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情好病就少
1667900000006

第6章 放下坏心情(1)

——远离疾病的纠缠

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统一的整体,长期心情不好或性格抑郁,都可能会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因此,我们要学会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才能远离疾病的纠缠。

◎太爱自己也是病

揽镜自照,你是否常常会觉得镜中的自己才是最美丽的那一个?抚胸自问,你是否常常会觉得自己才是卓尔不群、才华出众的那一位?面对别人对你的批评,你是否认为这只是别人嫉妒你的结果?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患上了一种叫做“自恋”的病了。

典型案例

小李高中成绩非常好,高考以后,他抱定“非清华不上”的心态,在高考志愿填报表的各个志愿栏都写上“清华大学”,还写上几个大大的“不服从分配”。交到老师那里后,老师有些担心,劝他合理利用各个志愿栏,他说:“我一定能考上,要是考不上清华,我就复读一年,反正我是非清华不上!”一些正巧在那里的老师听了,有的夸这孩子学习真好,有的投去怀疑的目光,还有的说:“你就生在浙江,要不,也报一个咱浙江的名牌大学,兜着底,不比你这么报好。”但小李最终也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还觉得这是别人嫉妒他的才能,仍然照自己的想法报了,小李的父亲也支持他这么报。分数线一下来,他离清华分数线只差一分。小李垂头丧气的选择了复读。

心灵解析

在英语中自恋这个词——Narcissism,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美丽的古西腊神话: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纳喀索斯。一天,他于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无心恋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终于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小李由于平时学习好,他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谁都比不过他。这种“我最优秀,谁也比不上我”的心理,正是一种自恋的表现。

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难于理解别人的感受,也难于接受别人好心的建议。他们有一个“无限膨胀的自体”,自我表象像大象一样,很大。但这样的人,往往也会有自我表象变成一只小老鼠的情况,小李到最后“垂头丧气的选择了复读”,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承受失败,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更加伟大,而失败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一钱不值。

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性

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把自恋分成一般性的自恋和病态的自恋。一般性自恋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自恋的情形。很多人在橱窗、车窗、电梯里,甚至在写字楼的玻璃门前,认真端详自己,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自恋。

一般性的自恋不一定总是坏事。像艺术家、政治家的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但适度很重要。自恋是人格的菜肴中的盐,少了则寡淡无味,多了便难以入口。

自恋的人格特征

1.认定自身的优越

自恋型人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认定自身的优越,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缺乏共情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2.受到挫败则倍感抑郁和绝望

如果他们受到挫败,没能及时实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就会倍感抑郁和绝望。

3.早期条件优越

自恋型的人,常常是些从小家境宽裕,受到宠爱和羡慕的孩子,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赋、智商或者漂亮的外貌。

自恋型人格的表现

男人的自恋和女人的自恋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男性自恋者常表现为习惯自恋和思维自恋,如喜欢我行我素、固执己见。而女性自恋者更多的表现为情感自恋和仪表自恋。

一般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机制,但是,过分自我维护和关注就有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临床上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对自恋型人格的诊断目前尚无一致的标准。其常见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种:

1.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过分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

2.常常沉湎于无限的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的人们所了解或共事。

4.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情心,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一般认为只要具备上面的5项,便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有专家对那些自恋狂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其内心深处,常有深藏的自卑和自责心理。他们虽然表现出自命清高、超凡脱俗,但对别人的只言片语都极为在乎,而且,一旦被人击中“痛点”就会怒不可遏、暴跳如雷。往往,他们只是用自尊、自傲来构筑一堵自我防御的围墙,而这堵墙实际上并不牢固,一旦有外力作用,就会摇晃甚至坍塌。因此,自恋症患者总会时时出现各种情绪困扰,如抑郁、烦恼等,并可能有失眠、头痛、汗多等生理症状。

专家建议

自恋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种心理,这很正常。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过了火就危险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1.我们要给自恋一个健康的基础

好的自恋来源于自信而不是自大。源于自信的自恋,处处都会闪现美丽的神采,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而过于自大的自恋则会引起周围人的不满甚至憎恶。

2.要消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幼儿时期。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幼儿期的成份。例如:

(1)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2)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3)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1)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2)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3.学会爱别人

我们既要爱自己,也要学会爱别人。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的帮助时。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便不会陷入到自恋型人格障碍中去。

健康提示

人不能没有自信,自信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而自信过了头变成了自大则是自恋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适当的自我肯定和关注能维护个体的自尊,使个体获得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心的和谐和健康。但是,如果过度自恋便会使人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释世界,并盲目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自己,既不盲目自信,也不盲目悲观。

◎揭开羞怯的红盖头

人人都有羞怯的心理,只是轻重不同而已。那么,羞怯究竟是好是坏?从一定角度来说,羞怯是有益的心理行为。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因为过度的羞怯会使人消极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典型案例

小袁在一家机械厂做技术员,踏实肯干,聪明好学,精湛的技术使得厂领导对他刮目相看,几次想提拔他,但最终因他自身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原因而作罢。到底怎么回事呢?原来,小袁天生就是一副“羞答答”的模样,用他妈妈的话说:“我家小袁投错了胎,上辈子肯定是个女孩子。”小袁从小就异常害羞,家里去了陌生人,他总是羞涩地躲在妈妈身后,到了上学的年纪,这种状况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在学校里,别的同学都玩得特别开心,唯独他没有好朋友,因为他跟人一说话就紧张得面红耳赤,甚至连意思都表达不清楚,久而久之,他刻意躲着别人,而别人也渐渐忽略了他。

