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影响生活的99种时尚
1672600000035

第35章 茶道

时尚秀场

中国盛唐时期,饮茶之风由南向北大为盛行,饮茶的方式逐渐由粗放式煮饮向细煎慢啜的品饮发展。中唐时期,陆羽写成《茶经》,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形成。茶经首次把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制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与此同时,在操作茶艺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往往能与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使饮茶人修身养性,获得人生的顿悟。茶道既成,旋即成为文人士大夫清雅风流的文化生活方式,以饮茶为契机的聚会成为唐宋文苑的风雅之事。

时尚透视

陆羽制定的茶艺包括了采、造、煮、饮的一系列方法和技艺,由是“天下益知饮茶矣”。他认为每年的二、三、四月是最好的采茶时间,而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要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制茶要经过蒸、捣、拍、焙、穿、封的工序。煮茶的最好燃料是木炭,其次是火力旺的硬柴。煮茶的水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要选取轻缓流动的泉水,奔腾湍急的水则不可取,江水要到远离人群的地方去取,井水正相反,经常有人饮用的最好。煎煮出的茶也要会饮,一般以三碗为宜,而且要“趁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饮茶的茶碗最好是越窑出产的青瓷。

唐时的茶道精神融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茶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艺本十分讲究,但精而不奢是其原则。俭德不仅指生活简朴,还有修身、为善和励志之义。茶的清寂、平和的特性还与佛理有相通之处。茶帮助人摆脱苦闷,洗去尘虑,达到明心见性的境地。茶的淡泊与朴实无华与道教清静无为不谋而合。茶道中也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一杯清茶,使人心旷神怡,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历来是文人墨客们所追求和向往的。

时尚冲击

在唐宋茶道兴盛时期,文人茶文化圈对茶道的影响最大。当时很多文人墨客都倾心于茶事技艺,热衷于品茗斗茶、借茶抒怀,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卢仝、蔡襄、欧阳修、苏轼。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事推波助澜,宋徽宗赵佶就曾亲自碾茶、点茶,并著有《大观茶论》。唐宋至明清时期,茶诗茶词近千首,茶著近百部,至于俗语和楹联,更是不计其数。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还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边国家辐射。今天,已成为日本国粹的茶道,追本溯源,来自中国。1168年和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先后两次来到中国,把中国的茶种带回了日本。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日本的茶道也在模仿中国茶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相关链接

日本的茶会

茶会是日本茶道的重要内容。日本茶会由四个要素组成,即宾主、茶室、茶具和茶。茶室布置要简朴而优雅。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动的三尺高的矮门,茶室的标准面积是四张半榻榻米。客人躬身入内,表示谦逊,而主人则跪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的四面墙壁上挂着名贵字画,室内还有插花,插花极为讲究,花形小,花色淡雅,一般是一两朵。茶室中间放着用来烧开水的陶制炭炉和茶壶,炉前排列着茶碗和各种饮茶用具。当茶道开始,主人用竹制小匙把碾成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碗中,冲沏少量沸水,再用特制的竹刷搅拌成稀糊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客人双手接茶,然后右手拿茶碗,放至左手,将茶碗转至正面。喝茶时一定要三口喝尽,最后一口一定要发出响声,以示对茶的赞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泽碧绿,略带涩味,所以饮茶时,常备有点心、甜的糕点以调和口味,茶点小巧,多数只有鸽蛋大小,色泽清爽,盛器雅致。

几位爱茶的皇帝

宋徽宗赵佶是爱茶皇帝的代表人物。他精通茶性茶道,撰写了《大观茶论》。他认为茶蕴涵了天地山川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大观茶论》称:“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他对点茶更有超群的技能,常和近臣点茶取乐,促进了“斗茶”风尚的传播。

清代康熙、乾隆和光绪三位皇帝也有茶癖。产于苏州洞庭的历史传统名茶碧螺春,即为康熙所命名。乾隆尤其注重沏茶水质,他用称量的方法来判断水质的好坏,只有轻质活泉最宜沏茶。为此,他下令特制一种小银斗来称量各地泉水重量,最后北京玉泉山水以一两的重量博得了乾隆的青睐,他赐玉泉为“天下第一泉”,并亲撰《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流传后世。光绪帝则“性嗜茶,晨起必饮一巨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