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必读的心灵美文(大全集)
1687900000006

第6章 珍爱生活,敬畏生命(3)

要是你被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该乐得跳起来,因为多亏没有把你送到地狱的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顿桦木棍子的打,那就该蹦蹦跳跳,叫道:“我多运气,人家总算没有拿带刺的棒子打我!”

要是你妻子对你变了心,那就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国家。

以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了。

丝路花语

同样的半杯水,在悲观者看来只有半杯水,太让人沮丧了;而在乐观者看来竟然有半杯水,这是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啊。可见,世界的颜色往往是由心情的颜色决定的,只有那些乐观的、知足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到幸福。如果我们愿意像那些乐观的人那样,换个角度看问题,那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美好。

青少年朋友们,读了这篇文章,你们是不是发现幸福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呢,如果你曾经觉得自己不幸福,不妨就用文章中的方法,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美好,自己很幸福了。

对生命说是

【澳大利亚】阿南朵

尽露圈生命中总会遇到很多无法预知的阴霾,抱怨、妥协、逃避都不是办法,阿南朵分享了她对于生命的感悟:对生命说

当三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印度的奥修静心村,我对奥修说对于他所说的“假如你接受事物如它们呈现的样子,那么便不会有问题”这个概念感到苦恼。

下面是他(奥修)回应中的一个摘要,也即构成本书的基础。

生命一点儿也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一种神秘、是享受。

问题是你创造的,因为你害怕去享受生命,你也害怕去活出生命。问题给你保护,反对生命、反对欢乐、反对爱。你会对自己说:“我怎能快乐?我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怎能欢乐?我有这么多问题。我怎能爱一个男人或女人?我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怎能跳舞和唱歌?不可能的!”你会找出理由不去唱,不去跳。你的问题让你有机会去逃避。

看透这些问题,你将发现它们是虚构的。

如果你有一个问题,你认为它是真的,我会告诉你这没有问题。为什么我说它没有问题?因为当你开始认为它没问题的时候,问题会消失。你对你的问题说“这不是问题”的时候,你停止了给它能量。你接受了它!你接受了问题的瞬间,它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你拒绝它。

当你对它说它不应该如此,那么问题将会变得更有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说“没有问题”的原因。人们带着他们的重大问题来到我面前,而我说“没问题的,这很好,你接受它”。我说“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和爱你自己”。我很清楚你会说:“如果你再说这个字,我将会尖叫!”

你已经对你整个生命尖叫,再多的尖叫已不是重点,你已经对你的整个生活尖叫了。直到目前为止,你没有做过任何其他的事情。有时大声地,有时无声地,你仍然在尖叫。这是我看到人们的情况,尖叫着的人们,他们的心在尖叫着,他们的存在就只是尖叫。但这样没有帮助,你可以尖叫,但这将无济于事。

试着去理解而不是尖叫,尝试去了解我在告诉你什么。我所告诉你的不是理论——是真相。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了解这方面。如果发生在我身上的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它不能发生在你身上?接受这个挑战!我和你们一样只是普通人,我没有任何异于常人的神奇力量。

我非常普通,就和你一样。我们之间唯一的分别是你不对你自己说没问题,而我对我自己说完全没问题——这是唯一的分别。你在不断地尝试改善你自己;而我没有尝试改善我自己。我说“不圆满是生命的形式”,你试图去变得完美而我接受我的不完美。这是唯一的分别。

所以我没有任何问题。当你接受你的不完美,问题从哪里来?无论发生什么你说“这没有问题”,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如果接受局限,那么问题从哪里来?问题发生在于你不接受,你不能接受这样子的你,于是问题来了。你决不能接受这样子的你,所以问题一直存在那里。

你有没有想象有一天你会去接受,完全地接受你所呈现的样子?如果你能想象,那么为什么你不现在就这样做?为什么等待?为了谁?为了什么?我接受了我自己,而就在那个接受的当下所有的问题消失了。我没有变得完美,但我开始享受我的不完美。没有任何人曾经变得完美——因为变得完美的意思就是完全地死去。完美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没有停止过。不可能完美,生命一直在走着……走着……走着——它不会停止!

所以,唯一让你脱离这些所谓的问题的方法,就是接受你的生命像你此刻所看到的样子,就是这样,欣喜地享受在里面。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喜乐,因为它来自这个片刻;再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更加喜乐,因为,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你变得更加再更加的喜乐!你变得喜乐并不是因为你改善了,而是因为你活在当下!

丝路花语

不苛求,星星也会光辉闪烁,与太阳比起来虽然微弱,但无数的星星也能为漆黑的夜空增添光亮;不苛求,小草也能撑起一片阴凉,虽然狭窄,也能为小蚂蚁提供休憩的场所;不苛求,一滴水,虽然太少,但孕育生命的汪洋大海也是有无数的一滴水组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一切自然地来,让一切淡淡地去,生命给了我们什么,就去享受什么,平淡也好,腾达也好,快乐和忧伤抑或幸福与苦难,都坦然地接受,用心去享受,因为每一点一滴都记录着自己的人生。

活的死亡

【英国】劳伦斯

必读理由

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探索与臧克家先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告诉我们只有理解死亡,才能创造生命:只有超脱生命,才能面对死亡。

