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默多克家族全传
1688400000031

第31章 挥戈好莱坞(1)

我们身处信息革命的浪潮之中,这使我们兴奋不已,又让我们诚惶诚恐。数字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跨越了地域、行业和媒体的边界,在世界各地形成了物质社会财富的新来源。但是,数字只是一个手段,而非目的,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可以让人们以空前的规模获取新闻、信息和娱乐。

——鲁伯特·默多克

华纳的罗斯吓坏了

1980年,默多克和澳大利亚一家影视公司合作拍摄了一部电影《加里波利》,这部影片取材于默多克的父亲凯恩爵士60多年前作为记者所报道的那场战争。可以说,这是默多克进入新媒体的第一步,影片非常成功,在澳大利亚引起了轰动。

这部影片的成功极大地增加了默多克对娱乐业的兴趣,同时增长了他的信心,他开始急不可待地向世界娱乐业的核心好莱坞进军。“我不是为了进入娱乐业而进入娱乐业的,这是一项进入传媒业,以及进人传媒业核心部分宏伟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默多克认为,新闻业本身从商业上来讲是难以生存的,它必须仰仗着娱乐业的支持,他相信娱乐业与电子媒介将比新闻及出版对他的帝国更重要。

事实上,在1981年,默多克就曾想收购福克斯公司。但是,当他看到丹佛石油商马文·戴维斯和雄心勃勃的纽约商人马克·里奇联手,用7.22亿美元收购20世纪福克斯公司时,他只好望洋兴叹,他认为这个出价太高了。并购福克斯的失败并没有吓退默多克,相反,他越来越渴望获得一家好莱坞的主要电影制作厂家。1983年和1984年初,他又对华纳通讯公司进行了突袭。这家公司拥有一家电影图书馆,是一家规模较小的电影制作公司。

默多克这次进军并没有像上次那样盲目,而是抓住了一个时机。本来在1982年,华纳通讯公司的股票价格还高达63.25美元一股,但到了1983年,由于华纳出售电子游戏部门阿特利的失败,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它的股票价格急速跌落到不到20美元一股。

华纳公司的总裁是史蒂夫·罗斯,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罗斯由岳父经营的葬仪社开始经营,跨足停车场事业,随后延伸事业领域,纵横驰骋于华尔街、黑手党之间,一步步建立起全球首屈一指的传播娱乐王国——时代华纳集团。

低廉的股票价格,使默多克的时机来临了。1983年8月,默多克去见正在度假的罗斯,提出要买一些股票。罗斯并没有拒绝,因为他的公司正处于危机时刻。接着,默多克着手筹集了一笔钱来购买华纳公司的股票,当然这些钱主要是由新闻集团公司从英国的银行借来的,向银行贷款是默多克常采用的并购方法。资金在短期内就已经筹集完毕,在9月份,默多克宣布他已经买下了100万股的华纳通讯公司的股票,这一数字占了这个公司全部股票的不到2%,远少于5%。根据美国的法律,如果到了5%,证券和交易委员会要求买主申报他的情况,买主可以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华纳公司那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亏损仍在增加,默多克继续购买股票。1983年12月,他又花了9800万美元收购该公司股票,他已经拥有公司股份的6.7%,比史蒂夫·罗斯的多得多。默多克一再强调他不准备控制公司,甚至不想在董事会谋求一个席位,他进行的仅仅是一项投资。但是,他拥有如此多的股权,让罗斯开始感到害怕了。

11月9日,罗斯亲自和默多克会面,他警告默多克,让他远离华纳公司,并告诉他,“你的狂购股票的行动可能对华纳公司与某些人的关系方面造成不利影响”。默多克的股份越来越多,罗斯担心这样会危及公司在纽约和波士顿的有线电视台。这时,罗斯也暗中实施组织行动,与克利夫一克拉夫工业公司达成了协议,让该公司购买华纳公司25%的,股份,而华纳公司将得到克利夫一克拉夫工业公司的一个子公司42.5%的股份。默多克立刻做出了反应,向证券和交易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申诉书,然后他走上特拉华州的威灵顿法院,控告说,华纳公司与克利夫一克拉夫工业公司之间的互换股票行为,违反了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有关“交叉所有权”的规定,并且严重侵犯了包括新闻集团在内的其他股东的利益。

同时,他还派了《纽约时报》的三个记者去挖华纳老总史蒂夫·罗斯的底——不是为了新闻爆料,而是为了让他的律师更有胜算打败罗斯。

而华纳公司也不甘示弱,罗斯则紧紧抓住默多克的致命弱点不放。

罗斯声称,默多克作为一名澳大利亚人拥有美国电视台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美国法律,像默多克这样的外国客户不允许拥有美国电视台的20%的股份,这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对外国人进行限制。主要由于美国对电视业的限制,默多克在法庭方面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1984年3月,法院再次审理此案,默多克依然气势汹汹,似乎不会善罢甘休。最后,陪审团通过了有利于华纳传播公司的判决,宣称新闻集团不能插足美电视业,陪审团的意见终于成功阻止了默多克的收购企图。不过,这位身经百战的传播业巨头并不灰心,他声称将继续持有华纳的股票,并在未来伺机吞并华纳。

