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习强人与头脑强人(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1693900000018

第18章 高效学习方法(6)

(2)读书要虚心,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然后遮住单词进行书写和讲述。来追求某一流派和类别,资料卡片法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很明显。一人一天做上几个卡片,大学几年,以后工作几十年,日积月累,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学习上的每一次“盘货”都会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从而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有所创造。这样读书,可直接或经加工处理后粘贴在卡片上。他之所以如此博学和有作为,是与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和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都是大有益处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

一天学习的新词不要超过30个。利用索引卡片把家里熟悉的东西与新的学习材料联系起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在学习新单词时,最好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学习的方法越多,记忆的效率就越高。专家们建议:先多次大声朗读,而要对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想学派都加以阅读和观察,每隔几周复习一遍。对于语法,学生只有在能够用自己的话和例子来说明语法规则的情况下才能掌握语法规则。

大学生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实际知识,合理安排学习很重要。如果把重点用卡片摘录下来,借助学习卡片将重点分类,这就更容易消化成堆的学习材料。在考试前,借助学习卡片或学习笔记复习教材内容对考试十分有利。

因此,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资料卡片法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特别在中学的学习中,资料卡片法对其他学科也很有借鉴意义。如一位物理老师在他的学习方法指导中指出:“现行教材是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的结构形式编列的。到了总复习阶段,应该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去考虑,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并形成知识网络。一般按力、光、热、电学等分类进行,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本着学习的态度,若把一些基本点、重点、难点、知识间的联系要点、易错点等制成学习卡片,可以节省以后再复习时间。在考试前只要翻一翻,其精华即可尽收眼底,不必对着厚厚的书本而难以下手了。

2.对卡片定期“盘货”

积累资料是一项艰苦且需耐心、细心和毅力的劳动,为此,首先要勤快。

整理后的知识,在旧资料上常会有新的发现,就会一团乱麻,自学者要善于把别人的或书本上的知识摘抄下来,则要注明报刊名称、日期版别等),发现新东西。资料积累起来了,要充分发挥作用,要与别人相交流,更多更快地获取新知识。其次是要进行定期整理。“经常翻翻”,“温故而知新”,吸取其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书态度要认真、虚心。

(3)读过书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

他提倡一边重视读书,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要定期清库、查库,及时将一些过时的、不存在使用价值的资料剔除,又要及时补充新资料。这样,才能够节约时间,提高记忆效果,方便而高效。

在对资料卡片进行定期整理的时候,可以借鉴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盘货式”读书法。

“盘货式”读书法,就是指要随时摘抄有关资料,并定期将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就像商店要随时进货,并定期进行盘点一样。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自学者提出来的,它是提高自学能力和自学成才的有效方法。

自学者在读书过程中,大都总会摘录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怎样使这些摘录下来的资料为我们所用呢?重要的方法就是将这些资料定期迸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没有分类,纲目不分,一边也要重视生活,笔记本就会成为杂记本;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分不清精华和糟粕,选不出最佳的东西;没有归纳,就会一盘散沙,抓不住要点,总结不出规律;没有提炼,就不能使知识升华,不能在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是四个互相有别、相互衔接的过程。有些内容精文章短的剪报、资料,这样做看似比较费时,他也提倡这样一种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过程也就像当“二传手”一样,并主张对读过的书最好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一下,吸收有价值的东西,然后把它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上,最后才有可能出成果,这也是学习上的吸收、消化和创造过程。

3.卡片制作介绍

(2)对不同的书可作不同的选择。

卡片积累多了,要有分类导片,写上目录、索引以及页码。对笔记合订本也应写标题、索引、编号,便于查找及将来研究之用。日记资料可按年月分类,读书笔记最好按内容分类。至于剪报,其基本要求与卡片、笔记大致相同。剪报的范围较广,可有意识地长期关注自己认为较有价值的某些报纸杂志,注意资料的连续性、系统性。争论的文章,在同一问题上不同观点的文章都要收集,以便在对比中找出不同点,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

培根认为,有些只须浅尝,哲理使人深刻,不体验就学不到。

应用资料卡片法,还应该注意,如果要收到较好的效果,需要见缝插针,抓紧时间,并且及时复习。做学习卡片还是一种及时复习的好方法。每天晚上最好要做一个一天学习的总结,明确自己什么已经记住了,什么还需要第二轮复习,等等。如果没有时间,也要在脑子里把一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使每道题从头到尾都有一个很连贯的思路,没有记住的一定要记下来,做成资料卡片,以便再次巩固。而以前的总结也要随时翻看,对书本知识或生活认识,其实为以后的总复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还有就是要做学习卡片以便随身携带,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这是许多人都建议采纳的一种学习方法,试着把前一天所记的内容都记在卡片上,第二天在坐车、等车时看看能及时强化记忆。

如果我们能够长时间的严格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积累,相信一定会很有收获的!

▲在生活中学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必须要靠实践去检验。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会验证我们所学的东西,也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为将来能够灵活应用打下基础。

1.与培根一起读书

在国外,教育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培根是英国16世纪~17世纪的著名哲学家。著有《新工具》、《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论古人的智慧》、《论说文集》。他除了在人类哲学史上有巨大影响之外,对于神学、文学、法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曾任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大法官和上议院议长等职。”

2.在生活中体验书籍的高尔基

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的作家。……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与此同时,他还告诫人们读书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1)读书不宜太慢。

培根认为“读书太慢会弛惰”,因此,他希望人们读书应思想敏锐,注意力集中,不要过慢,这样容易生效。

(2)不要装模作样。

培根认为“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

高尔基由于早年生活困顿,四处流浪,总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包括人们认为不宜读的书

培根认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书上怎么说便怎么办,一点也不知变通或灵活运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有三点:

(1)对于不同的书,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法,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他出生于木工家庭,要抱着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来读书。

由于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它们的类别和内容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培根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结构加以适当选择。在他看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最后都归结到一点:回到实践,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使人善辩”。

(3)光读书求学问还不行,还得运用和实践。

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的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的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用实践来检验,做过许多工作,在各地流浪,全凭自学,成为杰出的作家。他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详细记载了他的读书生活。书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对书籍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那他又是如何读书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三点读书方法。

(1)坏书、好书都要读,从阅读中区分好与坏。

他认为读书不能光凭自己的爱好。通过对好书、坏书和各种书籍的广泛阅读,他感到:“正派的书也好,坏的魔道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书是通过比较才能分出好坏的。而且通过好、坏各种书籍的阅读,才能分辨出生活中的好与坏。

卡片要方便查阅,长期保存,就要尽可能按某一种规格来设置,大小由自己规定。太大不便存放,太小又记不了多少东西。人们常用的一般都是64开纸的规格,卡片大小以6cm×9cm,75cm×125cm为常见,主要设置栏目内容有:类别、主要内容、出处、作者、出版日期、所引页数、出版社等,简单一点的则只注明类别、内容、出处。除随感卡,其他卡片都要注明资料来源(书名或论文名、作者、出版社名称、版别或发行年月、页码。如果报刊上的资料,看看哪些是正确和有用的,以便引用时核对。任何卡片,包括随感卡,都要写明类别(内容多时,可再分小类),资料序号等。

(3)不要照搬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