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1671500000033

第33章 散打重庆(2)

重庆和四川现在是两弟兄。但弟兄之间又总是有些坡坡坎坎。这种“不和”是由来已久。分家时,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总是以老大自居,不把重庆放眼里,老是想压着重庆,欺着重庆;而重庆则是生了“反骨”,一直不服成都,一直看不起成都。相互就打官司。1997年官司终于了结,重庆如愿以偿。分家的那日,重庆所有车站、码头、机场全在同一时间——中央电视台宣布重庆分出去的那一刻,打出同样的标语横幅:“重庆人民热烈欢迎四川人民到重庆做客”。那完全是一种脱离水深火热、翻身得解放般的兴奋。

之后,两地就在网上打“口水仗”,就像是两只吃生谷子长大的公鸡,红眉毛绿眼睛,打得天翻地覆——专找欺心的话说,专找诛情的话说。

然而,四川重庆说到底还是一家人。分是分了,但你根本无法计算出四川重庆有多少骨肉亲情相连。就是陈景润在世,也计算不出重庆人有多少姑爷老表舅子在四川,四川人又有多少姑爷老表舅子在重庆。对于四川人和重庆人来说,他们骨子里是一母所生,周边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陕西、甘肃虽然也和他们亲,但那只是表亲,总隔了一层。不要看两地平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但只要是出门在外他乡遇,四川人见了重庆人心里那叫一个亲,重庆人听到四川话,心里那叫一个热。彼此套近乎的话是:“哦,我们原来是一家。”“哦,我们也是才分出来的。”

最为体现这种骨肉情深的是汶川地震。重庆人的豪爽、耿直、义气,如重庆火锅一样麻辣沸腾出来——首支进驻北川县城的外省警察救援队伍是重庆市公安局特警应急抢险队,第一支到达映秀的医疗队是乘冲锋舟从水路进入的重庆医疗队。民间是“拖板鞋”(皮卡车),“反毛皮鞋”(北京吉普),当然更有悍马、奔驰ML、宝马X5、保时捷高档越野车一齐向灾区;得知受灾群众急需血液,重庆解放碑、江北、杨家坪、南坪排起挽了衣袖的长龙,重庆市血液中心血库立即爆库,没能输血的青年,急得要挥拳打人;地震次日,重庆餐饮企业大声疾呼“让失去家园的兄弟姐妹们尽快吃上一顿热饭菜”,发起灾区赈灾“粥棚行动”,上百名厨师、数百名工作人员,带着锅盆碗筷,直赴都江堰、江油、绵竹,打出的标语“四川老大哥,重庆兄弟来了!”“我们都是汶川人!”“废墟里埋着我的兄弟姐妹!”直叫四川人泪如雨下——他们端出的香喷喷的米饭,绿油油的青菜,冒着热气的回锅肉,是灾区父老乡亲地震后吃到的第一顿热饭。而他们则蹲在一边,喝自带的矿泉水,啃自带的干面包。这就是川渝一家,血浓于水。“耿直”重庆在这一刻光芒万丈,感天动地。

唉,重庆与四川是藕断丝连,剪不断,理还乱哟……

文化重庆

重庆并不只是一味地火爆火辣,其实,它也很文化。

重庆的文化渊源很古老,应该追溯到生活在4000年前以虎为图腾的古老巴人族系。巴人不但骁勇善战,手握虎纹兵器,敲击虎钮于,跳着“巴渝战舞”,孔武张扬,而且还与四川广汉“三星堆”文明遥相呼应,联手创造了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巴蜀文明。只是这一段历史太过遥远,显得虚缈。我们就说实在的大足石刻文化。

1999年12月1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在摩洛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重庆大足石刻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年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只有这一项获准,这也是我国洞窟石刻类遗产在1987年莫高窟之后第二次入选。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

大足石刻题材为两类,一是宗教,二是世俗生活图景。我虽然对那些关于佛教因果报应、轮回之类的石刻没有兴趣,但也不得不惊叹于它那让人不可思议的高超雕刻艺术——1000多年前的那些石刻艺术家们,居然能够把坚硬的岩石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眼睛鼻子眉毛无不传神,尤其是那神态圣洁高雅的女性菩萨,衣襟飘逸如水,衣袖轻盈如云,仿佛伸手一摸,就能够触摸出绸缎一样细腻温柔芬芳的质感,轻风一吹,让人要恍然飘入她行云流水一样的裙边与舒展妙曼的衣袖掀起的婀娜梦中……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人间生活场景——宝顶山大佛湾崖壁上的“牧牛道场”石刻。

“牧牛道场”其实也是宗教内容,用牧童牧牛来诠释禅宗教义。只不过我看到的却只是牧童牧牛。这龛“牧牛道场”造像全长27米,高4米多,从东至西,浮雕于大佛湾南面曲尺形崖壁上。共凿造10牛10牧童,是10幅首尾相连的连环画,表现的是牧童山中牧牛。牛与牧童俱与真人真牛大小一致。造像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利用岩间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牛儿翘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等种种逼真形状。是货真价实的田园风趣、乡土情调、山村气息。是由青草、山泉水、树上倒吊猴子、袒胸露腹牧童、斗笠蓑衣长髯披肩老牧人,生动活泼、力透石壁倾泻出的山水田园抒情诗。

