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贯通中国人性的36个管理细节
1690100000010

第10章 管理细节之十

杀一儆百,震慑人心示权威

管理背景之十:信服权威,服从领导

中国传统一向讲究“和”,但是这个“和”不是你我各让一些,双方达成个契约之后形成的一个平和的局面,而是权大势大的一方高高在上,无权无势的人忍气吞声的一种局面。

这种“和”讲究的是上下有序,尊卑有别,要求的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眼从,是一个人在精神上和人格上对另一个人被迫作出的依附。

在这种等级社会的平和局面之中,畏惧权威、唯命是从的奴性就成了主流思想。皇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卫道士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有权有势的人面前,古代中国人老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作践自己,自己心甘情愿地替人为奴,供人驱使,“肝脑涂地,万死不辞”,一辈子跟定主人了。

国人对权威的畏惧来自于对强者的依赖。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就是儿子的权威,要打就打,要骂就骂,儿子绝不可以有一星半点的顶撞。父亲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是容不得儿子的质疑的。

从童年起,孩子幼稚的心灵上就笼罩着父权的阴影,这是个不容辩驳,不能反抗的权威,孩子只有领命执行的唯一办法。

到了少年,进了学堂,先生便成为权威。“师道尊严”,老师的话那也是圣旨,学生只能乖乖地死记硬背,却不能对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对权威的恐惧在教鞭下又增进了一步。

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上司就成权威。“当官的动动嘴,当差的跑断腿”,上司的命令容不得半点截留,容不得半点差错,不然的话可就有“小鞋穿”了。

官的权威比父亲和老师的权威的强制力更大。一个人的前途境遇,升迁荣辱全部掌握在领导的手中,你能不畏惧他吗?

洞悉管理情境国人讲究“和”,但这种“和”是在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前提下实现的。只有畏惧权威,唯命是从,谨守自己的本分,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于自己的位置!

相应管理对策:诛大赏小,严以立威

中国人服的是权威,如果你能够做到让他“心服口服”,那么他就愿意对你肝脑涂地。当然,一定程度的宽容是收拢人心树立权威的一大法宝,绝对合乎情理。

但如果毫无原则地容忍下属的不良行为,则会陷自己于管理死地。

中国人的性格深处存在着欺软怕硬的心性,俗语“人善被欺,马善被骑”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作为领导者,下属每一分钟都在观察你,处理越轨、不良行为的方式妥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你的威信。所以,该唱黑脸时一定要唱黑脸,千万别心软。如果领导是个软柿子,就会人人产生懈怠,那么领导也就会成为傀儡,只能任权臣摆布了。

要树立自己的权威,领导者就必须严惩犯有重大过错的下属,就像韩非说的,“(明君)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其他的下属看到后就会引以为戒。

古代将领在运用惩罚树立自己的声威方面很有策略。《六韬·龙韬·战威》

中指出,“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文中认为要树立领导的权威就必须挑出违反纪律的首犯进行严惩,这样才能震慑一大批可能的违纪者。

该书又进一步指出:“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

诛大赏小让部属们都看到了法规的威严和领导者坚决执法的至公之心,以及领导明察秋毫的至诚之心。

历史上的名将都知道利用诛大赏小的办法:孙武杀了吴王的两名爱姬,一下子就使宫女们严守战纪;司马穰苴斩杀了齐景公的亲信庄贾,敌人因此在齐国边境望而却步;白起重赏士卒,魏文侯为将士父母妻子摆宴,这使数万士卒闻令而动,英勇杀敌。

实践证明,诛大赏小是一个在管理学中屡试不爽的方案。

诛大赏小的计策只能在少数人身上实施,而对这少数人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局的成败,因此必须谨慎行动。

在实施诛大赏小的计策时要做到几点:

1.要抓对典范,奖惩的对象必须有示范效应,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全体部下面前树立你的威望。

2.罚要罚首恶。“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先惩处为首的违纪者,其他部属才会有所收敛。

