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去香港上大学
1675200000024

第24章 人物纪实:内地学生在香港上大学的故事(5)

科大的大学生活与清华大异其趣。香港法定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在学校里也大体如此。第一节上课时间是早上9点,而我这学期选的课只有一门是第一节有课,每周其他时间都是10点半以后才有课。有些科大同学则在选课时干脆不考虑上课时间是早上第一节的课程,这样每天都可睡到自然醒。当然,起得晚睡得也晚,两者互为因果。香港同学特别喜欢熬夜,有时是做课程project,有时是社团协会通宵开会,有时是三五知己海边BBQ(Barbeque,烧烤),当然也有人玩PCGame,从傍晚到黎明。在这里,似乎不分什么白天和黑夜,任何时间都有人在学习有人在睡觉有人在做实验有人在打游戏。我到这边也入乡随俗了,常常是凌晨一点多从实验室赶回公寓,路上还常常遇到几个熟悉的面孔,满脸疲倦抑或精神百倍地赶到学校机房通宵赶作业去了。在这里,每个人都可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当然,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工作和休息。

我在香港这半年,最大的支出就是吃饭。科大饮食以广东菜为主,我们吃的套餐做得很精致,有菜有汤,也很可口。只是每顿都要花上20多港元,最便宜的也是15元——还可能吃不饱。科大里有一间麦当劳,价钱与其他套餐差不多,估计还要便宜些。说到吃饭,不能不提起科大一个非常棒的全校性活动——“卓贤汇”。“卓贤汇”,从名字上看就是群贤毕至,聚会交流。校方邀请社会各界成功人士与科大学生共同进餐,每桌十个同学,外加一位外请嘉宾和一校内辅导员,每场宴会一、二十桌,每周举办两至三次。这项活动是强制性的,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要参加一次,不过几乎没有人抱怨——宴会是免费的,相当于学校一个学期请所有本科生免费在学校最好的餐馆里吃一顿正餐!请来的人大多投身商界,也有少数政界、学界精英。嘉宾名单和简要情况由组织者给出,方便同学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也可通过宴会开始前一个简单的鸡尾酒会先与不同嘉宾接触后再决定落座。于是,灯火辉煌的大厅里,十几桌觥筹交错,畅谈人生,在饭桌上,业界打磨出的真知灼见和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激荡交融在一起。宴会不但是科大学生开阔视野的地方,也是同学们社交活动的宝贵机会。很多学长正是通过在“卓贤汇”上结识的贵宾,成功地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我们刚到科大时正赶上各级学生会和社团组织换届选举。其中百余个社团组织换届选举,差不多都在两、三个星期内投票完毕。几十个候选团队花样迭出的推广活动,融会成了科大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所作的推广活动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有个社团叫“游踪社”,其实就是组织大家郊游。他们居然用竹竿扎了一个花轿,路过的同学可以享受八抬大轿的威风,在拥挤的人流中居高临下,优哉游哉。工学院学生会弄了个游乐园活动——沙袋打靶。我试了试手气,居然一击全中,得了头奖。心里暗自得意——没白上清华的射击课!还有什么抽奖、吸盘飞镖……一切能想到的活跃气氛、吸引观众的招数都用尽了。想想看,几十个候选内阁在同一个大堂里面,面对上下课川流不息的人流,又塞东西又喊号子,又唱歌又抬轿,那是一种多么热闹而混乱的场面。大堂周围就是图书馆、教室和实验室,活动的噪音自然“流毒甚远”。为此,学校学生事务处处长曾专门给全校师生发过两封邮件,希望大家尊重科大的校园文化,在这两周中能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清华的交换生都被安排在科大刚竣工的NewHall中,又引起内地兄弟院校同学们一番感叹。我住在公寓三层,一面是绿树如织的山壁,一面是迷迷蒙蒙的海湾,每天早晨在鸟鸣和涛声中睁开睡眼,感觉人与自然原来可以那样接近。

与内地大学相比,科大的住宿条件绝对是一流,细节是从来不用自己买卫生纸和洗衣粉,宿舍楼里永远有充足的供应。每间宿舍都用电子门卡出入,中央控制系统自动记录每次开门和关门信息,大大增加了安全性。CommonRoom有公用冰箱、微波炉、饮水机,空调是1块钱1小时,热水24小时供应,随时可以洗澡。特别羡慕的是研究生宿舍,一人一间独立寝室,私密性考虑得细致周到;四人一间公用客厅和厨房,大家过得其乐融融。还有,服务人员的态度总是那么好——我说不了粤语,而他们的普通话也不怎么样,每次交流都挺费劲的,可对方每次都是不厌其烦,还总是担心他们耽误了我的宝贵时间。

