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1679800000038

第38章 李白(7)

这首诗大概写于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在首句描绘了一幅独饮的画面,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背景。在花丛间摆放着一壶美酒,这是一个很优美的环境,如果此时两三个好友相邀在这里谈笑欢饮该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一个“独”字,遏制了这种可能,诗人是一个人在这里喝闷酒,这美丽的景色反衬了诗人孤独的身影,诗人越发显得孤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自己形单影只,但是诗人并不甘心这样寂寞地独饮,他看到了天空的明月,还有自己影子,这样再叫上自己,那么不就是三个人了吗?此句一出顿时打破了开场单调孤寂的氛围,场面变得热闹起来。这里诗人想象奇妙,立意新颖,且又自然合理。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诗人盛情邀请明月和自己一起饮酒,但是,月亮毕竟是不懂酒的,而影子也只是空随诗人,不会饮酒。诗人写道这里又让人心中为之一紧,这该怎么办呢?也许写到这里诗人可能会陷入孤独愁苦的情绪吧,但是,没有。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豁达写就一笔,暂且让它们陪我喝酒,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及时行乐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饮酒渐渐进入醉态,开始载歌载舞起来,诗人歌唱时,看到月亮在天空中徘徊不去,好像倾听着他的歌声。身舞影动,因为诗人在酒醉中舞姿很不规范,所以,在月光下的诗人影子也变得零乱,在模糊中好像诗人在和影子一起跳舞。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诗人一个人自娱自乐,把酒言欢,竟然好似比和他人共同饮酒更加欢快、热闹,从中可见诗人旷达的心胸。“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醒时和明月、影子欢娱,非常快乐。待到自己酩酊大醉,停下来的时候,月光和身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四句中,诗人与月亮、影子好像相交多年的老友。无情的月亮和影子在这里却变得满含神情。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最后,诗人真诚地和明月、身影表白要永结无情游,约定在银河相见。诗人不忍和它们分离,于是诗人想到这个“无情游”,无情游就是忘掉世间的利害,忘掉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他人的存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诗人就永远和月亮、身影不再分离了。诗人和月亮、影子共同去银河过逍遥自在的快乐生活,这是何等的自由、逍遥啊。

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写得分外热闹,但是,热闹的背后却更衬托出了他的孤独寂寞,诗人的自娱自乐,让人倍感凄凉。诗人的境况或寂寞或凄凉,但是,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消极的李白,乐观追求自由和光明,豪迈旷达。

后人点评

清人爱新觉罗?弘历: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陶潜云“挥杯劝孤影”,白意本此。(《唐宋诗醇》卷八)

早发白帝城①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

②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早发白帝城

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受永王李璘案的牵连,被流放夜郎,行到白帝城遇赦,随后他乘船下江陵,在去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写诗人在早晨,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离开。“彩云间”三字,既体现了白帝城的地势高,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愉快舒畅的心情。

正因为白帝城地势非常高,所以,江水落差大,诗人乘舟而下,速度非常快,所以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说。这里“千里”空间之远和“一日”时间之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行程之快,快捷无阻地行舟江上,加上诗人遇赦,可想而知,诗人行舟江上当是倍感神清气爽。“还”也暗含了诗人归心似箭,心情舒畅之感。

接着诗人写到了在行舟的情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在江中不断地听见两岸的猿猴啼叫声,不知不觉间轻快的小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这里“啼不住”表明两岸辕啼不断,但是,如果船行缓慢,那么辕啼声应该是悠长,那么,这里猿啼不断就侧面衬托了行舟的速度之快。一个“轻”字,不仅表现的是船行轻快,也体现了诗人历尽艰辛,现在前途开阔的畅快心情。

这首七绝诗风格轻松明快,清新俊朗,充满动感,流畅飘逸。感情饱满充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历尽艰辛后的轻松快感。

后人点评

清人宋顾乐: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卷三)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①。

红颜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

高山安可仰⑤,徒此揖清芬⑥。

【注】

①风流:古人常用风流赞美文人文采好,善词章,且风度翩翩。

②红颜:指青年时。轩冕:指车子和冠,都是官员使用的东西,所以,它代指官爵。

③醉月:月下醉饮。中(zhòng)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典出《三国志?魏?徐邈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④迷花:指陶醉于鲜花美景中。事君:侍奉皇帝。

