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之死(大全集)
1692000000030

第30章 胭脂泣血——深宫内院的死亡事件(2)

钩弋夫人:杀母立子,子贵母亡

钩弋夫人姓赵,是齐国河间人。

汉武帝在巡狩河间路过武垣时,忽然一天,与其随行的星相学家李少翁说,此地有祥云瑞蔼,定有奇女子存在。武帝遂连忙下令就地寻访,果然找到了一位相貌出众、身世不凡的赵姓女子。据传,这名赵姓女子,虽然国色天香,却从小患有手疾,一生下来双手便紧握成拳。于是,家人便传话坊间:“有展之者即得其为妇。”但求婚者踏破了门槛,没有一个人能够打开她蜷曲的双手。等到随从把这位貌美如花的奇女子带到武帝跟前后,武帝亲自尝试为她展拳。奇迹出现了,这双蜷曲了十几年的手,被汉武帝轻轻一掰,就自然地舒展成了健康人的手的模样。更奇怪的是,在她的手心里还紧握着一枚碧绿的玉钩。

武帝大为惊异,他是个迷信神仙方术的帝王,对这样一位仙苑奇葩自然心生爱怜,遂带回长安宫中。因这位奇女子手有异能,于是人们便称其为“拳夫人”。拳夫人貌美聪敏、能歌善舞,深得汉武帝宠爱。武帝特地为她修建了宫殿。因拳夫人出生时便手握玉钩,于是,这座专门为其修建的宫殿就名为“钩弋宫”,夫人也被封为“钩弋夫人”。

得到武帝宠幸的钩弋夫人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日后的汉昭帝。这年汉武帝已经70岁了,可谓老来得子,于是更加宠爱钩弋夫人。

汉昭帝出生的时候,武帝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自杀,太子的位子一直空着。于是,在众皇子中选择谁为接班人的政治难题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武帝面前。

有一天,武帝在甘泉宫里休息,就召工匠画了一幅周公背负成王的画。左右群臣们由此知道武帝想要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

本来,钩弋夫人知道了她的儿子刘弗陵将做太子的消息,心中无比高兴,更加疼爱这个宝贝心肝。可汉武帝却故意突然大发雷霆,找借口将钩弋夫人处死。就这样,美丽的奇女子在云阳宫香消玉殒了。据说,她死的这一天,当地狂风大作,飞砂走石,百姓为之感伤。使者夜里抬着棺材去埋葬她,土坟上连墓碑都没有树立,仅仅好心人做了一个小标记而已。在处死继承人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的同时,汉武帝也将自己其他儿女的生母都统统杀掉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杀母立子”的先例。北魏仿效汉制立子杀母,一直延续了好几代。后来,因为宣武帝元恪笃守佛法,不忍杀生,“才废除了这一野蛮而残忍的制度。汉武帝对待钩弋夫人的这种手段,固然对防止外戚专权、维系汉家天下的稳定大有裨益,但对钩弋夫人这个无辜女子来说,则实在是残忍无情。

甄洛:红颜薄命,死后受辱

甄洛,中山无极(今河北省定元县)人,上蔡令甄逸的女儿,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懂诗文,貌艳丽,是三国时代的著名美女。甄洛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有三位哥哥和四位姐姐,她是排行最小的五妹。她天生聪慧,9岁时就喜读书写字,她哥哥笑她将来要当“女博士”。后来,袁绍听说她有才貌,遂让她与次子袁熙结婚,婚后袁熙北上幽州,留她在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奉侍家母。

204年(东汉献帝建安九年),曹操举兵攻下邺都,曹丕听说袁绍的儿媳甄氏长得很美丽,遂率军众到袁府,只见堂上坐着一位年纪较大的妇人,旁边有一位年青女子惶恐地伏在妇人的膝上,曹丕说明来意,曹丞相(曹操)有命,保护袁家妇女,请大家不必担心惊惶,年长的妇女就是袁绍的妻子刘夫人,刘夫人听了曹丕的话,稍为宽心,扶起甄洛与曹丕相见,曹丕一看果然艳丽绝伦,称赞不己。曹操知道了,便把甄洛许给曹丕为妻,婚后甄洛生下了儿子曹睿和女儿东乡公主,曹操和卞氏更加喜欢甄氏了。