鉴于这种不爱交往的性格,父母让他选择了技工这一行,因为这样的工作不需要和人打过多的交道。父母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袁的这些“毛病”一定会不治而愈。但事与愿违,小袁在工作时间大部分都在摆弄机器,极少与人交流,这种害怕与人交往的毛病竟然越来越严重。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同龄人都花前月下,而他却依然过着单调的两点一线生活,从单位到家,再从家到单位。父母看着急了,便托亲朋好友给他介绍女朋友。女孩倒是见了不少,但没一个愿意继续与他交往的,因为大家都嫌他太木讷了。

已近而立之年的小袁至今仍是孤身一人,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患了什么病,为什么在他人看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就变得那么艰难。屡次相亲不成功,他变得越发胆怯了——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写字,不敢在食堂用餐,甚至不敢去公共厕所。一种明知过分却又无法控制的恐惧感像枷锁一样,紧紧地锁住了他。他总想克制自己的这些情绪表现,可是每次都不奏效,他生怕自己这样下去会变成精神病,于是就越发逃避那些令人紧张的场合。

心灵解析

医生说,小袁的这种行为是羞怯心理在作祟。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胆怯,是心理懦弱的一种表现。人们总以为这种心理特征会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自然而然地消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所做的调查,在抽样调查的一万多名成人中,约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

人为什么会害羞

对于害羞,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廉?加德纳教授说:“它是人类性情表现的一方面。”是一种正常反应。人为什么会害羞呢?

羞怯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由不正确的自我暗示引发的心理障碍,有一小部分人是遗传基因造成。研究显示,在社交场合中,害羞的人和自信的人的大脑运作各不相同。身处陌生环境时,“害羞的大脑”在前半叶的右侧有更多的脑电波活动,显示大脑主人正感到恐惧。与此同时,他还会出现心跳加速和肌肉紧张等生理现象。此外,害羞的人体内往往含有“害羞基因”——一种与压力敏感度有关联的基因。这种基因负责支配复合胺的分泌,而大脑内的复合胺与人的情绪、胃口和好斗性有关。

害羞除了和基因相关,有一部分人则是受家庭和周围环境影响所致。而从心理因素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缺乏社交技能

他们可能还没有学会遇到人时应该如何打招呼或与人交谈。

2.社交焦虑

即在他人面前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当你遇到一位对你很有吸引力的陌生人时,你也许不知说什么好,这是“评价恐惧”的典型反应,即害怕自己因为表现得不恰当而受到别人嘲笑或反对,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3.害羞者脑中的自挫偏见

特别是他们的社交活动不顺利时,他们总是过分责备自己。

从这些因素看,害羞心理通常是由新的、不熟悉的情境引起的。此外,人的害羞强度往往还与交往对象的社会地位、自己与他人的差异程度以及自己在社交中的位置等因素有关。比如,如果一个人要当着许多比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才学都高的人发表演讲时,一般都会感到害羞。

专家建议

羞怯是一个人人都能触及的精神茧壳,而人往往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作茧自缚。要想破茧成蝶,就要打开束缚,勇敢面对生活。羞涩心理会导致社交恐惧症,袁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对于该如何克服羞怯心理,我们给出以下几点意见:

1.多想别人少想自己

要避免羞怯的关键是要少考虑自我,多考虑他人,多考虑社会价值,多考虑如何与人交往。

2.要正确认识自己

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羞怯是自己的弱项,承认他人的长处,才不会紧张或刻意地掩饰自己,才能采取随和的态度,也只有这样,同别人的关系才能更加密切而友好。

3.树立信心

在社会交往中,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胜利者比失败者往往多的是一份勇气。

4.敢于正视对方

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并且是专心的。试想,假如你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别人的视线,或总盯着一件家具或远处的墙角,不是显得很幼稚吗?难道你和对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既然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不拿出点勇气来,大胆而自信地看着别人呢?

5.握住一些东西

与别人在一起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个水杯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对于害羞的人来说,会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6.增长见识

有时你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你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议你经常读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7.留心别人的爱好

羞怯的人平时要留心他人的行动和爱好,了解他人对什么样的话题、行为最感兴趣。这样,与人交往时就能针对他人的爱好进行交流,使人觉得你容易接近,容易成为朋友。

8.尊重别人

平时要学会尊重别人,不要给别人一种傲视一切、高高在上的印象,这样,别人才喜欢并乐意与你交往。否则,整日孤芳自赏,尽管主观上想克服羞怯,但终因客观上的碰壁而走回羞怯的老路上去。

9.为人要热情、开朗

要做出乐于与人交往的表示,否则,终日沉默不语,别人便不愿打扰。只有善于并乐于表达,别人才愿意与之交谈,才能从羞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10.循序渐进,一步步改变

听取专家的一些建议,借鉴朋友关于交际的成功经验,也许并不能让害羞的你一夜间就完全克服羞怯心理。但是,只要你不断和人沟通,努力锻炼自己,那么你就能拥有自信与大方的笑容。

健康提示

很多人之所以太过害羞,不敢当众讲话,是害怕说错话而成为别人的笑柄,丢面子不说,还可能被人瞧不起。可真实情况是,几乎没有什么人能记得和关心别人丢脸的事,真正在意的只有你自己。因为在任何场合,你表现得好还是不好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你自己觉得没什么,别人更不会放在心上。相反,如果你自己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反而会放大你在别人眼中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