不久,为了彻底摆脱默多克,华纳公司干脆彻底地收购了默多克持有的全部股票。虽然默多克对华纳公司的进攻没有最终实现,但他却通过这场进攻成功谋取了近4000万美金的收益,并且从此在美国声名鹊起。美国人意识到,这个来自澳洲的新闻狂人已开始了对媒体以及好莱坞的全方位进攻。

极低的价钱购入福克斯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新技术的引进,娱乐业发展迅猛。众多的技术,包括最初的照片、幻灯片,然后是无线电播、电影、电视、卫星广播,递进式地增强了美国娱乐业的威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这时,娱乐业已经在美国的众产业中占据第二大出口行业。在世人心中,国际文化的象征不再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而是美国好莱坞的梦幻娱乐。

美国娱乐业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产业,正如美国制造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等国际产品一样,无处不在。那些娱乐偶像、披头士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等,影响了全世界的整整一代人。这些偶像基本上都属于美国制造。当时,英国《经济学家》评论,美国在娱乐方面的影响,如同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中的地位,而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是最大的“喷泉”,是娱乐业的中心。

20世纪80年代,福克斯公司在美国传媒界占据了重要地位,它制作的《音乐之声》、《星球大战》、《巴顿将军传记》等影片深受人们的喜爱。志在扩展传媒帝国的默多克将目光集中在了福克斯公司。当时,默多克正在欧洲开创有线电视的先河,建立英国天空广播公司,需要大量的好莱坞影片来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而当时福克斯公司有一个巨大的电影档案馆,那里除了《星球大战》等系列片外,还有像《多利,你好》这样的电影。默多克对于这个电影档案馆特别感兴趣,这是默多克关注福克斯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美国娱乐业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改变了默多克的发展观。他认识到,对于他的帝国来说,娱乐和电子媒体比新闻和出版更为重要,决定着帝国未来的命运,因为新闻本身在商业上是无法生存的,它必须靠娱乐来支持。他必须将目光集中在美国这个娱乐大国上。从此默多克的兴趣更主要地放在娱乐方面,而不是在教育方面,收购的目标毫无疑问集中在娱乐业上。

80年代福克斯公司的内部危机正好给了默多克一个好机会。公司的大股东之一马克·里奇和税务官发生重大争执。他为躲避国内收入署的追查,准备逃离美国去瑞士。由于急需现金,1984年里奇被迫将他在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半股份以1.16亿美元的低价卖给另一个大股东戴维斯。获得福克斯全部股权的戴维斯却没有将公司好好发展下去,因为几部大制作接连失败,福克斯公司接连出现亏损现象,加之戴维斯的石油生意也不如人意,使得他的经济状况变得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戴维斯决定转卖福克斯公司的一半股权。

一直关注福克斯公司的默多克显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1985年,默多克以2.5亿美元购买了一半的股权。后来,经过默多克多次的购买,默多克拥有了福克斯82%的股份。到了2005年,默多克再次用了近60亿美国收购了剩下的福克斯娱乐集团18%的股份,此举意味着新闻集团将完全掌握福克斯的所有权。

1985年,默多克并购福克斯公司后,他对电影部门没有做出很大调整,而是从派拉蒙公司挖来巴里·迪勒,创建了福克斯电视网。电视网对电影公司是很有益处的,比如,2007年,20世纪福克斯就把极受欢迎的动画电视剧《辛普森一家》搬上了大银幕。另一方面,默多克继续挖掘福克斯公司的电影潜力,他拿出了福克斯曾经的杀手锏——《星球大战》,新的《星球大战》三部曲全球总票房超过了26亿美元,这家公司的另一套卖座系列电影是《X战警》,20世纪福克斯的其他卖座片还有《小鬼当家》系列、《独立日》、《荒岛余生》和《博物馆之夜》等。

福克斯旗下还有两家很有特色的子公司,制作3D动画长片的蓝天工作室和发行独立电影的福克斯探照灯公司。迄今为止,蓝天工作室制作的三部影片《冰河世纪》、《机器人》和《冰河世纪2》都很成功,几乎能够与皮克斯和梦工厂两大动画巨头抗衡,而福克斯探照灯公司则是独立电影业的一颗明星,曾发行过《阳光小美女》等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轻易地购入福克斯,可以说为默多克帝国在娱乐业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普森”奇迹