⑤高山:表示孟浩然品高洁,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⑥揖清芬:向高洁的品格致敬。

赠孟浩然

这首诗大概写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727—736),这时他常来往于襄汉,期间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人在拜访孟浩然时,正遇孟浩然出游,诗人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孟浩然的敬仰,表现了两人志趣相投而未能见面的遗憾。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直抒胸臆表达,立场鲜明,自然飘逸,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一个“爱”字统摄整首诗,称为诗文抒情的线索。“风流”二字概写孟浩然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孟浩然倜傥超然的风姿,同时引起下边两句诗人对孟浩然倜傥风姿的详细描绘。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两句主要写孟浩然辞官不就,归隐白首。“卧松云”,形象地勾勒一位归隐山林,醉心山水,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孟浩然能摒弃高官厚禄而一心归隐,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操。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两句写了孟浩然隐居生活,孟浩然醉心月下畅饮的闲适逍遥生活,沉醉自然,流连忘返,不愿侍奉君主,表现了孟浩然的高雅情趣,不为俗世摧眉折腰。这里先说隐居,再说不事君,和第二联先弃官,后说“我松林”真好是正反结合,笔法成熟灵活。

最后一联诗人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情操比作高山的巍峨,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写道“安可仰”,写到只能在此对您高洁的德行表示仰慕,其中也暗含了诗人没有遇见孟浩然而内心的些许遗憾之情。

这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自然有种古朴神韵,鲜明地描画了孟浩然飘逸脱俗的形象。诗文首尾抒情,更深层次地表达自己的对孟浩然的爱戴、敬仰。文章行云流水,感情率真自然。

后人点评

元人方回:太白负不羁之才,乐府大篇,翕忽变化。而此一律诗(《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乃工夫缜密如此,杜审言、宋之问相伯仲。别有《赠孟浩然》诗曰:“醉中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虽飘逸,不如此诗之端整。(《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

赠汪伦①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②。

桃花潭水深千尺③,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

①汪伦:开元年间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迁居泾县桃花潭畔,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

②踏歌: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即一边唱歌,一边脚踏地打着节拍。这是在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歌唱方式。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泾县西南。

赠汪伦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出发,去泾县桃花潭游玩,居住在桃花潭畔的汪伦常酿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临走时,他又亲自送行,于是,李白写下这首诗赠别,诗中表达了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这主要叙述了诗人即将离开桃花潭。诗人首句挥笔而就,语言自然洒脱。就在诗人要上船的时候“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诗人没有见到其人先听到了热情的歌声就知道是汪伦来送行了,其中流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句写得自然随和,体现了两人都是不拘礼节,潇洒自如,放荡不羁的人。诗人和汪伦是在踏歌声中离别的,突出了两人不拘泥儿女情长的豪迈气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后这两句诗人直接赞美汪伦,写得情深意重,感情浓厚。诗人将对汪伦的情谊和桃花潭水作比较,诗中写到桃花潭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这个鲜明生动的比较,将整首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诗人语言浅近如口语,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浓浓的情谊,感人至深。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抒胸臆,自然真率,也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这首七绝,语言朴素平淡,娓娓道来,自然流畅,而表达感情真挚深厚,能将这样深沉的感情凝于平淡之中,是极难得的,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深的作诗能力。

后人点评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子夜吴歌①

李白

长安一片月②,万户捣衣声③。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④。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⑤?

【注】

①子夜吴歌:南朝乐府,属《清商曲辞》,据传为东晋一名为子夜的女子所作,因为吴声歌曲,故称子夜吴歌。李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

②长安:指唐朝都城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市。月:月光。

③捣衣:古人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打。

④玉关:玉门关。情:这里指对征服的思念之情。

⑤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罢:结束

子夜吴歌

这首诗通过对妇女为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现了妇女对征人思念之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以景开篇,描写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妇女赶制衣服的忙碌场景。“一片月”,表明月光朗照。一片皎洁的月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趁着这月光,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忙着为征人赶制冬衣,诗人联想到妇女们一边捣衣一边思念在外远征的丈夫,因而,这砧砧捣衣声包含了多少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啊。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两句承接上文直接抒情,在这明月朗照的秋夜,秋风吹拂着,但这清风也吹不掉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吹不尽”,突出了思妇绵长而深沉的思念之情。“总是”二字,使其中的思念之情更加绵长深远。秋月、秋声和秋风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没有一句见思妇,但思妇内心绵绵思愁全包含在了这景中。情景相融,更烘托了思妇的“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在最后两句说出了思妇们的共同心声,什么时候战争才能平息,我的丈夫停止远征呢?这是多么深沉的一问,让人读来荡气回肠,饱含了思妇们对和平的渴望。而以问句结尾,给人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本首五言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对停止战争的渴望,而是巧妙地借千万思妇之口表达这一心愿,更具有感染力,读来让人心灵震撼,说服力更强。

后人点评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中评到:“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