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科玉律(全集)
1694300000009

第9章 成功法则——左右成败的潜规则(4)

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of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在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知识渊博,能言善辩,被人称为“驳不倒的博士”。他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但都影响不大,但他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其含义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一律取消。

他使用这个原理证明了许多结论,包括“通过思辨不能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这使他不受罗马教皇的欢迎。不久,他被教皇作为异教徒关进了监狱,为的是不使他的思想得到传播。在狱中过了四五年,他找到机会逃了出来,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敌——巴伐利亚的王爷。他对王爷说:“你用剑来保卫我,我用笔来保卫你。”正是这次成功的越狱,成就了威廉的威名。他的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由于威廉出生在英格兰萨里郡的奥卡姆镇,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后来被人们称为“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的出发点就是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是最有可能正确的。

简言之,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

很多成功而伟大的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是先使用这把锋利的“奥卡姆剃刀”,把最复杂的事情化为最简单的定论,然后才踏上通往天才的辉煌之道的。

“奥卡姆剃刀”是最公平的刀,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人,谁能有勇气拿起它。经过数百年的岁月之后,奥卡姆剃刀已被历史磨得越来越快,它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真理。

简单是一种适当而必要的生活状态,简单出英雄,简单出实效,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不要总是人为地给它添累赘,简单才是最高境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见复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复杂问题简单化,运用“剃刀”才能提高办事效率。

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什么叫管理?管理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制度标准化。运用“剃刀”剔除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要求做事简而快,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才能更有生机与活力。

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灯泡不是规范的圆形,而是梨形,因此计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计算出来。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学里学过的几何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他看到助手面前的一沓稿纸和工具书,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爱迪生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助手这才恍然大悟:简单就是高效!

这个故事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

每个人都想成功,而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如何让成功变得容易而简单?那就是必须得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有这样一个看似有趣的故事:

临近毕业时,社会经验最为丰富的教授准备给同学们上最后一堂课。他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上山砍柴的时候看到两棵树,一棵很粗,但另一棵很细,你会砍哪一棵呢?”

问题一出,大家都有些失望,太简单了吧?于是有同学懒散地答道:“当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教授狡黠一笑:“如果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细的则是名贵的红松,你们会砍哪棵?”

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了:“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再粗也不值钱!”

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又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看着教授莫测的微笑,我们疑惑起来,也搞不懂教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顺着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就砍杨树吧,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紧接着问:“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多,中间大多空了,这时候你们会砍哪一棵呢?”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测试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许多事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往往只顾着去做那些事,而在各种变数中淡忘了初衷。一个人,只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标,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所迷惑,才不会偏离正轨,东一锤子西一棒头的瞎忙活。才不会做了一大堆事情却毫无收获,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没把事情做好,还把简单的事情越弄越复杂。目标明确方向才能清晰,做事才会成功,成功才能变得如此简单。

卡瑞尔公式

——向最坏处着想,往最好处努力

许多绝路逢生的故事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老人家教导我们:“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勇敢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不言失败,不打退堂鼓。

工程师卡瑞尔提出:忧虑的最大坏处,就是会毁了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在我们忧虑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会难以集中,从而丧失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这就是著名的卡瑞尔公式。它告诫我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向最坏处着想,往最好处努力。

威利·卡瑞尔年轻时曾是纽约水牛钢铁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卡瑞尔到密苏里州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经过一番努力,机器勉强可以使用了,然而,远远没有达到公司保证的质量。他对自己的失败感到十分懊恼,简直无法入睡。后来,他意识到烦恼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不用烦恼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充其量不过是丢掉差事,也可能老板会把整个机器拆掉,使投下的20000块钱泡汤。其次,让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最坏情况。他对自己说,我也许会因此丢掉差事,那我可以另找一份,至于我的老板,他们也知道这是一种新方法的试验,可以把20000块钱算在研究费用上。最后,有了能够接受最坏的情况的思想准备后,就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试着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他做了几次试验,终于发现,如果再多花5000块钱,加装一些设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结果公司不但没有损失20000块钱,反而很快就达到了目标。

