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1682000000047

第47章 生活篇 包办一切,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3)

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独立的空间,让孩子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自然也会回报给父母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反而不会事事处处防范、抵触父母。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父母为他们做什么,而不必、也不可能非要了解孩子的全部。

不注意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我国城市少年儿童的饮食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中小学生情绪化进餐、饮食速度过快、“垃圾食品”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仅成年人忙忙碌碌,连孩子们吃饭也在赶时间。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们普遍进餐过快,尤其是早餐和午餐。20.3%的被调查者在5分钟之内吃完早餐,有85.5%的少年儿童在15分钟以内能够吃完早餐;午餐也是速战速决,18.3%的少年儿童在10分钟之内吃完午饭,72.5%的少年儿童吃午餐所用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只有晚餐可以稍微从容一些,但也有将近一半的少年儿童在20分钟内吃完晚饭。

营养学家们认为,少年儿童每顿饭的进餐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餐过快,会使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不仅加重胃肠的消化负担,降低食物营养消化吸收的比例,而且也无法激起孩子们对饮食的兴趣。

进餐过快除了引发消化系统病态外,还容易导致肥胖。医学研究发现,大多数肥胖者进餐速度太快,脑部还来不及感觉饱的信息便已经吃过量。若放慢进餐速度,便会相对准确地感到饱的信息。

让孩子减肥,只动嘴不行动

近年来,孩童肥胖的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家长,特别是祖父母必须知道,肥胖并不一定就是福,而是一种“病”。长期肥胖能使孩子在中年,甚至是更年轻时患上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等病症。况且,约40%的肥胖孩童胆固醇也过高,另有15%的肥胖孩童更在第一次接受检验时,发现患有二型糖尿病。

除了会引发一连串的健康问题外,肥胖的孩童还必须克服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孩子可能会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因为怕被人取笑。

有些家长也明白肥胖对健康不利,于是会整日催促孩子减肥,但是却不见效果。其实,一个孩子需要减肥,全家人都要动员起来,以免孩子有孤军作战的落寞感。负责饮食的家长应遵从均衡饮食金字塔的原则,即坚持以米饭(若以糙米代替白米更佳)做每餐的主食。除主食之处,蔬菜和水果可稍多吃,乳类食品每日1~2杯,瘦肉、家禽类、鱼类、豆类及蛋类每日合计摄取150克~350克,尽量不沾高脂及高糖食物。如果家长本人亦受着肥胖的困扰,则更有必要如此行事。

要想成功减肥,除了要吃得健康外,还包括了运动,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害怕到游泳池或人多的地方运动,就较难达到减肥的效果。

在督促孩子减肥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意识到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并合理安排他们乐于接受的均衡饮食方式及内容;向孩子推荐并督促他们进行利于减肥的体育锻炼,如游泳、慢跑、跳绳等。

觉得孩子吸烟喝酒不关痛痒

有的家长本身就是个烟民或酒仙,并且认为人际交往必须抽烟、喝酒,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多为男孩)吸烟、喝酒,不仅不严加管教,甚至还会夸上两句。当然也有的家长会不痛不痒地说孩子几句。

烟酒对孩子的危害我们这里不多说,着重分析一下孩子吸烟、喝酒的原因。

孩子吸烟、喝酒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大量事例表明下面3种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吸烟喝酒。

第一种:父母吸烟、喝酒。尤其是父母吸烟、喝酒,其中许多父母是成功人士,尽管和孩子反复强调吸烟、喝酒有害,但是孩子依旧我行我素。

第二种:一些“3句话家长”缺乏和孩子交流。学生回家的迎接语是:“回来了,吃饭吧。”等全家人吃完饭,家长说:“快去做作业吧。”睡觉前叮嘱孩子:“早点睡觉去吧。”

第三种:教官型家长,父母缺乏慈爱,甚至比父亲还严厉,对孩子缺乏体贴。孩子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家长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是偏要去尝试。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控烟控酒老师,应改掉自身的毛病,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最佳的状态是和孩子比赛戒烟戒酒,青春期的孩子都较为争强好胜,采用比赛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不能为孩子选择恰当的电视节目

有些家长非常粗枝大叶,对孩子收看的电视节目内容放任自流,不进行严格把关,最后导致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为孩子选择电视节目时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与兴趣爱好,同时应注意保证内容健康向上。选择电视节目时应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不要简单地指责孩子幼稚、无聊,或一味强调孩子得按家长的意愿选择。选择电视节目和电脑内容时应兼顾到娱乐性与教育性,既不可只顾“好玩”,也不宜将其变成纯粹的“变相学习”。根据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注意和孩子一起调整对电视节目、电视内容的选择。

根据研究调查指出,婴儿在襁褓时期,即容易被电视所吸引;三个月大的孩子,会因为电视中的声音而聚精会神,观看荧幕中影像的变化;两岁半的幼儿会逐渐喜欢看电视;而五六岁的孩子,则已会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节目。由此可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电视可说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启蒙老师。

不重视“餐桌文化”

