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1670500000027

第27章 述而篇第七(5)

译文@孔子说:“如果谈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呢?但是如果说做起事来不知厌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那可以说是这样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大家不能学到的。”

名家注解

朱熹注:“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已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

张居正注:“盖为之可能也,使非全体仁圣,而至诚无息者,孰能无厌乎?诲人可能也,使非全体仁圣,而善与人同者,孰能无倦乎?然则夫子虽欲辞仁圣之名,而其实自有不容掩者矣。昔祗德如大禹,而不自满假,缉熙如文王,而望道未见。孔子之心即禹、文之心也。圣人且然,况其他乎?欲学为圣人者,诚不可以自足矣。”

解读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也不是仁德美好的君子,只是做起事情来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而已。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面对老师如此自谦,公西华由衷地敬佩,感叹说:“这些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啊!”

谦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也是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受到别人尊重。谦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品行不入蛮俗,又会为我们创造左右逢源的生存和立业的环境。如今社会,傲慢自大的人处处可见,这些人总是自以为自己是最棒的,像王婆卖瓜那样处处自夸。这样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也常常不受别人欢迎。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有真才实学也不必四处夸耀。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人们与你相处久了自然就会发现你的优点和能力。

7.35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

③曰:‘祷尔于上下神祗④。”’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①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②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③《诔》:祈祷文。④神祗: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样做的吗?”子路回答说:“有,《诔》文上说:‘替你向天神和地神祈祷。’”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日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士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

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张居正注:“盖圣人德于天合,虽鬼神不能违,岂待于祷?至于死生修短,则有命存焉,虽圣人亦准安之而已,祷祀亦奚益乎?观孔子晓子路之言,可见当修德以事天,不必祷祀以求福。当用力于人道之所当务,不必谄渎于鬼神之不可知矣。”

解读

孔子患了重病,弟子子路为他向鬼神祈祷,想使老师的病好起来;可是孔子说他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不必临时为我祈祷,我平时为人处世全都符合大道,其效果与祈祷是相同的。

普通人遇到急难,很无助的时候就会去求神祈祷,这完全是一种功利行为。大多数人只有身处危机的时候才想到神的存在,这个时候才想起应该为自己做过的有愧于心的事进行忏悔,以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并不是从平时就注意仁德的修养。

人活在世上,所遭遇的事情都是自己一天一天积累的结果。平时不注重仁德的修养,随心所欲地说话办事,等到事情临到头上了才想起祈求神灵,可是自己都不努力,神灵又怎么能佑护得了呢?不贪恋身外之财,不去做亏心之事,凡事都符合道义的规范,时时处处都能做到仁义坦荡,是用不着向神灵祈祷的。

7.36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恭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②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华就会傲慢,俭朴就会寒酸。与其傲慢,不如寒酸。”

名家注解

朱熹注:“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

张居正注:“盖奢而不孙,则越礼犯分,将至于乱国家之纪纲,坏天下之风俗,为害甚大。若俭而固,则不过鄙陋朴野而已。原其意犹有尚质之风,究其弊亦无僭越之罪,不犹愈于不孙者乎?盖周末文胜,孔子欲救时之弊,故其言如此!然俭,乃德之共,奢,乃恶之大,二者之相去岂特过与不及之间而已哉?帝尧茅茨土阶、大禹恶衣菲食而万世称圣,汉之文帝、宋之仁宗皆以恭俭化民,号为贤主。至如骄奢纵欲,横征暴敛,以败坏国家者,往往有之。然则去奢崇俭乃帝王为治之先务,有国家者所当深念也。”

解读

春秋时代诸侯、大夫等都过着极为奢侈豪华的生活,他们的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在推崇周礼的孔子看来,这些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孔子认为尽管生活简朴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越礼犯上相比,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也不能像那些诸侯大夫那样过着奢华的生活。这便是圣人对奢侈和俭朴的看法。

节俭朴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俭朴是做人的美德,是生活的境界。追求富贵无可非议,但是不管多么富裕,人都不能过于奢侈豪华,骄傲不逊。因为奢侈豪华的生活满足的只是感官需求,越是奢华就越好逸恶劳;而一旦养成了骄奢的习气,就很难再改变。现代社会的先进技术,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生活资料,人们很容易陷入生活的安逸中而不能自拨。我们不能认为钱是自己挣来的,想怎么奢侈怎么挥霍都与别人无关。因为太过奢华就会败坏社会风气,从而引起社会不安。并且,如果一个人习惯了奢侈安逸的生活,一旦外在条件发生了变化,奢华不再时他就会加倍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谨记“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这一警句。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注释

①坦荡荡:指心胸宽广、开阔。②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烦恼忧愁。”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子曰:

“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

张居正注:“夫坦荡荡者,作德心逸日休也;长成戚者,作伪心劳日拙也。一年既差,而人品遂顿殊矣。可不慎辨之哉。”

解读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忍别人,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而心胸狭窄、时常忧愁、局促不安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君子。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懂得人情事理,心胸宽阔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也没有崇高的精神寄托。他们事事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常常患得患失。君子与小人的这种差别,归根到底体现的是他们具有截然相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坦荡荡的君子还是要做长戚戚的小人,这是我们必须选择的问题。君子心胸宽广,光明磊落,不忧不惧;小人患得患失,庸人自扰,心绪不宁。我们但凡有点智慧的人都会选择做一个无忧无惧的君子。人生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愁的,快乐要生活悲观也要生活,既然这样,我们当然要选择快乐的生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障碍,我们应该以宽阔坦荡的心态面对,而不要步人患得患失的夹缝之中。无论成功还是失意,无论富贵还是贫困,只要我们胸襟开阔,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就能够一样生活得充实开心。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却不凶狠,恭敬而又安宁。

名家注解

朱熹注:“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心也。”

张居正注:“盖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欲取法其盛德之容者,当先涵养其中和之蕴可也。”

解读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孔子为人处世之道态度温和而严肃,有威仪却不凶猛,待人恭敬而又安详。从中可见,孔子的气质是刚柔相济,无过亦无不及。

态度温和不代表处事马虎,平时为人慈祥可亲,做起事情来则应该严肃认真。

温和之中隐含着严肃,大家才不敢轻易冒犯而又喜欢接近。君子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容貌庄重才能树立威信。如果做人没有威严,就得不到别入的重视;但又要把握尺度,不能过于威严。因为太过威严就会显得性情刚烈,威猛粗暴,令人不敢靠近,从而有失亲和力。待人要恭敬,言行都要符合礼仪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恭敬不等于谄媚讨好,与人相处应做到不卑不亢,即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而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需要修养气质,建立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