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
1668100000037

第37章 教育塑造人生(4)

自从萨拉来后,家务事就不用小林肯操心了。他又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萨拉发现,小林肯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经常躺在地板上就着昏黄的灯光阅读那些神奇的故事。《圣经》、《天路历程》、《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小屋里仅有的这几本书,他读了一遍又一遍。他的父亲不能理解小林肯的行为,但是,萨拉却对之表示理解和支持。她认为在他阅读的过程中不要打扰他,直到他自己放弃为止,她帮他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架。此外,她还鼓励他建一个小火炉,这样他就可以借助火光来阅读了。

看到他如此爱读书,萨拉就给他找来更多的书。11岁生日时,林肯得到了一个惊喜:一本他盼望已久的《英语缀字课本》。这些书可乐坏了他,他欣喜若狂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1823年秋末的一天,林肯忐忑不安地对萨拉说:“妈妈,人家说,阿泽尔·多西要办一所学校。我真希望也能去。”萨拉很高兴,她决定支持儿子。在她的坚持下,林肯的父亲终于同意了他读书的请求。这对于林肯——一个注定将成为伟人的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每个孩子,从他降生那天起都会对这样一个陌生的世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也会非常努力的去尽可能地了解他感兴趣的一切,这时他需要一个坚强的后盾、善意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支持,为他求知的心灵带来知识的“乳汁”。此时,你若没能及时地帮助他或无意识地制止了他,那你就有可能断送了你孩子的美好前程。

扮演他身边的角色

父母绝不是孩子生活的旁观者,父母担负着悉心指导孩子这一极其复杂而又细微的重任。更何况,孩子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依赖。所以,不管你的工作是多么繁忙,也请你尽量抽时间关心一下你的孩子吧,多陪陪自己的孩子玩耍,或者陪他们看书,或者带他们去旅游,这对你的孩子健康成长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

英迪拉·甘地夫人作为领袖,对印度有着出色的贡献,她个人精力旺盛,坚忍不拔,政治上不屈不挠,在世界事务中坚持独立自由。作为母亲,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母亲。她的长子拉吉夫在母亲遇刺身亡后,受命于危难之间,他是尼赫鲁家族中的第四代,第三位总理,也是印度历史上的第六任总理。母亲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拉吉夫·甘地是英迪拉的长子,拉吉夫自幼性格内向,言语不多,甚至有些腼腆。在他三岁时,英迪拉全家搬进了新居。年幼的拉吉夫对新居有些不适应,总是觉得不开心,什么地方都不好玩,因此不时莫名奇妙地大吵大闹。有一次,拉吉夫又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在家里哭闹,大家都没有办法。

这时,母亲英迪拉就对他说:“孩子,花园里的喷泉很美,你想哭的时候就到喷泉那里去哭。”拉吉夫听到母亲这么说,果然跑到花园的喷泉那里,他见到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就不觉得烦躁了,停止了哭泣。此后,每次孩子们流泪时,英迪拉总是会轻声地在一旁提醒一声“喷泉”,孩子们就走开了。因为英迪拉知道,花园里有很多东西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因此,他们就会很快地忘记一切烦恼。这个办法屡试不衰。

英迪拉童年的时候因为父亲是总理的缘故,她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孤独和不安,当她有了孩子后,下定决心要挤出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好好爱他们。因此,在她做了总理后,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和两个儿子一起玩,一起读书。

拉吉夫12岁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生病要做一次手术。为了安慰他,他的主治医生想告诉他:手术很简单,并不痛。但英迪拉却认为,儿子已经很懂事了,对他进行善意的欺骗反而不好。于是,英迪拉告诉儿子:“孩子,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没有人可以替代,你要有心理准备。哭泣或叫苦都无济于事,不仅不能减轻你的痛苦,也许还会引起头痛。”拉吉夫听了母亲的话,点了点头。后来他很勇敢地熬过了这次手术,既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坚强地忍受了这一切。

为了让拉吉夫顺利接班,英迪拉着意培养他。起初,她为拉吉夫安排了一个非正式的职务,在总理府自己办公室的旁边为拉吉夫设了一个办公室,让他帮助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代她接见一些党政要人,有时也安排拉吉夫代她外出视察,使其获得了从政的初步经验。英迪拉遇刺身亡以后,拉吉夫以国家利益为重,果断地平息了全国骚乱,使国家稳定下来,人民对他的信任大大增强了。

1984年12月31日17时,拉吉夫·甘地宣誓就任印度总理。

英迪拉·甘地夫人曾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做母亲是个最崇高的天职。她把一个新的生命带进这个世界,看着他成长,梦想他有伟大的前程。这真是令人陶醉的体验,使人感到新奇和兴奋。”甘地夫人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也尽量抽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从不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最终不但造就了儿子临危不惧的性格,还在无形中成就了儿子伟大的前程。

夸奖是最好的鼓励方式

你的孩子或许很听话,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不过也有可能很淘气,很让你头痛。那你又是怎么教育他的呢?在别人面前不断地数落他呢?还是有时忍不住打骂几句呢?你是否采用过夸奖的方式呢?就像著名作家卡耐基的继母那样。

