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名片
杨炯(650-692)
籍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作品风格:文风雄健,有气魄
个人简介:高宗显庆六年(661),杨炯被举为神童,在上元三年(676)他考科举及第被授予校书郎,年仅十一岁。永隆二年(681)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但因恃才傲物,武则天当政时的垂拱元年(685),杨炯被降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所以,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写五律。和其他三杰一样,主张诗文风格“雄健”、“骨气”,反对齐梁时宫体诗的绮靡诗风。有诗文《杨盈川集》流传于世。
从军行①
杨炯
烽火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③。
牙璋辞凤阙④,铁骑绕龙城⑤。
雪暗凋旗画⑥,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⑦,胜作一书生。
【注】
①《从军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报信息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建筑烽火台,在台上放置干柴,一旦发现敌情就在台上点火来报警。并根据敌情的缓急,点燃不同的炬数。照西京:指报警的烽火照到了长安,这暗示着敌情非常严重。西京,指长安。
③不平:无法平静。
④牙璋:一种调兵的符牒。由凹凸两块组成,朝廷和主帅各拿一个,两个相合的地方为齿状,所以成为牙璋。在这里用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是汉代的宫阙名。汉武帝建设的建章宫上装饰有铜凤,所以称为凤阙。后来以此泛指帝王宫阙。
⑤龙城:是匈奴名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的地方,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⑥凋:原意指草木凋零,这里指失去了鲜艳的颜色。
⑦百夫长:泛指低级武官。
从军行
【赏析】
根据《旧唐书·高宗纪》中记载,此诗记录的是永隆二年(681),西北突厥部族进军唐朝固原、庆阳一带地区,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这一事件。描写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从军征战边塞的整个过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边防的烽火已经照耀到了京城,我心中因此难以平静。这两句交代了事件的背景。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形容边境紧急情况,而是通过“烽火”这一事物表现了边防的紧急。并且后边用一个“照”字突出了这种紧急氛围。因为“烽火”的原因,引起了年轻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心中一时难以平静,希望征战疆场,保家卫国。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这首诗短短四十字,主要抓住边防紧急、辞京、到达边境、征战沙场这几个环节的关键片段,完整地写出了一个书生参战过程,并将战士内心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表现得淋淋尽致。整首诗语言凝练,节奏明快,感情充沛,激情豪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不仅句子和句子之间对仗,而且,同一句子中,词语和词语之间也有对仗。使整首诗节奏感强并交代的是军队奉命征战,军队迅速地到达了前线,包围了匈奴。“牙璋辞凤阙”写得非常庄严、隆重,表现了出征将士身担重责,内心怀有崇高的使命感。“铁骑绕龙城”中的“铁骑”突出了军队的强大,充满战斗力。这里的“龙城”并不单指这个地方,而是泛指敌人所在地,这个词语烘托了战争气氛。“绕”字写出了当时战场上的形势。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写的是军队作战中的情况,大雪弥漫,天空黯淡,军旗因此变得不再鲜艳,狂风呼啸和战鼓声掺杂在一起。这两句诗一句是从视觉上,一个是在听觉上描绘了战场上情况,“雪暗”、“风多”交代了战场上的恶劣环境。“凋”和“杂”烘托了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战场氛围。而“旗”和“鼓”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风貌。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直抒胸臆,抒发从军的书生甘愿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豪情。很有气势。初唐时,文坛上依然有浓重的绮靡之风。而杨炯这首诗能写得如此豪迈、雄健,堪称是对诗风的开拓和创新。
后人点评
《唐诗广选》蒋正舒曰:“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