对很多生活了许多年的人来说,已没有鲜花盛开这类事了。许多人像寄生植物一样,生活在旧时死亡的身体中。许多人是寄生虫,生活在旧时衰落的国家里。更多的其他人只是些杂质、混杂物。这些日子里,许多人、大多数人靠死的冲动来到这个世界,结果发现死的冲动并不足以带领他进入绝对。他们达到了物理生命的成熟期,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他们没有力量进一步走向黑暗。

他们先天不足,出生后也只是随波逐流,根本不可能有第二次死亡。在他们到达之前,他们就已经筋疲力尽。他们的生命正在缓缓地流逝,内部正在缓慢地腐烂。他们倚赖的洪水是分解的洪水、腐败的洪水。他们就存于这种洪水之中。

他们像那些大大的、不会开花的卷心菜。他们获得了叶子的葱郁和脂肪,然后开始在内部腐烂。由于缺乏有效的创造的冲动,他们陷入了严重的肥胖。就像我们的家畜、羊和猪一样。它们为生命而欢快地跳跃,仿佛它们将要达到纯粹的境地。但是,潮水没把它们往那儿带。它们变肥了,它们生存的唯一理由就是为活着的有机体提供食物。它们只在最初的时刻生存过那么一会儿,然后便于工作逐渐陷入虚无。让我们来吞没它们。

许多活着的人,特别是生活在所谓衰败时期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有嘴有胃,有他们自己的可憎的意志。是的,他们同样有多产多育的子宫,并由此带来日益增加的机能不全。但是,他们没有内在的创造萌芽,也没有勇气面对真正的死亡。他们从没有活过。他们就像田野里的羊群,用鼻子在地上嗅着,期待着能增加一些食物。

这些人不会理解,既理解不了生也理解不了死。但他们会机械地哀声哭诉生命和正义,因为这是他们挽回形象的唯一方式。在他们眼里,虚无是狡猾的暴政。他们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活着的死亡,因为死亡包围了他们。如果一个人理解了活着的死亡,那么,他就是一个处在创造核心中的人。

创造核心能够包含死亡,但活着的死亡却是被包围的。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尸体吧,让活着的死人去照顾死去的人吧。创造又与他们何干?

活死人的正义是一种可恶的虚无,他们犹如草地上的羊群,吃了又吃,只是为了增大这种活着的虚无。这些人是如此之多,他们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他们虚无的否定力量榨尽了我们的生命之血,就好像他们是一群吸血鬼似的。多亏有了老虎和屠夫,这使我们得以摆脱这些贪婪而具有否定力量的羊群的可怕暴政。

丝路花语

很多事情我们无力改变,与其悲观地哭泣,不如积极地调试自己,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生命赋予了我们如此无奈的世界,它的意义、它的本质也就是需要我们不停地面对,走上那条属于自己无奈的人生之路!那我们又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也只有面对生活笑着活下去。

论老之将至

英国

罗素

必读理由

“老之将至”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关键是以何种心态面对必将到来的“老”,罗素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

虽然有这样一个标题,这篇文章真正要谈的却是怎样才能不老。在我这个年纪,这实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的第一个忠告是,要仔细选择你的祖先。尽管我的双亲皆属早逝,但是考虑到我的其他祖先,我的选择还是很不错的。是的,我的外祖父六十七岁时去世,正值盛年,可是另外三位祖父辈的亲人都活到八十岁以上。至于稍远些的亲戚,我只发现一位没能长寿的,他死于一种现已罕见的病症:被杀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的朋友,她活到九十二岁高龄,一直到死,她始终是让子孙们全都感到敬畏的人。我的外祖母,一辈子生了十个孩子,活了九个,还有一个早年夭折,此外还有过多次流产。可是守寡以后,她马上就致力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力图使妇女进入医疗行业。她总好讲起她在意大利遇到过的一位面容悲哀的老年绅士。她询问他忧郁的缘故,他说他刚刚同两个孙儿女分手。“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个孙儿孙女,如果我每次分手就要悲伤不已,那我早就没法活了!”“奇怪的母亲。”他回答说。但是,作为她的七十二个孙儿孙女的一员,我却要说我更喜欢她的见地。上了八十岁,她开始感到有些难以入睡,她便经常在午夜时分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里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功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而且你又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情况,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

至于健康,由于我这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我吃喝均随心所欲,醒不了的时候就睡觉。我做事情从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为依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都是有益健康的。

从心理角度讲,老年需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往事的影响总是在不断增加。人们总好认为自己过去的情感要比现在强烈得多,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假如真的如此,就该忘掉它;而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为是的情况就可能并不是真的。

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

子女们长大成人以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想像她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她们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动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动物就不再关心它们了。

人类则因其幼年时期较长而难于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决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只有在这个范围里,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得到运用而不令人感到压抑。

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种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孙儿女身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空虚。假如事实确是如此,那么你必须明白,虽然你还能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支援他们一笔钱或者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的时候,决不要期望他们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轻人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丧身。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够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务,他们就感到痛苦。这种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的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且可耻了。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至少我是这样看的——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人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竞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丝路花语

我国将进入老年社会,子女长大离家后,很多老人,空虚无聊,对生活失去兴趣。于是,长吁短叹,心中郁结着苦闷。据调查,老年期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理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关心关爱老年人,帮助周围的老年人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让他们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