3.赏要把重点放在第一线的工人,这样就能鼓舞士气,调动部属的工作积极性。

4.除了赏罚之外,树立权威还有其他的手段,比如说加强领导,言传身教等手段都可以辅助作用。

锦囊妙计“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诛大赏小是树立领导权威的最直接的方法。

经典管理实例司马穰苴杀监军立威

司马穰苴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此人不仅精通兵法,善于指挥应战,还在人才管理方面享有盛名。官至大司马,史称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沙场征战能克敌制胜,所向披靡,与其善于管理下属密不可分。广而言之,作为一个领导者,无论指挥打仗,还是经营买卖,管理好下属都是其事业成功的关键。

部下常有过错,领导者当然要很好地处理,这是英明之策,但更为英明的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措施防止部下犯错,所以杀一儆百,树立威名,通过严肃处理防止今后其他部下犯下类似错误则是首选计策。事实上,司马穰苴也正是运用了这一招,才严肃了军纪,保住了权威,从而维护了其在沙场上发布命令的有效性。

齐景公时,齐国曾遭晋国入侵,鄄、阿等地均被占,齐国出兵征战,却因军中无良将,不能制定得力的作战计划,因而大败而归。燕国也趁火打劫,攻占齐国河上一带。齐景公闻讯大惊,急忙与相国晏婴商议反攻之计,以求收复国土。

经诸臣商议,终于找到兵败原因在于良将之匮乏。于是晏婴向景公推荐司马穰苴挂帅出征。

司马穰苴受命上任,但他缺一位监军,此人最好为显贵的大臣,在朝中有一定地位,以免由于穰苴初来乍到而不好发命。景公应允,派其最宠信的一位大夫庄贾出任监军。

庄贾平时由于备受景公宠幸,因此常常目中无人,骄纵放荡,朝中诸臣早就对其心存不满,但没有人敢触动他。谁愿惹恼他而丢了自己前程呢?庄贾自然对司马穰苴也没放在眼里,因此虽然与穰苴约好次日中午到沙场点兵,但并未如约而至。

司马穰苴到校场后,左等右等,仍不见庄贾人影,午时三刻,点兵时间已到,庄贾还未出现,穰苴不得不按事先确定的时间,发布命令,宣读军纪,动员出征。

直到黄昏时刻,庄贾在家人簇拥下而来,满身酒气,里倒歪斜,已醉得如烂泥一般,显然他并未认真对待事先的约定,而去饮酒作乐。司马穰苴见状大怒,问其迟到原因,庄贾却满不在乎地答道,亲友为其饯行,多喝了几杯忘记了预约时间。

众目睽睽之下,身为大军之监军,却不从军纪,贪恋酒杯,延误时间,且形象颇糟,难令全军折服,影响军中士气,这样出战,收复国土将成泡影,而且必将军纪大乱,军队丧失战斗力,以后国家安全将不保,因此司马穰苴采取有力措施,杀一儆百,严以立威,整顿军纪。

他痛斥庄贾道:“将帅接受了出征命令,就应当忘记自己的家庭;战前部署行动计划,就要忘记自己的亲属;临阵杀敌,就应忘记自己的生死!目前,敌军压境,国君寝食不安,百姓性命不保,你重任在肩,怎还有心思饮酒作乐!”于是正色问军法官:“校场点兵,不按时到场,该当何罪?”军法官答日:“当斩!”

此话一出,吓坏了庄贾,他没想到有谁敢对他下手,于是搬出最后一道护身符,命人向景公报信,求其说情,救他一命。

司马穰苴深知知法犯法者如果不除,以后自己难以在军中立威,那么如果真的到了战场,则很难保证军令如山的效果。尽管庄贾是皇帝宠臣,但为正军纪、严国法、立威名,庄贾必斩。

皇上派来的救命者尚未赶到,庄贾就已被当众斩首,军中从将军到士兵无不为之震慑。一会儿,景公的使者快马加鞭奔人营中,手里举着景公的特赦令。,穰苴又问军法官:“军中鞭马疾驰,该当何罪?”军法官又答:“当斩!”使者立刻吓得魂飞魄散。但由于穰苴忠于君王,知道斩杀皇帝特使有犯上之罪,因此只杀了特使的马,留下了特使的性命。