220年,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准备册立皇后,这时能够与甄洛争夺后位的只有郭女王,郭女王是郭永的女儿,长得也很漂亮,而且比甄洛年青,就是没有生下儿子。于是,郭女王利用曹睿是不足月生下来的,诬称甄氏怀孕两个月才与曹丕结婚,曹睿是否为曹家的骨肉,很值得怀疑。曹丕以此事询问甄氏,甄洛对曹丕宠爱新欢郭氏和李贵人、阴贵人等,本已十分不满,又听说此事是郭氏从中挑拨,不禁怒火中烧,不顾一切大斥曹丕对自己亲生骨肉无端怀疑,有损曹门家风。曹丕勃然大怒,于221年赐甄洛自尽,逼她服下了毒酒。在千般愁情、万般绝望之下,甄氏含恨死去,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竟然如此悲惨地离开了人世,终年才40岁。甚至,无辜的甄氏在冤死后,尸体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把头发披散起来遮住脸,用米糠塞入口中)下葬。翌日立郭氏为皇后。

直到226年(黄初七年),魏文帝死,曹睿即位为魏明帝,才为他的生母平冤昭雪,追谥“文昭皇后”。

贾南风:丑颜祸国,难逃一死

贾南风,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之妻,又称惠贾皇后。她其貌不扬,晋武帝称她“丑而短黑”,不宜做太子妃。然而,她却成为太子司马衷的妃子,继而成为皇后。贾南风之父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这是她能够与皇太子联姻的主要原因。做太子妃后,贾南风过于残酷,曾亲手杀过人。对此,晋武帝十分愤慨,一度曾想将她废掉,但因外戚杨珧提醒他:“陛下忘贾公闾耶?”遂使废妃之事不了了之。可见,贾充在西晋政权中地位牢固,权势显赫。贾南风本人虽是女流,但她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称“妒忌多权诈”,使得司马衷既害怕她,又受她的诱惑,喜欢她。晋武帝和朝臣们对太子司马衷的才识和能力是很了解的,认为他“纯质”,“不能亲政事”。晋武帝与大臣们曾一起“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贾南风怕暴露出丈夫的无能,即想出一条让外人替太子作答案的诡计,才算蒙混过关,使皇太子得以保存太子位,并顺利取得皇位。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被册立为皇后。惠帝黯弱无能,国家政事,皆由贾南风决断。故西晋政权,从贾南风立为皇后之日起,政局便处于动荡不安中。

贾南风为了掌握朝政大权,采取滥杀无辜、诛灭异己的办法。晋惠帝的辅政大臣、太傅杨骏惨死在贾南风之手。

杨骏是晋武帝的皇后杨氏之父。晋武帝自太康灭吴之后,天下无事,遂不再留心朝政,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朝中事务依赖后党杨氏。此时杨骏、杨珧、杨济位居三公,时号称“三杨”,可谓权倾一时。对杨骏其人,尚书褚契、郭奕曾上书晋武帝,说:“(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以为然。司马衷即帝位,任杨骏为太傅,做辅政大臣。凡朝中之事,杨骏必亲自过问,“百官总己”;由于害怕“左右间己,乃以其甥段广、张勋为近侍之职”,“又多树余党,皆领禁兵”;然而杨骏在处理一些重要事情上,“谙古义,动违旧典”,于是出现了“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局面。在对待贾南风的问题上,“骏知贾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而“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妇道事太后”。一味专权的杨骏与权力欲熏心的贾南风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合的矛盾。经过激烈的明争暗斗,贾南风终于在永平元年(291年)三月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了太傅杨骏及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左将军刘预、河南尹李斌、中书分蒋陵、东夷校尉文淑、尚书武茂等,“皆夷三族”。之后,贾南风又矫诏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徙于金墉城,第二年迫害至死。

诛杀杨骏之后,贾南风任用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灌共同辅政。西晋初期,晋武帝大行分封宗室,然而受封的诸王并没有去藩镇,而是留在京师,有些藩王还掌握有相当的兵权。如楚王司马玮就是一例。诸王的存在,对皇帝的统治极为不利。这时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为消弱诸王的权势,力主“遣诸王还藩”,太保卫灌也完全赞成此举。这就引起楚王司马玮对汝南王亮和卫灌的极大不满。卫灌,西晋开国元勋。他极力反对晋武帝册立司马衷为太子,贾充对贾南风说:“卫灌老奴,几破汝家。”因此,贾南风对卫灌一直存在“宿怨”,加上卫灌现任太保,使得贾南风“不得骋己淫虐”。为把朝政大权紧紧掌握在手中,贾南风便“谤灌与亮欲为尹霍之事”。水平元年(291年)六月,贾南风终于又导演了一场“矫诏使楚王玮杀太宰、汝南王亮,太保、淄阳公卫灌”事件。后又以“擅杀”罪名,诛杀了楚王司马玮。这就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八王之乱”的开始。

贾南风大权独揽,将朝廷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遂大肆委用亲信、党羽,派他们担任重要官职。贾南风的族兄贾模和从舅郭彰分掌朝政,后母广城君养孙贾温干预国事。可谓权侔人主,惠帝完全成为贾南风任意摆布的一个傀儡。

