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1684600000045

第45章 我喜欢别人说我酷

【淡定地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李宇春的出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时代,“中性美”开始散发魅力。而在湖南卫视2010“快乐男声”各大赛区出现穿着彩色丝袜、各式长短裙、长靴和化着精致眼妆的参赛者,姿态已近乎妖艳。其中被网友称为“著姐”的快男一下成为网络红人。“春哥”、“曾哥”以及“著姐”的出现,女孩越来越中性化、男孩越来越女性化的现象不禁让家长们担心: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在报纸、电视、网络中发现,家长、教育专家都在担心男孩女性化的现象。

很多男孩是这样的:

小时候娇气,容易生病;

在学校里,被女生欺负,甚至被打得“落花流水”;

上下学要家长接送,不敢独自过马路;

喜欢打扮,喜欢“型秀”、“快男”式发型;

喜欢吃零食,照镜子;

不认同“绅士风度”;

不喜欢对户外游戏、运动,对稍有对抗性的活动感到危险;

情感脆弱,老师批评两句就哭了,家长严厉一点就接受不了;

在课堂上表现不如女生,竞选场上不能与女生抗衡;

不善于沟通、表达感情;

容易网络成瘾;

不知道什么是“责任”,害怕承担责任……

这些喜欢打扮、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胆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力脆弱的男孩,长大后怎能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男孩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爸爸是挣钱的,妈妈是做饭的。”女儿小时候曾经这样给爸爸妈妈下定义。

在不少家庭中,母亲把照料和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天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们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但只靠母亲单枪匹马,孤单作战,是很难培养出身心都能均衡发展的人才的。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母亲替代不了的。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母亲难以比拟的。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比母亲带出来的孩子泼辣、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比较宽容大度,随和开朗,加上精力充沛,喜欢活动,而且常变幻花样,在思维上善于逻辑推理;在处理问题上善于揣摩孩子行动的动机;在解决问题上善于用一些较轻松、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变得积极、活跃、乐观、自信、喜欢钻研、乐于创造。

幸运的是,我的老公对女儿的教育功不可没。3岁之前,女儿在外面很少说话,几乎是不说。曾有一度,我很担心她得了自闭症,为此我还看了很多有关的书籍。老公一直坚信她是健康的,他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带女儿。事实证明,女儿是没问题的。

父亲们常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那些重视孩子的父亲们总会想到一些办法陪孩子。即使在外地,很难天天陪着孩子,他们也会给孩子发短信、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

强调父亲在在家教中的作用,是因为:父亲比母亲更理解孩子,对孩子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要求更严格,方法更适宜,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古今中外有不少父亲教子的成功事例:如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父亲十分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从小就亲手教他学习种菜、养花、做木工活。巴甫洛夫在父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从小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把活干完的良好习惯。这种从童年培养起来的毅力和耐性,成为巴甫洛夫在科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嗨!舒乙,你好,我回来了!”父亲伸出手,和我握了握。那时候,我才十五岁。

舒乙在回忆他的父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时这样讲。短短几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尊重。

很多时候,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品德是母亲无法给予的。

有一次,我和老公带女儿去玩“魔幻城堡”,就是一种大型攀爬玩具,女儿看到别的孩子在上面玩得高兴,也跃跃欲试。可是,爬到一半就害怕了,不敢往前爬,想下来。我很怕孩子摔到,或者出现什么不可预知的问题,就想上去把她抱下来。

老公拉住我:“没事儿!往前爬!上边更好玩儿。”结果,女儿最后爬到了最顶端,和几个小朋友玩得很开心。

老公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很少问:你冷不冷?热不热?想吃什么东西吗?渴不渴等生理性问题,而是注意力“向外”,“向前”鼓励孩子多尝试和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了女儿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

可是,有时候,女儿的“假小子”行为也让我头疼。

每到周末或假期,女儿换下规矩的校服,总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既酷又帅。对此我也曾头疼过。女儿是个不爱打扮的孩子,每次要给她买衣服,她都不要,很多时候就捡我的瘦了的旧衣服穿。只有不得不买的,才去买回来。

近来,由于她喜欢上了日本的动画片《海贼王》,所以买了两件有海贼头像的半袖衫,黑色的上面是海盗的图案,配上牛仔裤,运动鞋,就是一个“假小子”,不光外表像,性格也像。

“妈——今天我在学校走吊梯,好多同学都说‘哇!这是女生吗?!’”一回来她就洋洋得意地炫耀。

“嘿!你是不是女生你自己还不知道?真是的。走吊梯很正常啊,学校又没规定那个只让男生走吧?”

“但是好多男生都走不了啊,一吊上去就掉下来了。”她一边说一边比划着。

“小胖子肯定多半都吊不住啊。你们班胖子多吗?”

“五六个吧,男生都很‘娘’。”她皱着鼻子说。

“你知道‘娘’是什么意思?”现在的孩子知道得太多了。

“就是‘女里女气’。”

“你这样‘男里男气’就好吗?”看她不屑一顾的样子,我问道。

“我这样没啥不好啊,我跟男生能打成一片。对了,妈,我也喜欢女生啊——”

“很正常啊,你以为只有男生才会喜欢女生吗,”哼,这小东西一张嘴我就知道她要说啥,“你要是现在就喜欢男生,不成花痴了吗?”

“可是,我当值周生的时候,别的班同学说我‘很帅’呢。”

“你以为‘帅’只能形容男生吗?我也觉得你‘很帅’呢,我还觉得你很漂亮呢……”

她做了个要呕吐的样子,说:“您用词不当!”

但是,看到她专注地读书、绣十字绣的样子,小心翼翼照顾小动物的样子,要买书跟我磨叽的样子,谁也不会觉得她是“假小子”的。

但是,中性化也不是没有“边界”的,一旦“中性化”发展过了界乃至酿成行为偏差,将不利于孩子成人后就业、择偶。为了预防孩子的“性别错位”,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要注意进行“性别教育”。加强孩子的性别教育并不是说要把性别模式化,让女孩穿红戴绿,说话细声细语,走路碎步摇曳,也不是要男孩像梁山好汉武松一样,勇猛高大。而是要培养女孩细致、温柔,培养男孩勇敢、刚毅的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而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有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怕孩子和异性玩的时候被欺负,吃亏;大一点又怕孩子早恋,不安全。其实,孩子如果不接触异性,才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人参加工作了,甚至都不会和异性交往,这样的现象不是没有。

“杜小豆,出来玩啊!”放假的时候,女儿的朋友常常在楼下或者我家门口喊。看到女儿和一大群男孩女孩在楼下游戏,我感到很欣慰,毕竟,家长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啊!

但是,一定要避免走极端。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心里难免有缺憾,有女儿的觉得没有儿子,有儿子的又觉得少了女儿,于是拿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