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1684600000025

第25章 学了这么多年画画还挺有用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百度对“兴趣” 一词给出的定义是: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如果一个人对音乐有兴趣,他就会曲不离口,请老师指导,去听音乐会,参加演出;等等。他对感兴趣的事物是自觉自愿的。

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古今中外,许多做出了杰出成就的人,他们的事业往往萌发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中,延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由于一次考察,对某个岛上有着奇特外形的动物产生兴趣,他沿着兴趣进行了更深的研究,用了22年时间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推翻了多年以来“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个说法。如果不是兴趣促使他锲而不舍地探讨,也许我们至今仍在信奉着神的创造。

有一家杂志曾用“终日计算,冥思苦想“为标题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研究。杨振宁对这个说法很有异议,他说: “其不同意的是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研究物理是没有苦的概念的,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要我对物理学有了兴趣,我就会被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吸引。”

其实,做什么不是这样呢?同一个班的学生,“我希望能学”的和“希望我能学”的,这两种主动与被动的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据心理学家验证,人若拥有良好的心态与强烈的求知热情,他的灵感便会一触即发,如泉眼般源源不断,那么结果也会事半功倍;反之,用一张愁眉苦脸面对探讨,就像一部机器,没有想法,说不定方案不仅未能得出,还可能弄巧成拙。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惨不忍睹的案件屡屡发生,因被逼学习而跳楼,结束大好的青春年华;因被逼练钢琴而宁肯自砍手,摆脱约束获得自由。究其原因,这就是“有兴趣”与“无兴趣”的最大区别。拿我鼓励女儿画画为例吧——

画画(一)

每到周日我们家都要按时吃完中午饭,因为下午女儿要去美术培训班画画。她从4岁就开始上绘画班了。开始的时候,老师说她上课坐不住,画一会儿就要下座儿溜达溜达,我很理解她,那么小的孩子,散漫惯了,一下子要坐在座位40分钟,肯定会很累、很难受。于是我在鼓励她坚持的同时带她去玩分散她的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画的第二年,也就是她5岁的时候,有一天,老师通知去开家长会,到了那里一看,嚯!不光有家长,还有听课的老师。只听老师讲:这次的比赛中,我们班的×××同学得了全国二等奖。我扭头看去,是一个个子小小的文静的小姑娘,坐在她旁边的同样文静的女士显然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正满眼自豪地望着小姑娘。我想我的眼睛一定红了,于是咬着牙小声对女儿说:“你看人家,你看人家的妈妈,不白养一个闺女!”这时候,老师又在点评一幅画,我抬头一看,什么呀?蓝不蓝、紫不紫的!画得真不怎么样!我正想着,老师说:这幅画得了全国一等奖。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谁画的?女儿说:这是我画的。我说:“你别骗我,不可能!”“真的是我画的。”女儿肯定地说。这时,老师走过来,拉着女儿的手说:这就是这幅画的作者。然后颁发了获奖证书。

这真应了女儿的话:我送她去画画的钱没有打水漂儿。

其实,这还是老师引导的好,尽管我知道画画是孩子的天赋,但没有正确的兴趣引导,孩子还是会走弯路。很庆幸,女儿遇到一位好老师。孩子的兴趣就像一个小小的火种,而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小心呵护,就是然孩子兴趣之火燃烧的微风。而让孩子感受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获奖以后,女儿画画的兴趣更浓了。

在孩子想打退堂鼓、产生畏难情绪时,适当地鼓励是保持孩子兴趣必不可少的。

画画(二)

后来,女儿升班了,开始接触国画。尽管老师很喜欢她,可是她还是有意见。“妈——我不想去画画了。”一副撒娇加撒赖的样子。

“不行!咱们不是说好了吗?你自己决定的,就要坚持下去。”我板着脸说。

“您看,我的衣服上都弄上墨了!”她说着指给我看上衣和裤子上的一片片、一点点的墨迹。我看着她脸上的有蹭上去的、还有手指挠的或深或浅的黑印子,忍住笑,说:“没关系,要干好一件事怎么也要付出代价啊,没事,我给你洗!”我拉着她黑黢黢的小手,到洗手间去清洗。“我说闺女,你是不是用手指头蘸着墨写字的啊?”“呵呵,没有啊!”“瞧瞧你这小黑爪子,比乌鸦的爪子都黑。”“乌鸦的爪子不是黑的,是灰的。”她一脸认真地说。“行,是灰的也没有你这爪子灰,你这是煤灰。”“呵呵。”

我不相信,晚上趁她睡着了,上网一查,她说的果然没错。看来,画画让她的观察力有不小的提高啊。

后来,老师把她的作品装裱起来,她自己看着很有成就感,我觉得也很像那么回事,于是她的绘画劲头儿又鼓了起来。

画画(三)

