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本色做人出色做事
1674000000024

第24章 拿得起,放得下(3)

诸葛亮,字孔明,原是山东琅王芽(在今山东临沂)人氏,父亲早逝,年幼随叔父到南阳郡,长大后,就在这里隐居。徐庶对刘备盛称诸葛孔明之才,但又说此人必须由刘备亲自去请见。

刘备求贤若渴,亲自到诸葛亮家中去了三次,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才得以相见。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作了著名的“隆中对”,提出了联吴抗曹,立足荆州,西取益州,待机北上,统一天下的战略方案,刘备闻言大喜。诸葛亮出山作他的军师,使他“如鱼得水”,从此,他的身边有了得力的谋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后,举兵南下。在关键时刻,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代立,不战而降。诸葛亮劝刘备进攻当时驻襄阳的刘琮,乘机占领荆州,刘备顾及与刘表的关系,不好意思这样做,怕毁了自己的名声,但荆州人乃至刘琮的左右之人,都对刘备有好感,不少人归顺刘备。刘备带着逐渐聚集起来的荆州十万余人,一路南撤。这时,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加快行军,能打仗的人少,如果曹军追上来,那可怎么办啊?”

刘备回答说:“要成大事,以人为本,有这么多的人肯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把他们抛弃呢?”曹操知道江陵(在今湖北的荆州市)的重要,怕刘备抢先占了,就派精兵抄路轻装速进,赶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又以五千精骑猛追,一日一夜行军三百余里,到当阳(今属湖北)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只带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脱,连妻子都丢了。后来遇到关羽,又遇到刘表的长子刘琦,一起到了夏口(古时汉水入长江之处)。

曹军南下,也惊动了据有江东的孙权,孙权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与曹操抗衡的,他听从鲁肃的意见,派鲁肃以吊唁刘表的名义,去和刘备联络。鲁肃几经周折,在当阳遇上刘备,进孙刘联合共拒曹操之计,此计正合刘备之意,刘备即派诸葛亮随鲁肃往江东去见吴主孙权,共议联合抗曹大事。

在鲁肃、诸葛亮的推动下,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以拒曹操。结果,孙刘联军在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大败曹军,迫使曹操退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此战挫败了曹操一举打过江南的计划,使孙、刘免于双双破亡,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对于刘备来说,这次大战是他乘势崛起的一个重要契机,从此,成为当时天下三强之一。

当然,刘备还有艰难的路程要走。赤壁之战后,曹军还占领着襄阳、江陵,荆州支离破碎,孙权也想要荆州。除了军事斗争外,他还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外交斗争。

荆州是孙权和刘备都想要的战略要地,谁得到它,对谁就有利,赤壁战后,周瑜从曹军手中夺回了江陵,而刘备取得了江南四郡。之后,诸葛亮和荆州将士拥戴刘备做了荆州牧。孙权看到刘备在荆州确有根基,只好暂时承认既成事实,他让周瑜把江陵南岸之地给刘备,让刘备住在公安(今属湖北)。后来,刘备又向孙权借了荆州其他数郡。孙权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这在史书上说是“进妹固好”——以缔结姻亲的办法巩固孙刘联盟。

周瑜对刘备也心存疑忌,严加防范。他认为刘备是个“枭雄”,不能不防,他向孙权进计,把刘备软禁于江东,一是把他与关羽、张飞隔开,二是用最优裕的生活把他的英雄之志消蚀。当然,这只是他的一个打算,并未付实。可以设想,只要周瑜还在,刘备在江陵是不好过的。不仅如此,周瑜还向孙权提出了西取蜀中的主张,如果这一计划实施的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某些设想,恐怕要由孙权与周瑜来实现了。

然而,算刘备运气好,周瑜于建安十五年病逝,天意为他除去了孙权身边对他最不利的一人。周瑜刚死,鲁肃建议孙权把江陵让给刘备,以“多操之敌”,为孙权采纳。虽然鲁肃本意是为东吴着想的,但对刘备来说,实在收获不小。得江陵,不是得到一块一般的地盘,而是得到一块战略要地。后来,刘备正是以江陵为基地,西入益州的。

刘备自从获得一代高人孔明的真心辅佐,命运便获得了实质性的转折,三足鼎立的态势由此开始演绎。

做人做事一点通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虽然是无形的东西,却能柔如水、硬如刚,在无形中打动人、感染人。

10、成败得失,不要看得太重

成功和失败应该具有连带关系,否则就不会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低调面对。

前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进攻东晋,他相信以他训练有素的六十万步兵,五十万骑兵,定能战胜东晋。于是,他自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五万,命其弟苻融率骑兵二十五万为前锋,水陆并迸,浩浩荡荡开往东晋,大军以惊人的速度占领了徐州、英城、寿阳。苻融的前锋又很快攻下了寿阳,东晋见势乱了阵脚,政权内部出现了混乱局面,大臣们各保其势,都不愿出战。正当晋孝武帝手足无措之时,将军谢玄请求出战。孝武帝大喜,马上命谢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造军事,全面迎击苻坚。