我第一眼看到的感觉,就是那牛“哞哞”叫着,冲动地要从石壁上下来,其身后牧童短笛横吹,笛声悠悠,清新入耳。而我朋友7岁的女儿妞妞,早就嚷着,要妈妈抱她爬牛背上照相。

牧童牧牛,向来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中别致的插曲,更是中国山水画中津津乐道的题材。我站在宝顶山大佛湾崖壁前,分明听到古代诗人在吟咏牧童诗——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唐代诗人栖蟾《牧童》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代诗人雷震《村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清代诗人袁枚《所见》

当然还有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唐代画家韩滉与戴嵩的众多画牛图——韩滉《五牛图》中五牛形态各异,肥瘦有别,曲尽牛之憨诚、健壮、朴厚、执拗性情,状极牛之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神态,疑为天人所作。

“牧童牧牛”诗中有,画中有。但在石刻中,我是首次看到——唐诗宋词的意境被活生生地搬到了岩石上,跃然崖壁,触手可摸,芳香扑鼻,声振耳膜。我曾经去过甘肃敦煌,去过河南龙门,去过山西云岗,也去过我们川南的玉禅山,但在这些艺术宝典画廊中,我都没有看到过如此逼真,如此亲切,如此人间烟火的乡村田园景致。

四川的郭沫若、巴金都来过这里。抗战时期据说茅盾、柳亚子、徐悲鸿、老舍、叶圣陶、闻一多、朱自清、夏衍、林徽因、梁实秋、宗白华等人也来过这里。我相信,他们肯定被“牧童牧牛”扎扎实实地文化了一番。

顶火重庆

每个城市诞生后,都有一个滚动在肺腑肠胃中的“野心”,“贪婪”地要在这个天底下“掠夺”独树一帜的风光。要想获取这样的风光,有的靠政治,有的靠经济,有的靠文化。重庆则是得之于一段历史的风云际会——八年抗战。

1938年10月国民政府从南京撤至重庆,并将之定为“陪都”——战时首都。重庆因此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世界反***远东战场指挥中心。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纷纷把大使馆移驻重庆,韩国流亡政府甚至把重庆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地。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重庆是亚洲受伤最多的城市——在重庆大轰炸中,日机空袭重庆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

但中国没有倒下,重庆没有倒下。

中国,以重庆为绝死重生的起搏心脏,扩展为960万平方公里灾难土地的浴血悲情与壮怀激烈——

国民政府在渝中半岛邹容路与五四路口设立“精神堡垒”碑:抗战到底,愿战败而亡不愿投降而亡!

出动飞机3117架次,以损失飞机277架,牺牲224名飞行员为代价,在重庆上空击落日机191架,击伤400余架,击毙日军飞行员375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川人用“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教诲子弟,送300万男儿慷慨出川赴死,其中重庆籍热血耿直汉子占了三分之一;川军以“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利”的气节,视死如归,伤亡人数约占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居全国之冠。

在重庆白沙献金会上,1万多名男女学生齐跪于地,哭诉求捐:“请救救我们的国家,救救我们苦难的民族吧!”众人泪流满面,哭作一团,有的慷慨解囊,有的当场褪下了金表、金戒指、金手镯,甚至一群乞丐也捐出了用破碗盛着的活命钱,甚至一群断手残脚的伤兵相互搀扶,捐出了他们靠编藤椅、制雨伞义卖所得……

也是此时重庆,国共振臂一呼,与子同仇,携手大江南北,联袂长城内外,共赴国难,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也是此时重庆,蒋中正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正面人物,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民族英雄;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摒弃前嫌,同仇敌忾。

更是此时重庆,在战火纷飞中,居然以闲庭信步的大气,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设计者之一王家声……

哦,资格重庆,顶火重庆!

岁月递嬗,徜徉在重庆陪都数百处遗迹——南山国民政府旧地与总统官邸、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校场口重庆大轰炸纪念址……让人无法不感慨万端——

重庆八年,雄辩地在神州大地上竖起了一块顶天立地的丰碑:这一代华夏儿女是真资格的华夏儿女,他们一洗百年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败了外敌入侵,全面收复河山!

抗战八年,雄辩地确立了坚如磐石的中国信心: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势力,能够把中国踩在脚下。笑到最后的,肯定是我堂堂炎黄子孙!

浴血八年,重庆雄辩地“陪”出了国际尊严、世界脸面、全球声望、历史公认——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战争四大指挥中枢,与伦敦、莫斯科一起被誉为同***殊死决战的英雄城市。这样的尊严、脸面、声望和公认,在中国城市中,只有唐时长安与今时北京享有,甚至上海都还要差一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