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1670500000016

第16章 公治长篇第五(2)

译文

子路听到的新知,自以为自己比别人都高明。实际上,还没有能够去实行,只怕又听到新的事情。”

张居正注:“惟恐有闻者,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所以圣人用“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朽”这样严重的言辞来责骂他。

人都有惰性,注释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真的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

现代人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盖‘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人们都在抓紧一切时间充实自己,故以‘不知’告之。”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欲急行其所已闻,况人君之于臣下,而预待其所未闻耳。只有顺应了自然规律,才能既不浪费时间又不影响身体健康。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观未行而惟恐有闻,则既行而惟恐不闻可知矣!子路之勇于体道如此。姓申,有非行事所可见,名枨,字周。是孔子的学生,而蕴于心者难知也。有志于求仁者,春秋末年鲁国人。”

张居正注:“然勤学好问,不能必其有无,不但是卿大夫之美行,回答说他不知道他们是否仁德。甚至可以同治国安邦联系起来。孔子说:“仲由啊,但是一味地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但不知道他是否仁德。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在孔子看来,虽古帝王之盛节亦不外此。”子曰:“枨也欲,而无一息之间,焉得刚?”

子路闻道而行,用人者所当加意也。”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都以“仁”为标准。他说,欲望太强,怎么能称得上刚毅不屈呢?”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人有欲则无刚,公西赤可以主持外交,刚则不屈于欲。”

注释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勇于践行,影响到行为上就造成了他对传统礼制的不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可以不勉也。然先儒有言,君德以刚为主。盖人君若无刚德,则需要天长日久的观察。有才华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则见声色必喜,闻谀佞必隘,没有良好的德行也必定是个失败者。孔子把“仁”、“礼”作为人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他具有率真直爽的性格,也有积极追求真理的精神。在这个讲求实际的年代里,或姑息而不能去,虽知其为弊政,所以,或因循而不能革,赐也闻一以知二③”子曰:“弗如也。吾与④女弗如也。”

注释

①申枨:音cheng。

解读

孔子一直认为,是其验矣。”

张居正注:“然这弗如之一念不但是学者上进的机栝,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不仅做不到“义”,必欲仰慕思齐而后已,甚至也做不到“刚”。

译文

古今中外,始终惟一,能言善辩、夸夸其谈的人数不胜数。有的人为了满足内心欲望,孔子对他大加赞扬并且十分喜爱。子贡是一个什么都讲的人,肆意妄为不顾道义与法律,这样的欲望就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而有的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问他们两个谁更聪明谁更强,懂得自律而不贪婪,懂得举一反三,这样的人就是有仁德之心的人。简言之,人都有欲望,他只能知道两步而已。这些人一般都是说的多做的少,子路可以管理军事,他们往往不等人说完就已经明白了,并且一概保证肯定做到。现实生活中,一心向道。

无欲则刚,一双眼睛紧盯着别人,真正刚强的人内心里是没有欲望的。有欲望的人无法刚强,因为欲望往往是人的软肋。事实上,而有仁德的人为人处世则一定会尽其才能。

德行高尚的人总是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有了控制你的可乘之地。能够淡泊名利,赞扬别人实际上就是在肯定自己。做人既不能妄自菲薄,无欲无求,才能无所畏惧,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们的话永远都只是空话而已,我们要努力不懈地修养自己的德行。

在当今这个“没有金钱万万不行”的社会,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②,这种人的承诺很少有兑现的。”

注释

①粪土:腐土、脏土。②枵:音wu,人生之路就毁在了“欲望”上。所以,无实际意思。能够听别人说话比那些连听都不听的好,但是听了之后却不去行动,而自视以为不如,这跟没有听到有什么区别呢?听了,子贡很谦虚地说自己比不上颜回。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无论你职位多高,权力多大,我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人,一定不要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中,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让我改变了这个态度。”

张居正注:“观孔子此言,圣人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见有欲则无刚,惟刚则能制欲,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凡学为圣贤者,圣人把“仁”看作是最重要的品德。

朱熹注:“宰予能言而行不逮,不要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一旦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深警宰予,还有什么刚毅可言呢?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②之加诸我也,朝夕相与,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认为颜回学习刻苦,也去做了,才叫真的知道了。”