20世纪80年代末,福克斯电视网推出了它的木偶剧《辛普森一家人》。赫默尔·辛普森是一家核工厂的工人,没什么志向,妻子是一个性格怪僻的护士。他们有三个孩子,郁郁寡欢的丽莎,每天靠母亲安慰的婴儿玛基。主角巴特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不愿受任何约束,是街上的精灵,富有侵略性又常常因小聪明而吃苦头。喜欢捉弄人,操纵别人。在许多方面,他都像默多克,但巴特是一个不成功的家伙,而默多克却如日中天。

可怜的霍姆·辛普森和他那不幸的、孤独的家庭打动了几乎所有美国人。这个节目让福克斯在尼尔森的收视率上升为第一位。《辛普森一家人》成功的原因是它反映了美国人生活中的巨大变化,贴近了美国人的生活现实。电视观众喜欢听辛普森一家所说的朴实的话。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福克斯电视的大胆创新——制作一批有刺激性的电视剧以吸引青少年观众。默多克看到了这个观众群体所具有的无限潜力,他们拥有开拓精神,并且乐于接受新观念,这也正是福克斯的风格:年轻、富有活力,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有时候肆无忌惮。

另一个受欢迎的原因是他迎合了当时美国人在经济衰退时的心态。

《辛普森一家人》经常用辛辣的讽刺来攻击权威,几乎剧中的每一个权威式的人物都有缺点。荷马粗心大意,不负责任,与20世纪50年代荧屏父亲截然相反。马芝对她的家庭实施专制统治来缓解她的孤独。市长是一个腐败、荒淫无度的花花公子。种族关系也是剧中的讽刺主题,黑人总是被刻画得更聪明,比如卡尔、赫波特医生;现实中的白色人种在剧中统统被描绘成黄色皮肤,而黄色人种的中国人日本人在剧中却是白色的皮肤。剧中也经常讽刺商业习惯和人的性格。

《辛普森一家人》占据了星期天晚上的黄金时间,节目播出时,风靡整个美国。年轻人和许多上岁数的人,都在到处谈论巴特,印有巴特的T恤衫卖得很红火。这一家人使福克斯电视网的收视率位居前列,而就在三年前,这家电视网还在担心吸引不了国内的观众。像《辛普森一家人》这样的节目使福克斯电视网成为传播媒介业中受瞩目的明星。许多美国人纷纷改换门庭,投在福克斯电视网门下,成为该电视网的忠实观众。这对广告商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1990年,广告收入达5.5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75%。

后来,在4频道的节目“100个最伟大的儿童节目”及“100部最伟大的卡通片”中,《辛普森一家人》都名列榜首。另外,在“100位最伟大的荧屏形象”中,荷马·辛普森也名列榜首。辛普森一家被许多评论家看作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画。时代杂志在2000年将之题名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视节目。它对于流行文化的影响至今无可比拟。

促使福克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主人公“巴特·辛普森”创造了这个奇迹,即他已创造了第四大全国电视网。尽管“巴特”给福克斯电视网帮了大忙,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明星,但福克斯电视网成功的关键在于巴里·迪勒和鲁伯特·默多克这对奇特的伙伴。

在好莱坞制片人中,迪勒是一个特殊人物,他富有开创性又很粗鲁。

电动摩托车、高山滑雪和民主政治是他影片中的典型形象和场景。但在政治方面,迪勒是默多克憎恶的那种人。但默多克知道,迪勒是个天才。

他说:“巴里·迪勒是一个少有的人,是伟大的富有创造天才和非常敏锐的商业头脑的组合体。”这样充满活力和智慧的人在好莱坞很难发现。

在福克斯公司,迪勒是默多克的默多克。

长期以来,迪勒一直想创办一个更广泛的网络。1984年,默多克购买了福克斯公司。与此同时,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三个电视网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迪勒认为机会来了。他和默多克决定扩展业务,打进三大公司垄断的电视网。

他发明了电视小系列片,制作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人》可谓是最成功的一个。1986年夏天,福克斯打算新开办一个栏目,节目的名称定为《热点问题》。到1989年,这个节目的赢利达到2500万美元。它在全国观众中产生的巨大影响,使这个电视网蒸蒸日上。《热点问题》播放以后,紧接着又推出一个更为现实的节目《美国最大的通缉犯》。虽然福克斯不是第一家采用这种现实风格的电视台,但它把这个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穷凶极恶的罪犯成了黄金时间的大明星。美国人对暴力犯罪案的迷恋使这个节目得以走红。福克斯另一个黄金时间广受欢迎的现实节目是《警察》。每个电视网都喜欢播放有关警察的节目,但是福克斯却另有新招,它用真实的警察来当明星,让人们看到真实的警察追捕真正罪犯的过程。当然,它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置之死地而后生

1987年3月1日,他们把福克斯公司发展成为美国第四大电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