著名作家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

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还是居住在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富有的家庭。

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接着她回头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

继母的这句话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道路。

在继母到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就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作家。卡耐基接受了继母的礼物和期望,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他了解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那股热忱,他亲眼看到她用自己的热忱,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家庭。所以,他不愿意辜负她。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卡耐基的想象力,激励了他的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的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美国的富豪和著名作家,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夸奖是一种暗示,是一种奇妙的鼓励方式。它能在孩子心中建立自信,并诱导他向你夸奖的方向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尊心和被大人夸奖的欲望,此时你的夸奖会满足他的欲望,并给他带来强烈的自尊心,从而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刻苦努力。

给孩子金钱,不如给他爱

金银首饰比不过父母的亲情之爱。在人的一生中,比金银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亲情。没有了温暖的亲情,茫茫人海中,人会冷得发抖。而没有了父母的爱,就算是拥有了所有的财富,你依旧感觉一贫如洗。

当年苏珊娜10岁,母亲34岁。苏珊娜想的是海边有幢房子,母亲想的是钻石耳环。苏珊娜憧憬家里仆人如云,手托银盘,以巧克力、奶油糖、冰淇淋侍候他们。母亲并不知道怎样放胆做大梦。她想的是一副每只大约有半克拉钻石的小耳环。

母亲的梦先实现了。第二年她生日,父亲就买了耳环给她。父亲是警察局督察,身材魁梧,人很聪明。苏珊娜记得他不喜欢别的男人对母亲多望一眼。

只有盛装外出,母亲才戴上那副耳环。家境不宽裕的时候,她说只要有耳环,不必添新装。不大景气的那几年,情况很坏。他们虽然还不至于挨饿,可是市政府发给父亲的薪水,其中一部分是债券。耳环没有了,苏珊娜好久都不知道。耳环原来被母亲当了。

苏珊娜长大以后,母亲给苏珊娜看一张当票,说总要赎回来的。她担心忘记去付利息。

有一年,她果然忘掉,耳环就此没有了。

母亲倒没有抱怨。就戴着那些一夹就行的耳环,是便宜货。苏珊娜也就忘记母亲的梦想了。他们兄妹3人都结了婚,生了孩子。岁月催人,日历一张张撕掉,好像落在草坪上的枯叶一样。

这时苏珊娜想起母亲的梦想,不觉整整过了42年。她已经76岁了,瘦瘦小小的,无复当年丰采。她说手杖是她最好的伴侣,走到哪儿都少不了。有时孙子重孙的名字也会弄错。

4年前,苏珊娜把二老接到海滨去,苏珊娜的房子在沙丘上,不很大,是幢小房子,就在防波堤后面。没有仆役,咖啡罐里倒有奶油糖,母亲说:“地方不错。”

苏珊娜送母亲一只小丝绒盒子。她手颤抖抖地接了,笑自己紧张。

“约翰,”她喊爸爸,“来帮个忙,我手笨。”

爸爸打开盒子,告诉她耳环很漂亮。“真漂亮。”他说。

母亲吻苏珊娜,摩挲她的头发。她本来就喜欢哭。她把耳环戴好,说:“你们看看,我样子怎么样?”

他们说,真漂亮。但母亲自己看不见。她已经瞎了。

亲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价值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给孩子金钱,不如给他一份弥足珍贵的爱,有了这份爱,以后再艰难的人生路他都可以从从容容地走过。

让孩子在故事中体会将来

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培养热爱学习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要坚持终身学习,就必须热爱学习,只有好好学习各种知识才能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诗人。但是,歌德小时候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仅不爱学习,而且还非常厌恶学习。那时他把学习当作自己最大的敌人。当时小歌德成天只知道玩耍,他挨了很多的骂,也挨了不少的打,但是无论他父亲怎么做,都不能让他安心地学习。

一个偶然的机会,歌德的父亲见到了著名人类学家福斯贝先生,他是一个热衷于儿童教育的人,他讲了许多名人受教育的故事给歌德父亲听,歌德父亲从他的谈话中受到了许多启发。

回到家中,他对歌德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并改变了态度。他跟小歌德讲了许多历史上伟人的故事,并告诉他,那些伟人从小都是爱读书的孩子。

他的父亲一开始也不要求小歌德什么都听从他的,他只是让小歌德在潜意识里慢慢地把读书、学习和伟人联系在一起,对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天,他父亲与一个朋友正在谈一个流浪汉的故事,当他发现歌德在旁边时,歌德的父亲故意提高了声音说道:“听说他小的时候也不爱读书,只知道玩,他认为不读书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可是长大之后,因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想找个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变成一个要饭的人了。”

父亲的话给了小歌德巨大的震撼,他想,我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还是要做一个要饭的人呢?第二天,小歌德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主动要求学习,并不顾一切地拼命学习起来。他的行为告诉人们,他选择了去做一个高尚的人。最后,小歌德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认为,其实任何孩子都可能像小歌德一样做到这样的转变的。

其实对于现实生活,每一件孩子也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就像每个父母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那样,每个孩子也都希望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人。因此,我们需要的是运用更多的耐心,给孩子讲解好与坏的区别,并向他们指出成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