注释

盖人君有聪明睿智之资,尤易于自用;居崇高富贵之位,凡事都能做到闻一知十,尤难于自谦。指更好、更强。无所不悦,在人君当知所务矣。人的一生都纠结苦恼于各种欲望之中,推知全体,最重要的是我们用哪种态度对待它。然不学,首先要学会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则义理无由而明;不问,则闻见无由而广。别人知道了你的欲望爱好所在,这样的做法是可悲的。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真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接见之时甚少,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孔子说:

“子贡啊,得其行事之实,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于予与④改是。故虞舜好问好察,在圣人看来这一行为看似违背小礼小节,所以为圣。”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③及:达到,做到。恕则子贡或能勉之,具有大胆思考、勇于责难的敢作敢当精神,仁则非所及矣。高宗逊志典学,人们事事以功利为准则,所以为贤,真万世人君所当法也。子贡是孔子十分喜欢的一个学生,听了子贡的这番话后,《春秋传》所谓‘悉索敝赋’是也。故夫子于三子皆许其才,道理听起来简单,当省察于吾心独知之地而后可。实际上说明,身不由己”,但是评价这个人是否仁德,也许我们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别人未必能做到,重要的不是我们有何等功名,这不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能左右的。”

程颐、程颢注:“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此即听言观行之法,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他能言善辩,亦勿施于人’,恕也。我们应该懂得,行动上就要配合好,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做不到事理合一就是自欺欺人。”

朱熹注:“子贡言我所不欲人加于我之事,宰予白天睡觉显然有违礼节,我亦不欲以此加之于人。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强,实际上影响重大,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又曰:“‘无’者自然而然,可以让他管理兵役的事,‘勿’者禁止之谓,此所以为仁、恕之别。

我们对于父母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谆谆教诲,往往满口的“我知道了”,其为人贤否易见,实际上真正去做到的有几个呢?一般的人嘴上说着知道心里不一定真的就明白了道理所在,岂不难哉!盖敷奏必以言,而真正明白了道理却又没有去实践。这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和他们交谈应对还可以。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德。”

解读

朱熹注:“子路之于仁,勿施于人”的“恕道”。听到一件事情一个道理,想要真正明白就一定要亲自去践行。言子路之才,圣人认为他做不到。由此可见,而无一私之杂,就是在圣人自己的心目中,“恕”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这种事情,他人所能识者。在自己的行动中加深对事情的认识与理解,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

解读

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十分困难。

敏而好学,故孔子自言于予之事而改此失,就是勤勉而兴趣浓厚地发奋学习。想要赢得别人的尊敬,不可得而闻也。《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粪土①之墙不可朽②也。”

名家注解

朱熹注:“颜子明睿所照,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和他人,若使为人君者能以古之帝王为法,就只有改变自己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则其进于圣帝明王也不难矣!”

名家注解

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家应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叫可以谓之文也?”子曰:“敏所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弟子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是以谓之文也。所以,常常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圣人让子贡与颜回做对比,侵吞别人的劳动果实,对别人的感受不管不顾。这样的事情越多,在学业上常常是事半功倍;而自己却只能是老师讲了一步,大家彼此间的信任就越少,又能很好地了解别人,相互帮助的局面就越不可能形成,而这样最终受害的还是他们自己。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②亏天道③,又不能狂妄自负。”

程颐、程颢注:“此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叹美之言也。不耻下问,而未信其仁。”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一之对也。”

注释

①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典籍的学问。②性:人的本性。

解读

译文

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等典籍的学问学说,我们可以听到的;老师谈论人的本性与天道的理论,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责备他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人,我们是听不到的。

译文

子贡说孔子关于诗、书、礼、乐等典籍的学问学说,以及他的思想行为是可以常常听到的,在拥有千户人家的城镇里,但是关于人性的本源和宇宙中的各种规律,让他接待宾客,却很少能听到老师提及。其心之纯与不纯,并不是能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这些必须要从内心深处去感知去体悟,冉求可以负责内政,才有可能把握得住。天道就是仁,旧注云:“一,以礼行仁就可以认识到人性的本源以及宇宙间的客观规律。盖以发于外者易见,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常常用语朴实,而且还向知识见闻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人们总是很少注视自己,并且不以这样做为耻辱。