血溅校场,在场官兵立刻对穰苴心生敬佩,对其所宣之军纪国法,也有敬畏之情,一时间,士气高涨,司马穰苴的威名得以确立。

穰苴起初要求配置监军是为了严肃军纪,保证军纪的有效性,而今监军被斩杀,所获效果是一百个监军也比不上的。

三日后,穰苴率大军出征鄄、阿两地,将士们士气高昂,人人奋勇杀敌,毫无私虑,晋国士兵望风而寒,弃城而逃。紧接着,司马穰苴又挥师进军河上,一举恢复燕国所占领土,如此,所失国土全部被收复。司马穰苴成了捍卫疆土的英雄人物。

齐景公亲自率朝中百官来到郊外,欢迎穰苴凯旋,封他为统帅全军的大司马。

由此可看出,在一个集体中,尤其像军队这样人数众多的大的集体,部下多有懒散放纵心理,管理不严,便会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这种情况发生时,领导者应利用部下畏惧权威唯命是从的心理,通过杀一儆百,来树立权威,以保证集体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高招解析

领导者在杀一做百时,在选择“一”时:应注意那些最有代表性,对集体危害较大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顶住压力,将其打倒,不能手软。

司马穰苴面对皇帝宠臣庄贾,能毫无惧色,坚持以国法论处,对皇上的特使敢杀其马,灭其气焰,充分说明要树立权威,必先顶住压力,这样才能保证自身权威的有效性。

柳传志罚站权威是领导者实行有效管理的必要保障。要管理好下属,一部分要依靠手中的权,以权管理,名正言顺,这属于“硬件”;而另一部分则是威,它要靠领导者在把握管理艺术中形成,相当于“软件”。从某种程度上,“威”是保证权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

如何建立威名?依靠部下畏惧权威的特性,杀一儆百当属上策。世界上所有成功的领导者都是这样做的,联想“教父”柳传志也不例外。

联想在1989年制定了这样一个小的规定:开会迟到要罚站。你迟到了,不管什么原因(请假除外),都要罚站一分钟,所有人把会停下来,像默哀一样,非常难受。定规矩不难,难的是怎么把这个规定保持下去。柳传志的办法是从高层做起。

第一个被罚站的人是联想的创业期元老张祖祥。张祖祥有一次开会迟到,柳传志对他说:“你怎么坐下了?你迟到了得罚站一分钟。”张祖祥马上就站起来。

会议停止了,讨论变成了沉静。有人在看表,看够不够一分钟。一分钟到了,柳传志说:“请坐吧。”他们便接着开会。会后,柳传志找到张祖祥说:“张大哥,你不介意吧?”张祖祥说:“我不介意。”

对于这第一次执法,柳传志说:“我最痛苦的是第一次执法。要罚一个老处长——我的老上级。罚站时他是一身汗,我也是一身汗。我说:‘你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你们家给你站一分钟’。”在柳传志的字典里,“规矩就是规矩,一旦形成就要坚决执行,并持续下去”。

柳传志自己也曾被罚站过。有一次开会他被困在电梯里出不去,又没有办法请假,于是只好罚了站。

正是因为领导者以身作则,所以联想的这个规定至今仍然存在。

高招解析

领导者为建立威名,采取严厉措施,杀一做百,这里的对象范围相当宽泛,这个“一”中不仅包括其他部下更应包括自己和自己的亲近下属。

柳传对于高层的失误并未宽待,罚站;对自己的迟到,虽然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依然罚站。这些做法从自身做起,产生的震慑力更大,对增加领导权威起的作用也更大。

名人谈中国人性格:鲁迅谈中国人的卑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

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底,怕不可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为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治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可惜中国人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怒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反而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再露骨地说,怕还可以证明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怒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什么呢?

骄和谄相纠结的,且没落的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色。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o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利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见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日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摘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