同世界主流大学一样,科大没有班级这个概念。教务管理由院系完成,而同学的全人教育、社区交往则主要是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里的活动很丰富,有每周一次的分享会(SharingSession,SS),还有不定期的聚餐、生果会、BBQ等。SharingSession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学期初大家自愿结成三人小组,每次一个小组主讲一个话题,也可以组织大家讨论。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由于科大的住宿生来自本港、大陆、欧洲、北美及东亚,这种个体的离散性和整体的多样性使得SharingSession精彩纷呈。什么话题都有可能讨论,什么气氛都有可能出现。既有大学教育改革的讨论,又有吉他伴奏的赛歌会;既有讲鬼故事比赛,又有追女友技巧谈;既有气功魔术真人秀,又有韩国同学展示民族文化。SharingSession也是强制性的,每位同学一学期至少参加6次。科大的公寓每学期都要重新分配,大家也就格外珍惜同宿的一个学期,多结识几个铁哥们,多交几个知心朋友。

或许因为工程师都需要强健的身体吧,同样以工科为主的科大与清华一样,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我去过内地很多大学,清华的体育设施可说是全国称冠。相比而言,科大没有清华体量巨大的综合体育馆和跳水馆,不过,各种各样的硬件设施和细致周到的软件服务比之清华有过之而无不及。足球场、篮球场、室内体育馆、网球场、垒球场等就不必说了,科大居然还有自己的高尔夫球练习场!靠近海边的沙滩排球场、手球场爆满时,赛场上赤脚踩出的脚印、汗水浸湿的队服、气氛热烈的争抢,伴着阳光海风,还真有一番夏威夷风情。

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最好的就是所有体育设施对科大学生都是免费。更令人惬意的是,周末香港同学大都回家,享用这些一流设施的基本上都是内地过来的交换生和研究生。科大有室内、室外两个游泳池,在泳池里从来不用担心撞人或被撞,放眼看过去,整个泳池就10多个人,基本上每人独占一条泳道。除了常去游泳,健身房也是我这个学期常去的地方,力量训练器材、跑步机、划船机、登山机、脚踏车机应有尽有。在清华跑惯了400米塑胶跑道,在科大冷气开放的室内健身房,一边踏着跑步机,一边欣赏着窗外海景,却也别有一番情致!

学期初选课,我幸运地选中了花剑课。同班10余名同学有两名大陆交换生,还有一位来自夏威夷大学的交换生,我们听不懂粤语,教练就用英语讲。教练是一位40多岁的女士,别看讲理论时温文尔雅,实战练习时像是换了一个人。刚开始上课时,大家都放不开手脚,运剑拘谨,说实话也是有点害怕,于是在练习中有了默契,彼此点到为止,“剑下留情”。不料被老师识破了,叫我们逐一与她对练。我们上课穿的是练习服,就是在麻布外套中夹了一层1.2厘米的厚质海绵。教练的手法可谓又准又狠,每次我们被击中的都是同一部位,而且决不像我们练习时那样,只是试探性地刺一下就忙着往回收;而是毫无保留、结结实实地刺在胸膛上,剑身都弯成了一道弧线。几次下来,场上的人都“哇”“呀”大叫,先前练完的同学坐在地板上边用力揉着“伤口”,边琢磨着下次怎样刺得更准、躲得更快。这种对速度、精度和力量的控制和求胜的欲望,或许正是教练想在击剑中传达给我们的吧。

一个学期的交换生活实在有限,不过这个学期我的确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和思考才刚刚开始。毫无疑问,在香港科大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那个朗朗碧空下蓝得透亮的海湾,那个暗夜沉沉下灯火通明的海湾,不时在我脑海中浮动。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科大也是一样。科大的成长是一个传奇,一个中国人奋起努力、创造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促进中国和世界进步的传奇。

十二、“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香港科技大学毛润思

据《华西都市报》2006年7月15日报道(见习记者郑钰飞、记者谢梦)。毛润思是2005年成都理科冠军、目前就读于香港科大物理专业。他以自身经验提醒学弟学妹们,一定要从自身条件出发,不跟风,不偏听偏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校。

对于当时“抛弃”北大、选择港科大,毛润思坦言自己是“图新鲜”,寻挑战。他说:“当时香港给我感觉不会有太繁重的学业方面的压力,今后出路也更广,比如出国深造,就不会像在清华北大那样面对太残酷的竞争,并且更喜欢这边的氛围。还有就是想挑战一下自我,而且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对于今年在内地出现的“香港高校热”现象,毛润思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随波逐流。要冷静思考自己是否适合香港的环境,能否独自作出种种选择和面对压力,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还有就是不要以为来香港高校什么都是好的,各个学校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如果以后想出国,最好仔细看一下该校的出国交流计划。