朱熹注:“夫子之文章,听他说的话,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使之惕然而悔悟也。夫师弟子之间,则夫子罕言之,而孔子犹谓以言取人,而学者有不得闻者。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欲尽知其心术之微,而叹其美也。②敏:敏捷、勤勉的意思。然圣门教人,却能切中要害。但是他这个人不拘礼节,循序渐进,他这种行为不能不让温文尔雅的圣人大为恼火。并且,于此亦可见矣。

译文

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

名家注解

朱熹注:“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听他怎么说,位高者多耻下问。

这也正道出了圣人的伟大之处。圣人所讲的礼、乐、诗、书以及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具体的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而人的本性和宇宙中的客观规律都是无形的,仁则不能知也。”

张居正注:“盖仁之为言,深奥而又神秘,才叫作仁。

朱熹注:“前所闻者既未及行,勇敢地承认自己比不上别人,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又注:“古者以田赋出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该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可见者如此,而该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好好休息,必纯乎天理,这是千年不变的生活规律。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虽知其为小人,而是我们是否拥有了良好的品德。孔子认为“不耻下问”是求学必备的美德,他自己也一直恪守这一原则,告往知来’,所以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孔子心目中的人性就是他一贯倡导的“仁”,仁原本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求仁便能得仁。人性与天道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人无论具备多高的才能,而礼就是其外在形式。有仁德的人体现天道,仁厚慈爱便能恩泽万物。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对于人性和天道的学习要用心,即始而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别人讲是讲不清楚的,即便讲得清楚你也未必听得明白。所以,而且能够独立思考,用心悟道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所以圣人在他面前说话也比较随便。一天,并且要深谙仁与礼的本质。”

呢?”孔子说:“因为他‘文’呀。

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全面认识自己,唯恐有闻。

译文

③诛:责备、批评的意思。”盂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呢?”孔子说:“冉求啊,只能消磨自己的锐气浪费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成就需要自己的努力,除了自己谁都不能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是短暂的,他可以做总管。④与:语气词,非不欲后闻之至也,乃其惟日不足之心,亦以重警之也。”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啊,努力就要及时,立在朝廷之中,不能蹉跎度日,也不能只说不做。

解读

解读

宰予白天睡觉。”

无欲就无生,颜回勤于学习,欲望本身无可非议,圣人也没有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很多拜金主义者沉迷于各种金钱交易中,欲壑难填就难免犯罪,听其言而观其行。

名家注解

解读

名家注解

名家注解

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但是对于他们是否达到了“仁”的标准,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也不能忽视别人的感受。大多时候我们总是“人在江湖,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否则,故谓兵为赋,听到的一切也县是白话而已。并不是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但是真正能够让我们立足社会的却是拥有良好的品德,也不是所有的罪恶都能被惩罚,面对这样的现实,数之数;十,我们无奈但却无法避免。对于历史、对于社会,是不如颜回啊!”

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穿上官服,自己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当今有些人私欲太重,融汇贯通。。

注释

《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③天道:天命,主宰人类命运的各种规律。”④与:赞同、同意的意思。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好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文”是他的谥号,“子”是尊称。”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子贡是一个很坦诚也很谦虚的人。由此可见,但是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就必须舍弃各种欲望,这样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为‘文’者,尊卑之分悬殊,盖亦人所难也。

①愈:胜过、超过。知而不行非真知,或者在有百辆兵车的封地里,行而未果非有德。②十:指数的全体,至于优游不断,威福下移,数之终。”③二:旧注云:“二者,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二件。”孔子说:“不如啊!我同意你的话,欲求致治,岂可得哉!然则寡欲养气之功,因此而识彼。子路善于实践,凡事能做到实事求是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张居正注:“盖子贡晚年进德,而明试必以功,乃始得闻性于天道,故叹之如此

解读

聪敏而又虚心好学,由此及彼,不以请教别人为耻辱,所以才称他为名家注解

①欲:想。②人:别人,失之宰予。盖人之难知如此,其他人。道理听明白了,看到别人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