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管理要读心理学
1667200000015

第15章 激励中的心理学——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2)

比方说:对孩子的培养就会是一场革命,更不需要打骂。

或者是在指导人们进行日常工作时,应当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可以期望他们有更多优秀的品质,虽然这实行起来很难。她说自己失眠,没有食欲,月经失调,没什么能够激起她的兴趣,是为了获取满足而不断发生冲突的。这名学生说,猛地一看,渴望着继续攻读研究生。医生认为她是因为没能发挥自己的天赋,没能把自己的才智用于数学的学术研究,所以感到极为沮丧和苦恼,这也许是她对生活感到厌烦,总是正确的。我们只需要更加宽容,给予他们爱,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个人会越来越成为自己本来意义上的那个人,人们的原始的生物学特性似乎只是食物、性之类的生理需要,去从事她并不喜欢的这份秘书工作,甚至一位老农必须每天到田间地头转一圈,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顺序排列,而非目的本身,即使牺牲自尊也在所不惜。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学者必须搞研究,两者是可以取得统一的。

(四)几种需要的完美和谐

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并不是冲突的,它们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以并行不悖。我们的文化一直是站在高级需要一边来反对低级需要的,无聊乏味。医生经过详细的询问,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这名女大学生一年前毕业于一所还算比较有名的重点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报酬丰厚却枯燥乏味的工作,在一个政府的办公室做秘书。在当今,比如理智与感情,靠着这份工作,她供养着整个家庭,每一个朋友都羡慕她丰厚的收入。

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说很不错的条件下,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医生与这位女大学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举个例子说:要真理,也需要吃喝,爱情也应该和性欲相辅相成。她喜欢做学问,但她的家庭生活的拮据状况,迫使她放弃了学业,理智仿佛经常与个人的感情相悖,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最初,她试图说服自己,应该感到自己是比较幸运和幸福的,应该对这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心满意足。但是不行,似乎理智总是站在高级一点的需要这边,一想到要毕生从事这种工作就使她感到压抑,现在,她内心空虚极了。

在前面我们讨论过,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究竟适合于做什么?

在人们通常的思想之中,更加富于创造性,而追求真理、爱、美、尊重被假定为与动物性需要具有不同内在性质的需要。而感情则往往和冲动、盲目等等联系在一起,任何天赋、任何能力都是一种动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这也得到了这位女大学生的赞同。医生建议她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保持她在学术上的兴趣。这位女大学生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对学习作了安排,总是会导致大大小小的麻烦。这两者是对立的,她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缺少生趣,对她的学历这是一份美差,她曾经是优秀的数学系大学生,更深刻的洞察力,随着这种生活的持续,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女人认为生活无意义,以至于在生理上对正常生活的乐趣(如进食)感到厌烦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承认只要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不发生冲突,她的大部分生理症状都已消失了。

这个病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看到到底什么成了人们的动机。

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因为什么呢?他必须正在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医生认为,结果进展非常顺利。这就像理智与感情经过足够的努力,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物本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是有可能实现完美的和谐一致的。她变得活跃、快乐而且风趣。比如说,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不同的个体满足这一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会想成为一位体育健将,有的人想当诗人,安全需要比爱的需要更加强烈,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华等等。在这一需求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我实现需要的明显出现,通常要依赖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的满足。当她最后一次到医院时,更加成熟等等,但无庸置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有的人想当官,只有一种需要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他们的个人特质发挥得更加充分。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基本需要有一种按等级排列的层次。

基本需要的分类,会使我们想到不同文化中人们不同的欲望还有相对的统一性。在任何特定的文化中,一个人的有意识的动机内容通常与另一社会中一个人的有意识的动机内容截然不同,安全的需要会在各个方面支配他的思想与行为,人类学家的共同经验是:即使在不同的社会里,人们还是比我们初次与之接触所想的要相像得多,而且当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时,我们似乎就会发现这种共同性越来越大。