十三、“每每会被新鲜和好奇或包围或吸引”——香港中文大学郝亦非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24日(郝亦非/文)。来香港中大读书已数月,各方面好像都已适应了。问及原因,我想说:在这里上大学,每每会被接踵而至的新鲜和好奇或包围或吸引,不知不觉近一年时光就度过了。

比如在新生营你会收到“如何避免性骚扰”的资料;学长们会邀请你加入向过路人索要纸巾的比赛活动,借此培养你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子夜时分,香港同学居然会邀请你去玩游戏“捉迷藏”;诚然,有的专题活动也挺耐人寻味:2005年一批中大学生参加了ServiceLearningPlan,这个计划最吸引我的就是,他们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其他国家的小学体验一番支教的乐趣……

刚来时,我更多想到的是要好好读书,上大学自然要读万卷书喽。然而两个学期下来,书读的并不多,但确切地说,我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中大,卷面上的考试比较少,但学生需要完成许多课程报告,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撰写各种论文或是方案设计。这个过程里,你必须经过选择题目、收集资料(包括实地调研)、处理信息、确定研究方法、提出提纲、修正方案,最后提交成果这样几个阶段。

去年刚开学,我遇到的第一篇论文是“创造一些能把现有物品的性能提高的方法,并举一例”。要求把如何提高的过程,以及新物品的优点都写出来,并且搞成商业报告形式。过去在内地很少接触课本之外的东西,所以对这种有点类似于发明创造的选题我着实胡思乱想了一通,考虑了不下20种方案。最终和另外3个同学敲定是对我们还算熟悉的钢琴下手。选题确定之后,怎么写又是个问题。为学习如何用英文写作3000字的论文,我们没有少跑图书馆。

其实从找选题、收集资料,到写论文,这其中也包含了自我学习和向同学学习的过程。而老师就是期望你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中大读书,你必须首先学习与人沟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后来我发现,在香港上大学,不论什么课,PERSENTATION是常有的事,不同的只是内容罢了。有口头性质的,一般每人讲述3—10分钟,要求背诵,读商科的要更长一些。之后会有人提出疑问,你必须当场用英语作答。PERSENTATION对你的口语、应变能力都有不低的要求。

中大安排的课程种类很多,有主修、副修、ILC(英语)、领袖能力培训及一些求职方面的,这类课程都是全英文讲授。不管你过去英语有多好,刚来时都会很不适应。理由是我们曾经学习的英文多为社会科学,很少涉及自然科学,一上来就让你听用英文讲述微积分,哪个内地生听得不是一个头两个大。不过中大老师特好,任由你反复“折磨”,他们总是会耐心解答。

说到学习成绩,平时的表现占不小比例,比如出勤率,作业等,在课堂上发问也有助于你成绩的提高,问题越刁钻越尖锐越好。但是考试作弊不行,会被直接开除。

中大为培养全才而不是专才,开设了不少通识课程,分别为“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环境”、“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四类。学生须至少在每类中各选一项。具体来说就是200多门包括文、史、哲、理,外加艺术、宗教、科技、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生活层面的课程。无论你偏好什么,都可以找到喜欢的课程。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玩的有“现代科幻小说与电影”、“魔法、神化与超自然”等。

以往在北京,父母、老师无不教导我们读好书比什么都强,有道是“艺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然而中大却一再向学生强调,不应专攻一门学问而忽视了身边的其他,这不但会限制个人今后的发展空间,将来也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所以各种学习性质的活动在中大很普遍:去北京学普通话,去伦敦学英语,去台湾、西安、澳门等地N日游,语文学习、学长计划等不一而足,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平台。

在中大生活,食宿都很方便,只是口味偏淡,蔬菜也少,大家戏称“没”菜扣肉。不过宿舍里都备有厨房,冰箱、电磁炉、微波炉、冷热水机。兴趣所致,男女同学也会一起操刀煮饭烹饪一番。

每层学生宿舍都可以淋浴,洗澡完全不必外出。宿舍多为两人间,每人有写字台、书架、衣柜、床各一。楼下一层的洗衣房里,洗衣机、烘干机、甩干机、电熨斗一应俱全,外加宿舍内的空调,一律需刷卡使用。晾衣区分男女,但一栋宿舍楼里往往既住男生也住女生,据说香港某大学男女生宿舍甚至是门对门脸对脸,让我们好生羡慕。宿舍楼还有自习室、电脑室、活动室、会客室和琴房。每个宿舍设有舍监,能担任这个职位的大都是教授级,他们负责为同学解答各种问题,组织各类活动,也为学生争取一些利益;当然一旦你违反舍规,首先代表学校治理你的也会是他们。

香港物价指数偏高。理个发要80元,苹果2.5元1个,在学校的超市里我曾经发现300克一包的油菜居然标价11.8元。好在中大距深圳不远,同学们常常会去那边购买自己所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