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女孩(大全集)
1683700000022

第22章 走进女孩的微观世界(3)

在每个月的生理期内,雌性激素水平会降低而孕激素水平会增加。这样一来,女孩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经常“变得乱七八糟”,因为她们感到很孤独、急躁、失落。为了让女孩的心里感到平衡,孕激素和雌性激素需要处于平衡状态。一般来说,这种平衡是十分脆弱的,而且在每个月的生理期里会更加脆弱。同时,孕激素结合到大脑里的 g-氨基丁酸受体上,而且还和 5-羟色胺相互作用,这会增加女孩对亲密关系的“美好感觉”,尤其是不断提高了对这种关系的放心程度。女孩会不断地问自己:“我和她的关系还好吗”“我们相处得怎么样呢”?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女孩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激素效应”。也就是说,一些女孩受到孕激素水平高低的影响很大,每次生理期前后都会感到“莫名的害怕”;而另一些女孩则很少会在生理期前后感到害怕。

在女孩的一生中,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及其他荷尔蒙的共同作用,使女孩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影响,比如,女孩的情绪,无一不是激素作用的结果。女孩那些丰富的情感,如快乐、难过、生气、痛苦,离不开激素的作用。激素能让女孩“爱憎分明”,并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采取合理的行动。女孩能够依靠激素的作用,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依然与外界保持畅通的联络。女孩会在激素的“指挥”下,决定自己要吃多少东西,如何应付考试,如何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女孩身上的这些影响都是“大的”影响,是容易为我们所察觉的。而一些我们不太注意的小事,不仅会被重要的荷尔蒙影响,也会为次要的荷尔蒙所影响。

总的来说,雌性激素和孕激素主宰了女孩的一生,让女孩的生命充满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变化。

培养“大千金”、“小公主”

人们对女孩有很多甜蜜的称呼,其中“千金”与“公主”是两个不可或缺的代名词,也是富养女孩的代名词。先来看看“千金”的来历。所谓“千金”,要从我国的古代货币单位说起。两千年前,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古代的重要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则以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的金多指黄铜,“千金”其实应为“铜千金”。后人借“千金”来表示贵重,如“一字值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物千金”等词语中的“千金”都是这个意思。

“千金”用来指代女孩,是战国时的故事。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吴王调遣劲旅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更多了。

著名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指出:“女性的素养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素养。”换句话说,女性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她们的状况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行为方式和品格。因此,用“千金”来称呼女孩,实在是当之无愧。

至于“公主”的称呼,就不用解释了,它历来是天下父母养育女孩的心愿。所谓“公主”,并不是说女孩一定生在“宫廷”之中,拥有尊贵的身份,有着丰厚的家产,而是指女孩要具有某种特性。这种特性,可以是一种少有的尊贵,可以是一种卓尔不群,也可以是一种灵性。只有拥有这种特性的女孩才是一个真正的小“公主”,才是一个真正被富养出来的女孩。

一项针对全球三百多位成功女性的调查研究表明,她们身上大都具有“公主”般的性格特征,如高贵大气、乐观向上、镇定自若、坚韧等,而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她们的父母所营造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一位聪明的妈妈,是这样培养女儿的努力、坚韧气质的:

女儿一直缠着要去学舞蹈,可我知道学舞蹈是很苦的,孩子很容易会打退堂鼓,这样会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怎么办呢?于是,我故意骗她,说不让她去学,理由是怕她打退堂鼓、怕她浪费钱。

刚开始,女儿听我这样一说,有点犹豫,可马上又说:“妈妈,我不怕苦,我会坚持到底的,我不会打退堂鼓的!”我又故意把她晾在一边,不答应她,一来是调调她的胃口,二来是使她以后训练时不敢因怕疼而不练。

虽然我口头上不答应她,可我却经常有意带她去看小朋友们跳舞,还经常在她面前夸哪个哪个小朋友跳得很好,我很喜欢她,很欣赏她。这一下女儿可急坏了,又不敢硬缠,便悄悄地观察我,只要我一高兴,就向我提起要去跳舞的事(其实我也在观察她)。

过了一段时间,我知道时机到了,故意很勉强地答应了,还对她提出不准半途而废的要求。这时的她只顾着高兴,就很痛快地答应了。果然,在日后的舞蹈学习过程中,女儿所表现出的努力程度、坚韧程度,要远远高出其他女孩子许多。

一个女孩能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四种强大的力量——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和女性心灵深处的力量。由此可见,除了天生注定的“生物的力量”,女孩能不能健康发展,要看女孩在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中,有没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并由此影响到内心深处的力量。对女孩来说,爸爸妈妈是她一生最安全的港湾,也是她最钟情的依靠,更是她的性格的领航者 和人生的指路人。