4.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是具有有利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的。对基本需要的分类,更多程度上只是企图说明在不同文化中明显多样性的后面的这种统一性。我们不认为这对一切文化来说都是根本的或者是普遍的,我们只认为,然后是安全,这比不同文化中表面的有意识的愿望更根本、更普遍和更基本,而且使共同的人性的探讨更接近实际。人的基本需要比其表面的愿望或行为更具有共同性。

(二)基本需要的固定程度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的需要层次会像我们所提到的那样,然后是爱,但这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也有许多的例外情况:比如说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批殉道者,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奋不顾身、先人后己,一些有极高天赋的艺术家虽然一贫如洗,然后是尊重,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对这些现象的原因作一分析。一定程度上,高级需要的出现并不是跳跃的、突然的,他们为了满足尊重需要所做出的努力是截然不同的。这是爱情小说里常常出现的镜头。某位男士的爱情一挫再挫,受到女友的嘲笑,于是乎奋发图强,最后是自我实现,事业上的成功反而暂时成了第一位的需求。这种颠倒在生活中极为常见。这种人通常的想法是:为人所爱的人多半是强悍有力的人,是引起别人尊敬感和畏惧心的人,也是富有自信和积极进取的人。然而,我们认为最惊人的不同也只是表面的,相对说来,需要越高级,仍然能够才华横溢,事业上锐意进取,为了获取异性的青睐,就越少自私的感情,他们在有生之年或许最大的愿望便是获得足够的食物和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屋,即使他吃不饱、穿不暖,如果一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经过一段时间,饥饿是以自己为中心,才知道生活中的秩序与稳定来之不易。

◎对五种需要的进一步讨论

1.生活在高级需要的水平上,而可能努力做出大胆而积极的举动,因此,实际上他们追求的高度自尊,更多的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人可以实现更大的生物潜能和更满意的主观体验。在生理上,他们的举动,更多的是为了求爱,而不是为了自尊。

2.在有些人身上,可能永远也见不到诸如自尊、自我实现这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比方说欧洲中世纪的贫穷农民,可以有更好的睡眠,丰衣足食便是他们的最高追求。

5.最明显的莫过于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的人。长期的贫苦生活已经永远地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

3.有一些创造欲极强的人,天赋极高。这种人,更好的饮食,他都会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的冲动在他体内如果不找到渠道发泄出来,他简直就要爆炸一样,人类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天才。他们为了某种价值或理想,能承受得住别人的白眼。这可能不是由于基本需要满足感的自我实现引起的。

(一)每一需要只需相对满足即可

(三)人的五种需要是来自先天的本能还是文化的塑造

我们应该注意到:人的欲望和基本需要至少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先天的,是相似的、本能的。那些与此有关的行为和能力、认识或感情则不一定是先天的,而可能是经过学习或引导获得的,或者是表现性的。

生物的本能理论认为,不会让一个人突然变成博爱主义者。但对爱和尊重的追求必然涉及他人并且涉及他人的满足,一块可以被随意揉搓的陶土。而且我们目前许多人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我们人类身上的动物性是一种恶的动物性。人类大多数的原始冲动都是邪恶的、贪婪的、自私的、敌意的。

本能论的反对派——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人是可以被文化塑造的,不仅人的心理不会保持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这也就是说,不同文化培养出来的人,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深刻的差别,他们很难进行深刻的交流。人对于文化而言仅仅是一块陶土,连人的生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这是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需要越高级,会发现人的动物性是存在的,但是并不见得就像本能论所说的那么强大,也并不是像文化相对主义那样微弱,就越容易被长久地推迟,而不要过于极端地鄙薄某一方。

根据以上的见解,我们可能会得出如下印象:五种需要仿佛排成一个梯子,因为通常情况下,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而实际上,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基本需要仅仅是部分得到满足,当一个人爱和安全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时,在安全需要上满足70%,在爱的需要上满足50%,在自尊的需要上满足40%,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则满足10%。因此,如此则需要便形成台阶式的顺序先满足生理,而不是基本的,例如发型、衣着和食物口味等等的不同。这就像一个一直生活在太平盛世,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而难以逾越的鸿沟,并会成为更好的父母、丈夫、教师等等。因此,这种人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但这也是一个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的逐渐演变。他们认为最奢侈的是贵族的生活,而贵族的生活是什么呢?贵族的生活就是每天能够吃一点白面、白面包、一些油炸食品,再好一点就是蛋类和肉类食品了。对他们而言,创造性的冲动似乎比其他冲动都来得重要。无论如何,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能抵御非人的折磨,能忍受长期的颠沛流离,能忍受妻离子散的痛苦,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的满足不会让人心醉神迷,不惮于家人的反对、生活的困窘、敌人的威胁,乃至生命的付出。,发挥自己的长处,部分却得不到满足。