谢玄决定首先挫败前锋苻融军队的锐气,激发晋军的士气。于是,派骁勇的刘牢之率五千精兵直取洛涧;胡彬带领五千兵马前赴寿阳增援,自己与叔父谢石迎击苻坚大军。

将军刘牢之果然不负众望,在短时间内奸灭敌军一万八千人,缴获很多军械粮草,达到了打击苻融前锋军的目的。但增援寿阳的胡彬军就没有这样顺利了,他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退守硖石,无奈给谢玄写求援信,哪知信并未被送到谢玄手中,半路被前秦军截获,苻坚以为东晋军大势已去,便毫无顾忌地亲率轻骑兵一万人马赴寿阳与苻融会合。同时还派降将朱序到东晋军营来劝谢玄投降,事实上,苻坚并不了解朱序,他是不得已投降,一直在寻找机会返回到晋军中去。这样一来,正中他意,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去了晋营,见到谢玄,便把苻坚的战略计划和盘托出,谢玄大喜,并授计于朱序:回去后蛊惑人心,让秦军混乱,然后组织心向东晋的将士准备里应外合,在淝水西岸一举歼灭苻坚的大军。苻坚因求胜心切,并没有注意到军中的变化,更没有看穿谢玄的计谋,于是在谢玄再次组织进攻时,秦军因军心涣散,加上朱序的蛊惑,又有许多士兵倒戈,与谢玄的大军里应外合,苻坚再控制不了局面,数万将士四散奔逃,投水而死者不计其数,其弟苻融也被骁勇无敌的晋军所杀,而他也中箭单骑逃回洛阳……由此可见,苻坚就是一个不冷静,不低调的人,他刚刚取得一点战绩就忘乎所以、骄傲自满,并没有想到成功和失败之间只有一步之差,如果被一点成功冲昏了头脑,那么失败也会随之而来。

学会低调做人很困难,但是学不会低调做人就永远不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不要问我能赢多少,而是问我能输得起多少。”这句话是美国股票大王贺希哈说的,他从不爱“唱高调”,他认为输赢只是一时的,只有坦然的面对这一时的输赢,才能够成为一世的赢家。

贺希哈十七岁开始创业,那时他身上只有不到三百美元,只在股外市场做一名掮客。由于他好学又聪明,十八岁便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十六点八万美元。他高兴地用这些钱给买了一幢房子。但是,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在一战休战时期,贺希哈以超低的价格买下了一家钢铁公司,谁知不久钢铁公司就倒闭了,他一下子赔得只剩四千美元。但是他没有因此失去斗志,他只当这些钱是交学费了,事实上他也真的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绝对不能盲目地去买减价的东西”。

这件事情结束后,贺希哈带着他的四千美元去做证券交易所买卖的股票生意,决心一定要在证券市场上出人头地,但由于没有那么多钱自己经营证券公司,他只能和人合资经营,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贺希哈在短短的一年内便开设了自己的证券公司。不久,他又做了股票掮客的经纪人,月盈利达到两万美元。

贺希哈人生的转折是在他经历了一次大冒险后,在淘金热的那个年代,安大略北方成立了一家普莱史顿金矿开采公司,在一次火灾中公司的设备全部被焚毁了,造成公司资金短缺,股票急剧下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想到了思维敏捷的贺希哈,这个人是地质学家道格拉斯·雷德,他把这件事告诉贺希哈,贺希哈很快决定拿出二点五万美元做试采计划。短短几个月,便在离原来矿坑仅二十五英尺的地方挖到黄金了……贺希哈的这次冒险,给他带来了每年二百五十万美元的净利润。

贺哈希敢于面对失败,赢得最后的胜利。人生道路上,低调处世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要善于保持,不能失去冷静,更不可恃强而骄,否则骄傲情绪一旦产生,失败也会接踵而至。

做人做事一点通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贺哈希不计眼前输赢,敢于认输,最后终于反败为胜,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11、不为名利遮望眼

有人说:“名利是智慧的枷锁”。的确,许多人会被“名”的光环、“利”的诱惑遮住智慧的双眼,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有的放矢,只在名利的夹缝中趋炎附势,这样的人也许有一天会到所谓的“名利”,但最终也体会不到人生的乐趣。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意思是每个人都不想默默无声、碌碌无为地活一辈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们在求取名利时,应该做到:少一点欲念,多一点洒脱,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自然会水到渠成,切勿被名利遮住双眼。

人,如果对于名利过分地追求,往往会导致很多人们最不愿见到的事情发生。比如,父子不和,君臣猜疑,兄弟反目成仇等等。如果人们把名利当作过眼烟云,看的非常淡薄,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妒忌之语、诽谤之为、仇杀纷争之乱将会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应该衡量事情的利弊,擦亮双眼看清事物,看淡名利。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个很有才华的外甥——刘希夷。一日,刘希夷带着自己新作的《代白头吟》请求舅舅指点,宋之问让刘希夷先读一遍他的诗,于是刘希夷扬声诵读:“……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听了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刘希夷走后,宋之问开始翻来覆去念这两句诗,越念越觉得此诗非同寻常啊,如果一面世,定会成为千古绝唱,一举名扬天下……想到这,他开始动了歪念头,如果此诗属于自己那岂不是一夜成名了吗?那怎样才能从外甥那得到这首诗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希夷死。后来,宋之问真的这样做了,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宋之问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说:“宋之问该死,是天之报应。”

事实上,追求名利并非坏事。名誉感很多时候会成为人们进取的动力,许多人怕玷污自己的名声而不搞旁门左道,积极进取使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口碑。如果追求名利过分急切,就容易走上旁门左道。最终不仅名誉扫地,更将臭名远扬。

自古胸怀大志者多有三大目标:求名、求官、求利。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人们在求取名利时,切莫被为名利遮住眼。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上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