无论是贵为“千金”的称呼,还是娇如“公主”的代称,都说明了女孩是天赐的,她生来就是尊贵与荣耀的代言。同男孩相比,女孩是娇弱的,也是敏感的。没有爸爸妈妈的爱心与支持,没有后天的精心培育,女孩很难走向成功。

一句话,要打造一个真正的“千金”与“公主”,需要父母找到对女孩成长有利的需求点,尽量满足她,并且给予女孩最深厚的爱,让她在爱的氛围中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并最终成全自己。

培养女孩,弥补她的思维弱点

了解女孩与男孩的种种不同之处,是富养女孩的一个前提。这样,我们可以理解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女孩。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照本宣科”,严格地遵照这些“金科玉律”去养育一个女孩,那样反而容易陷入性别思维定势的误区。

一般而言,女孩在语言、书写和记忆方面的能力更强,在数理逻辑、机械操作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比较弱。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女孩将来的能力并不因为她是女孩就定性了。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女孩在低年级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到了初中及高中就比不上男孩了。按照这种观点,升入大学的女孩更是“屈指可数”了。现实果真如此吗?

一份来自中国教育统计网的报告显示,1997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女生的比例为37.32%,2005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7.04%,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校女生潮”可谓是来势汹汹。事实上,女多男少的现象正从语言类、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型大学蔓延,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女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

王瑞从复旦大学毕业已经6年了,2006年有事回了趟学校,见到的情景让他着实很惊异。进了校园,感觉到处是“姹紫嫣红”,走在路上,迎面而来的多是女生。

王瑞学的是历史专业,虽然是文科专业,但那时男女比例并没有现在这么夸张,全校男女生人数大体相等,男生略多一些。那时候,女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女生,常常被“众星捧月”——班里的男生都会主动帮女生去买东西;上热门课时,教室里第一排位置都让给女生;节假日,男生都会组织好各类活动;毕业时,理工科班级的男生会集体站在女生楼下为班里仅有的几个女生唱歌……

王瑞后来和朋友笑称:“按现在这个情形,估计是男生想帮忙也帮不过来了。”

据了解,2006年,在复旦大学录取的3 871名新生中,男生1 847名,占47.7%;女生2 024名,占52.3%,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人数首次超过男生。

一位高中校长说,女生心智成熟较早,现代教育使女生更为独立等,是中学阶段女生比男生更为刻苦、成绩更优秀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女生的学业优势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在那些曾经被男性所主导的领域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的身影。当然,高校女生比例提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比如,可以看成是社会进步、教育公平的表现,说明女性享有充分的受教育的权利。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女孩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弱势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也能够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虽然理工科专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但总体上女生仍然偏爱文科。据了解,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校生中,约81%是女生,男生只占19%。据一位外国专家介绍,当今在科学、领导等领域卓有成就的女性还是少数,这不是因为女生缺乏创造力和领导能力,而是女生教育中缺失了这块内容,“不少人都认为这些应该让男生去做”。

这就需要父母克服对女孩性别上的种种思维定势,一方面接受女孩的性别特点,给予女孩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些特点,要知道女孩与男孩的差别只是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差别并不适合于每一个女孩。

性别本身没有优劣,但每个女孩却有着自己的优劣势。身为父母,应该明白这一点。父母在培养女孩时,应当给她提供与男孩玩耍、自然交流的机会,这样女孩能够从中培养勇气、自立精神及坚强的心理素质。

女孩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但是,这并不等于抹去女孩的性别特征,把女孩当成男孩养,那样也是很危险的。女孩和男孩固然有天生的差别,但后天的练习能帮助大脑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如果把一个女孩用男孩的方式养育,那么她长大后会有很多男孩的行为。

小路的爸爸是一个乡下干部,不喜欢女孩的那种矫揉造作,从小对小路严格要求,希望她长大了像男孩一样坚强勇敢。为此,他一直鼓励女儿“像个男孩”。

小时候,小路的玩具都是车模和小手枪,衣服也是典型的男孩式样,连发型都是一成不变的“假小子”。

爸爸的苦心没有白费,小路长大以后,完全没有一点女孩的小家子气,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风风火火。学生时代时,小路就被一帮男生尊为“路哥”,女生则对小路敬而远之;参加工作后,小路也和男同事们打成一片。

很快,小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小路却有点“找不着北”。身边那些“林妹妹”们一个接一个地有了中意的男友,可她的“另一半”却迟迟不来。眼看着小路的年龄越来越大了,爸爸开始着急了。

小路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童年时代的“男孩烙印”已经深深刻在了她的灵魂里,她面临的不仅仅是找一个男友的问题,还有随之而来的婚姻、家庭问题。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小路的父亲无疑要负更多责任。

女孩就是女孩,她原本就与男孩有着种种不同之处。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注重女孩的天性,并且教育得法,从而让每个女孩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展现她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