贾南风为了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朝政的目的,“诈有身,内稿物为产物”好长时期深居内宫,不见外人,暗地里把妹夫韩寿之子韩慰祖收养起来。元康九年(299年)阴谋废掉太子,而以她所收养之子代立。

贾南风的“暴戾”和“专制天下”及废黜太子奸谋,终于引起司马氏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于是右军将军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因众怨谋欲废后”。贾南风深知有人打着拥护太子的旗号,想废掉她时,很害怕,于永康元年(300年)三月,借口太子谋反,杀死太子,“以绝众望”。但适得其反,终于激起了宗室诸王的反抗。四月,梁王司马彤、赵王司马伦等率兵入宫,废贾南风为庶人,诛杀了贾南风的党羽数十人。不几日,赵王司马伦又将贾南风杀死。然而,从这年八月淮南王司马允举兵讨赵玉伦起,西晋宗室之间也开始了互相残杀。贾南风的干政,终于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更使西晋“宗室日衰”,大一统的中国,从此陷入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其中贾南风本人罪责是难逃的。

永泰公主之死与武则天有关吗

唐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她的墓在乾陵东南约1.5公里处,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这座墓虽然没有乾陵雄伟,但还是气势不凡的。然而,这位李唐公主尽管出身华贵,却时乖运蹇,芳龄十七就香消玉殒。究竟何故使她如此薄命呢?

据新旧《唐书》记载,唐大足年间(701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幸于武则天,他们恃宠独断政事,横行宫内。当时的皇太孙,也就是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懿德太子)对此愤愤不已,便与其妹永泰公主和妹夫武延基(武则天的侄孙)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因此触怒了武则天,致使新婚不到一年的永泰公主与其夫武延基、兄李重润,在九月壬申被武则天下令杀害。《资治通鉴》也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召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永泰公主死于武则天之手,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家沿袭。而1960年9月出土的《永泰公主墓志铭》却推倒了这桩已成定论的铁案。墓志铭提到永泰公主的死因时,居然与史书记载迥然不同,说她:“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女娥箎曲,重碧烟而忽去。弄玉箫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这里“蛟”是蛟龙,喻男性,指武延基。“雄锷”是利刃,因古名剑干将、莫邪有雌雄之分而谓。“鸾”是凤鸾,喻女性,指永泰公主。“槐火”出自《庄子·外物》,谓阴阳错行的火焚烧大槐,此指武延基被杀。“柏舟”出自《诗经·柏舟》,喻永泰公主守寡,“珠胎”喻女子怀孕。“琼萼”即琼花,古时喻皇帝子孙。“双童”即二竖,此指病魔。这段铭文的大意是说“武延基成为刀下之鬼之后,永泰公主为他守寡而孤独地生活着。丈夫的事情虽未波及牵连她,但她也在九月初四由于怀孕患病而死”。

《永泰公主墓志铭》的发现,使一些学者对永泰公主的死因提出了与旧说不同的两种新的看法。一种看法以墓志铭作为根据,否定了旧史的记载,认为永泰公主并未死于武则天之手,她的死是由于怀孕患病所致。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根据墓志铭,永泰公主的死确与怀孕、生病有关,但是如果要说永泰公主的死与李重润、武延基的事毫无联系,则不能令人相信。因为,史书记载李重润、永泰公主和武延基被武则天杀害的“九月壬申”就是这一年九月初三,它与墓志铭记永泰公主的死日“九月初四”,仅仅一天之差。因此,不能就此否定史书关于武则天逼令自杀的说法。再者,《唐律》虽有“诸妇人犯死罪怀孕当决者,听产后一百日乃行刑”的规定,但滥刑无度的武则天,即使按《唐律》行事,也不等于对永泰公主免于处死,只是缓刑罢了。

这恐怕才是铭文中“槐火未移”的真正所指。何况武则天是完全可能不按《唐律》行事的。因此,永泰公主缓刑才一天就突然死去,可能由于其夫被杀,精神受打击而小产病亡,或者是服毒堕胎而死,也有可能是武则天采取其他明的或暗的手段使她流产而丧生。所以,武则天的赐死是永泰公主身死的首要原因,而怀孕患病则是次要原因。以上两说孰是孰非,尚需进一步考证研究。

杨玉环:香消马嵬驿的种种谜团

杨贵妃,名玉环,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多少骚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他们或吟诗填词,或著文立说,其间有讥讽、有同情,褒扬贬抑,不一而足,堪称洋洋大观。

然而,她的最终结局如何呢?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5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杨贵妃在马嵬驿没有被缢死,而是由陈玄礼、高力士合谋,以替身法,使她逃出虎口,继而东渡日本,在东邻友国寿终正寝。译文如下:“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之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漂泊,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津。”

译文不仅说杨贵妃未死,而且还称:“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