上一年级的小磊平时很活泼,但一到饭桌上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什么话也不说,匆匆扒完饭就跑了。他的家长很纳闷。最后,咨询了早教专家才知道,由于以前父母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开始数落孩子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小磊有时候兴高采烈地想告诉父母一些学校里开心的事情,父母往往都严厉地说:“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别说话!”久而久之,小磊对父母产生了抵触情绪。专家还说,不仅孩子心理受影响,生理分泌也要受到抑制,各种消化机能也将严重受阻,形成条件反射,势必挑食厌食,发育不良。

其实,餐桌虽小但意义重大。家长如果能够营造一个愉快、舒适的进餐环境,就等于搭建了一个和孩子良好沟通的桥梁。在愉快的环境当中,孩子有发表自己“高见”和“新闻”的机会,既有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有利于活跃进餐的气氛。

就餐时,家长应制造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可播放一些悠扬、活泼的乐曲,既为孩子提供了愉悦的就餐环境,又提高了孩子欣赏乐曲的能力,真乃一举两得。

习惯于在进餐时间“开庭”教子

有不少父母习惯于在进餐时间“开庭”教子。应该说,家长孩子同围一张桌、同吃一锅饭,的确是一个交流思想、倾吐心曲、沟通情感的好机会,良好的餐桌氛围,可使人心情愉悦,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会有积极的作用。可不少家长饭碗一端上桌,便喋喋不休,不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横加指责,就是对子女活动、交友等刨根问底,弄不好还雷霆万钧。这不仅挫伤了孩子的自尊,还使孩子食不知味,对吃饭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惊惧和恐慌,严重扰乱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秩序。

如果家长经常利用全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询问功课、检查作业,紧张的气氛会令孩子有饭吃不下、有汤喝不好,孩子哭哭啼啼、愁眉苦脸,如果家长再气上心头、满脸怒容,就会弄得好好的一桌饭菜,谁也吃不下。

家长切不可在餐桌上一味地质问追究、提要求、下命令,更不可不容孩子分辩,就吹胡子瞪眼,甚至拍桌子摔碗筷。作为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餐桌文化氛围,切莫在餐桌上乱“开庭”。

在餐桌上劝诱、禁止孩子进食

有的父母会在餐桌上一个劲地劝孩子吃某一食品,或禁止孩子吃某一食品。

其实,在每顿饭之前,你永远无法预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能量。当孩子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或是刚刚经历了激烈的体育运动之后,他们会寻找类似牛排、奶油之类的高热量食物,而当孩子感觉不太饿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在那些高能量的食物上。因此,父母最好在每一顿饭中准备卡路里含量不同的食物,有些高、有些中等、有些低,相信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挑选合适的食品,并决定吃多少。

有些父母认为某些不能过量吃的食物应该永远受到禁止,这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喜欢巧克力,要让他吃,但不要每天都吃。

担心孩子做家务会帮倒忙

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这种担心会无意识地通过我们的语气和态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来,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比如,孩子动作慢一点,我们就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尤其是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总是说:“算了,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甚至我们在帮孩子们整理他们乱七八糟的玩具时,也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不要总是试着挑毛病、找缺点、说哪儿做得不够,要对孩子所完成的事情表现出你的欣喜。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对他说:“真不错,这一周你已经是第三次自己刷牙,并且把小白牙刷得这么干净了!”如果孩子帮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搂到怀里说:“这些天你帮我倒垃圾,妈妈很高兴。”

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摆得井井有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两三岁的孩子能慢慢学会怎么样来布置餐桌,能够在自己劳动后绕着桌子走来走去,体会劳动的快乐。

不会教给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

美国孩子和我们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呢?美国孩子:遇事积极乐观、好奇心强、敢尝试、能吃苦、肯动脑;我国孩子的表现:遇事等待观望、缺乏兴趣、不敢尝试、不能吃苦、不肯动脑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国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过分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自我的价值和能力或失去对其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切要靠父母。

而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也可能父母给出,但不是说父母必须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给的。实际上很多父母不给出,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学费。美国的大学生读书期间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2份工。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父母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自信是孩子自立、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心理基础。

诱发孩子的名牌消费心理

有些家庭经济阔绰,穿着讲究,非名牌不穿,不仅大人这样,给孩子买衣服也是,非名牌不买。结果是孩子不大,张口闭口这牌子那牌子。

孩子爱穿名牌,主要出于两种心理:一是显示自己身价。名牌服装虽然在审美情趣上要高出普通服装,但是在价格上要高出普通服装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许多孩子都把穿名牌服装看作显示自己家庭经济实力和审美水平的标准,似乎只有穿上了名牌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二是从众心理作用。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并不是从一开始设计出来就成为名牌的,而是经过人们多年的使用之后得到认可,才在公众中树立起一种稳定的信誉和牢固的地位。孩子们看到某些明星穿名牌,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便产生了想穿名牌的念头。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够健康的,攀比心理会分散学习精力,从众心理是盲目的,而且都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父母要耐心教育孩子克服这些心理,让孩子对名牌有个正确的认识。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些名牌产品,而对于过分迷恋名牌的孩子,家长不要轻易“投降”。有的孩子由于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又哭又闹,甚至以不吃饭、不学习相威胁。家长们在又气又恨、又怜又爱的心情下常常会作出让步。这只能助长孩子的高消费心理和一意孤行心理,使他们得寸进尺。因此,家长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向孩子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