支付的成本。只要市场在运作,那么运作就需要支付成本,市场和其基本面就会产生偏差,所以,索罗斯才说市场总是错误的。

趣味延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奇迹般的增长,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繁荣之中也酝酿着危机,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外延投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放宽金融管制,就等于将各自的货币无任何保护地暴露在国际游资面前,极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游资的冲击。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眼睛。

在东南亚各国中,以泰国问题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泰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同时,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泰国银行大多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了房地产业,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

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一些财务公司存在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斯发动了攻击: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外汇市场立刻动荡不安。泰铢一路下滑,5月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入泰铢,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索罗斯并没有平掉原来的头寸,甚至还增加了头寸。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对狙击泰铢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泰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天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7月2日,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更是狂跌不止,7月24日,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上自政要富豪,下至平民百姓,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BeatingtheStreet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PeterLynch

名著导读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大多数成熟市场的职业投资者一样,彼得·林奇奉行价值投资哲学,而《战胜华尔街》一书就是彼得·林奇投资哲学的具体体现,书中介绍了贯彻他哲学思维的具体实战方法。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5岁开始小试投资,赚取学费,1968年毕业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1969年,林奇进入富达公司。1977—1990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中,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

1990年,彼得·林奇光荣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轰动华尔街。

而《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教投资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等等。

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

从0.18亿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从10亿到140亿美元的晚期,阐明了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三个主要原因: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精选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总结出25条投资黄金法则,这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理论精读

1.彼得·林奇个人投资经验——成功总有原因

《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彼得·林奇回顾了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18亿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到140亿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要比别人更勤奋,更能吃苦

毋庸置疑,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金龟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便找到足够的金龟,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

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他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三英尺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

(2)要重视对上市公司的深入调研

林奇相信必须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才能更好地做出投资选择。在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他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对上市公司的电话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2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你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有用。”

(3)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林奇告诉我们:“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纵观林奇的投资历程,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都是不断根据市场情况及基金规模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不仅如此,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林奇还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2.25条投资黄金法则——散户炒股的金科玉律

彼得·林奇在书中提出了25条投资黄金法则,这些法则大多是价值投资中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则。这里面没有均线和K线,更没有分时图和短线指标,有的只是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这是林奇一生投资智慧的浓缩。

(1)投资很有趣、很刺激,如果你根本不做任何研究的话,那也很危险。

(2)作为一个投资者,你的优势不在于从华尔街专家那里获取一些所谓的投资建议,而是你已拥有的一些东西。当你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的时候,利用你的优势,你可能表现得比专家更为出色。

(3)在过去的30多年,股票市场由一群职业炒家主宰着。和一般公众的理解相反,这反而使业余投资者更易于进行投资。你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专家,你也能战胜市场。

(4)通常,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一家公司经营的状况与股价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长期而言,公司的经营状况与股价呈完全的相关性。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而这就需要耐心而且要选好股票。

(5)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去看看它到底干点什么。

(6)你必须知道持有的到底是家什么公司,以及你为什么持有它。“孩子一定会长大成人”这样的话不可信。

(7)远射总是脱离目标。

(8)持有股票就像养育小孩一样,除了你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你不要介入过多。业余投资者可能有时间去研究8~12家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卖各种股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在你的证券组合里面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

(9)如果你找不出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就暂时把钱存到银行里面,直到发现了这样的股票再说。

(10)永远不要投资于一个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投资股票最大的损失往往来自投资于财务状况不良的公司。在买股票之前,千万检查一下它的资产负债表,看看其财务是否稳健。

(11)不要投资于热门行业里的热门公司。冷门的、增长停滞的行业往往出大牛股。

(12)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它开始赢利的时候,你再去投资。

(13)假如你想要投资问题行业,就去买那些该行业中有能力维持营运的公司。买进后就等待行业出现转机。

(14)如果在一只股票上投入了1000美元,你最多损失也只有1000美元,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一直持有的话,也许就有机会赚得10000美元甚至500000美元。普通人可以长期盯住少数好股票,基金经理则不得不搞分散投资。股票太多就会失去集中投资的优势。只要找到几家大牛股,你的投资生涯就不算虚度。

(15)在每一个行业,每个地区,观察力敏锐的业余投资者可能在专家之前很早就发现了有高成长率的公司。

(16)股市的崩盘,犹如科罗拉多州1月暴风雪一样寻常。如果你有所准备,就不会对你造成多大影响。股市大跌其实是一个买入股票的大好机会,那时惊恐万分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股价自然很低了,你就可以趁机挑选很多便宜的股票。

(17)每个人都有头脑在股市赚钱。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胆魄。如果你很容易在股市恐慌的时候抛售股票,你应该远离股市和股票共同基金。

(18)总是有些东西值得担心。不要理会周末的焦虑和新闻播音员最近恐慌的言论。出售股票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恶化,而不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19)没有人能预测利率、未来的经济趋势和股票市场的走向。不要搞这样的预测,关注你所投资的公司实际情况。

(20)如果你研究10家公司,你将会发现有一家公司比你预期的要好得多。如果你研究50家,你将会发现有5家。股市上总有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华尔街经常忽视有良好业绩的公司。

(21)如果你没有研究过一家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机会就像在扑克牌游戏时不看牌就能赌赢一样。

(22)如果你持有优质公司的股票,时间就站在你这边,你只要能有耐心——即使你在头5年错过了沃尔玛,但在下一个5年它依旧是值得持有的股票;当你犹豫观望时,时间就是你的对立面。

(23)如果你有胆量买股票,但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做研究,那么你就去买共同基金。它是资产多样化的好办法。你最好买上几家基金。每家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增长型、价值型、小盘股、大盘股,等等。投资于6家相同风格的基金不算是多样化。

资本利得税会惩罚那些在不同基金之间换来换去的投资者。如果你所投资的一家或几家表现不错,就不要轻易放弃,坚持持有它们。

(24)过去10年中,美国股市涨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名第八位。你可以将部分资金投资于表现良好的海外基金,这样就可以分享那些经济体的高增长。

(25)从长期来看,一个精心选择的股票组合表现总是优于债券组合或货币市场账户。但投资一个糟糕的股票投资组合,还不如把钱放到床垫下面。

3.从0.18亿到140亿——林奇辉煌的基金之旅

彼得·林奇在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大获成功,从1977年到1990年,我们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这种情况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并且他还要不断地卖股变现用以偿付投资者不断的投资赎回,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但是,在这个阶段,林奇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而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正应了‘揠苗助长’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于国内那些热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基金经理及投资者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

中期随着基金重新开放,公司未来走势越来越理想,林奇也成为一个更有耐心的投资者,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2/3。我们相信,林奇在麦哲伦中期的操作对国内基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首先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将研究工作交给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独立研究,并对其结果负责;其次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