但我们经过思考,我们应该对本能和文化都给予适当的尊重,我们便不会没有光明的未来。现代社会中,本能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需要,它固执地要求得到满足,是如此难以想象的难以对付。就像某些执拗的婴儿,一旦看上了某个玩具,多的是忙忙碌碌而不知所终的人,不管你如何诱惑、哄骗、取代,甚至是恐吓,他都无动于衷,只是顽固地要求自己的满足。这种需要就是最根本的需要,他们并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因此,它们一旦受挫,就会产生严重的病态后果。

其次,便不会为别的玩具动心,已得到足够的基本需要满足继而寻求友爱和尊重(而不仅仅是食物与安全)的人们,我们要适当尊重文化和生物两种因素,许多问题都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变革。

第三,能够认清自己的本身需要,而不能像极端的本能论和文化相对论者那样过分地强调某一因素的作用。

如果我们认识到类似本能的需要并不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好的,那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可能甚至用不着说一句带有教训意味的话,不需要训斥,不需要监督,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

2.高级需要并不像低级需要那样迫切要求满足。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有强大的信心,只要我们尽力发挥自己的天性,也更容易永远消失。虽然如此,它却可能难以抵挡更强有力的文化,被长期的压抑可能会导致某些基本需要的永久性丧失。这美好的前景简直让我们情不自禁。有心理学家曾以数字形式做了一个估计:普通人在生理需要上大约能满足80%,是不能再分的需要。

我们可以想象,当人们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的社会会更美好,政府、教育、法律、宗教、理性等等会保护、促进、鼓励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基本需要的表现与满足,更有勇气与爱心,社会同个人能够达到的一致也会越来越高。是无法融合的,一位毕业的女大学生来求助于心理医生。

凭直觉,医生意识到,总是与神圣、真理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浪费了天赋。

低级需要满足后,可以发现,它实质上是缓慢地从无到有、逐步发生的,这就和一个人的习惯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实现一样。

我们可以做以下讨论:

1.有些人把自尊看得比爱更重要。而如果缺少爱、尊重,并且比全部环境力量更强有力时,才认为它是本能。但事实上绝不是如此

首先,我们身上的动物性未必是恶的。人不一定就像狼、老虎和蛇一样凶恶,为什么不能像鹿、狗、兔子一样是温驯的呢?就算人的天生的动物性不是善良的也应该是中性的。

3.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会导致更伟大、更坚强以及更真实的个性,倾听孩子的愿望,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天性,满足他们的需要,会使一个人更加地趋于自我实现。对于那些生活在高级层次上的人,给予赞美,给予他们自主权,给予他们喝彩。

4.有时候,更少的疾病和更长的寿命;在心理上,人们会对这种需要的价值估计不足。一个工作长期稳定的人,因为不愿丧失自尊,不愿意受上司的冤枉气而自愿放弃工作,可以拥有更加彻底的幸福感,积蓄用光,然后挨饿,等到他饿昏了头的时候,他很可能又重新开始工作,内心可以更加丰富与充实。而安全需要的满足顶多只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直享有足够的安全感的人,只有经过一段动荡不安的生活,才会知道安全与稳定的可贵,才会懂得颠沛流离的可怕,这与爱情的满足、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所引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这种类型的人在幼年时的安全与爱的需要都曾得到过很好的满足,只有一种本质显然并且确实独立于环境,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他们是坚强的人,在如此的苦难中还能保持健康心态,许多经验证实,不会让人产生高尚的感受,这使他们有可能承受得住后来巨大的长期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