现在,女儿画素描快三年了,可能是由于年龄小吧,她对画画的兴趣渐渐有些淡了,时时流露出不想学的情绪,尽管她一直不愿意画老师留的作业,但是去上课还是比较主动的,可是近来,每次快到上课的时间,她都要找点理由拖延:

“我真希望自己生病啊,生病就不用去画画了……”

“人家李木子从来都不用上课外班……”

“这个老师一点儿也不好,总是留好多作业……”

“铅笔都秃了,也不想着给我削一下……”

“我什么时候能不画了啊?都画了这么多年了……”

总之,乱七八糟的理由一大堆。

“哎呀,你要坚持!学了这么多年了,放弃了太可惜,而且,我不会让你放弃的。逃课跟战场上的逃兵有什么区别?你愿意当个逃兵吗?……”害我费了一大番口舌,才把她送出门。

然后,像迎接大功臣一样把她接回家,路上还要满足她一杯珍珠奶茶外带一个KFC冰激凌的要求。

到了家,我突出奇招——

我拿出她的一幅素描举着给老公看:“老杜,你看看这幅画,你能画成这样吗?”老公认真地看了有5秒钟,然后肯定地摇摇头说:“画不了。”“我也画不了。”我更加肯定地说,“所以,我们给小豆画在学画上的钱没有打水漂。”

“老师也说我画得有进步呢。”小家伙适时地应和。

“所以,你还是画下去吧。我不求你当个画家,只是希望你对绘画有个比较深的了解,别像你老妈我似的,根本看不出那些名家的画好在哪里,唉,郁闷啊——”

于是,女儿又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能放弃画画。

六七年来,女儿已经非常适应绘画班的学习了,她喜欢每一位老师,所以每次都很高兴地去上课。可是,为了她的所谓的学业,我也曾做过想抹杀她兴趣的事。

画画(四)

又近期末。

“妈,给您通知。”女儿从画画班一回来就递给我下一学期的通知单。

“小豆,咱们商量一下,你马上要上5年级了,学习负担重了,画画班不上了,好不好?”我帮她摘下背上的画夹说。

“不行,老师说下学期要画素描了,很重要。”听了我的话,她显然一愣,然后赶紧表明自己的观点。

“你看,画画班要占你周末半天时间,你还要写作业,还要上奥数,奥数能不上吗?”

“不能,我想上,画画也想画。”

“那就没什么时间去玩了,我可不希望你变成一个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

“我是书呆子吗?我哪儿呆了?我就要画!”

“你前些天不是不想画了吗?看你每次上课那个痛苦劲儿,我也很难受啊?你可是我亲生的,我可不愿意你因为学画画每次不高兴。不过这是你自己的事,你来决定吧!”

女儿紧绷着小脸,似乎在做一项重大的决定。

“你什么时候想去学了,再去也可以。”

“那好吧!下学期不学了。”

“这样你就可以多一点时间玩了。”也省了我们每次都要想着按时接送她的麻烦。

最后一次画画课结束了。女儿回来,似乎欲言又止。

“怎么了?笔丢了?画没画完?被老师K?不会吧?”我引导着她,想让她把心事说出来。

“我还是想画画,您把下学期的钱给我交了吧?”

啊?

“不是说不画了吗?”我以为是她一时心血来潮。“你还想不想多出去玩玩了?去公园、游乐场,还有爬山……”

“您说的这些地方我是有点想去,但是可以不去,或者有时间再去,您还是给我报名吧,马上放假了,老师就不在了,就报不上了。”她的眼里有渴望也有焦急。

“怎么又想画了,上次不是说好了不画了吗?是不是老师动员你了?”我想了解一下原因。

“我这次要是不接着画,下次想画的时候,就要跟低一班的一起上了,那些都是小嘎嘣豆儿,我不想跟他们一起上。”

“嘿,就您这一米三几的小个儿,还说别人是小嘎嘣豆儿呢?”我忍住笑说。其实,她在现在这个班里,是名副其实的小嘎嘣豆儿。

如今,她学画画已经将近十年,但兴趣依然不改,有时给杂志投投稿,编辑的依据鼓励,都让她开心不已。闲下来的时候,她随便拿笔就能在纸上画出可爱的小猫、小狗。

在绘画班,她不仅认识了很多老师,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每学期都会组织外出写生、比赛、参观画展等活动。因为绘画水平的提高,她在班里呗老师选为板报组成员,有了给集体出力的机会,表现得可积极了。

由此可见,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小链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小技巧

明确培养目标: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能自立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幸福的人。

应该有正确的“学习观”,延伸孩子的好奇心。

耐心与孩子共同成长,享受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

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评价,鼓励为主。

理性地对待课外班,不要让孩子把课外班当成负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创造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