当我们对人生最坏的情况有了思想准备之后,才能应付和改善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或者说,当人们冷静地面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之后,反倒有利于用积极的态度,促使最坏的情况向好的方面转化。

从最坏处着想,就能想清所有的不利条件和困难,直接面对,做好充足的准备,遇到再大的挫折都在意料之中,自己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遇乱不惊,想出应对之策;向最好处努力,清楚奋斗方向和目标,激发前进的动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能不至于“范进中举”。

明白了最好和最坏,就可以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分析成功的收益和失败的损失。少做无用功,有所为有所不为。脚踏实地,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既不想路上捡钞票,也不盼天上掉馅饼。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消除忧虑。当不得不面对痛苦的时候,要告诫自己不要逃避,要直面它、解决它,然后最痛苦的时刻总会过去,前方总有美好的东西在等待我们。

一位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她穿着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满是喜悦。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上去很高兴。”“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你很能承担烦恼。”女作家又说。老太太的回答令她吃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了。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一个多么平凡的卖花老人,一颗多么不平凡地看待生活的心。她用一双乐观的眼睛看待生活,生活就将快乐回报给她。每个人的心都像一个水晶球,晶莹闪烁,一旦遭受不测,忠于生命的人,总是将五颜六色折射到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

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如意,倒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困难挫折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如果没有精神准备,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意志消沉,甚至悲观绝望。

当你遭遇到挫折,当你陷入痛苦无法自拔时,不要灰心,不要绝望,无论你此刻已经失去了什么,你仍然拥有着你最宝贵的东西——生命。请试着对着镜子露出微笑,因为当你笑迎生活的时候,生活必定将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你,快乐就会重新出现。时间终究会冲淡一切伤痛,唯有快乐,才会使生命成为永恒。

有个商人因为经营不善而欠下一大笔债务,由于无力偿还,在债权人频频催讨下,精神几近崩溃,他因此萌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

苦闷至极的他,有一天独自来到亲戚的农庄拜访,心里打算在仅有的时间里,享受最后的恬静生活。

当时,正值八月瓜熟时节,田里飘出的阵阵瓜香吸引了他。守着瓜田的老人看见他到来,便热情地摘了几个瓜果,请他品尝。不过,心情仍然低落的他,一点享用的心情也没有,但是又无法拒绝老人家的好意,便礼貌地吃了半个,并随口赞美了几句。

然而,老人家听到赞扬,却非常喜悦,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种植瓜果所付出的心血与辛苦:

“四月播种,五月锄草,六月除虫,七月守护……”

原来,他大半生都与瓜秧相伴,流了不少汗水,也流过许多泪水。在瓜苗出土时,遭遇旱灾,但是为了让瓜苗得以成长,老人家即使每天来回挑水也不觉得辛苦。

又有一年,就在收获前,一场冰雹来袭,打碎了他的丰收梦;还有一年,金黄花朵开得相当茂盛时,一场洪水让这一切都泡汤了……

老人说:“人和老天爷打交道,少不了要吃些苦头或受些气,但是,只要你能低下头,咬紧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因为,最后瓜果收获时仍然全部都是我们的。”

老人指着缠绕树身的藤蔓,对着心事重重的商人说:“你看,这藤蔓虽然活得轻松,但是它却一辈子都无法抬头!只要风一吹,它就弯了,因为它不愿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这番话让商人醒悟了过来,他吃完手中剩下的半个瓜,在瓜棚下的椅子上放了100元钱,以示感激,翌日便踏着坚毅的步履离开了农庄。

五年后,他在城市里重新崛起,并且成为一个现代化企业的老板。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面对挫折。

当挫折站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开始了选择。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与人的选择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挫折,绕道而行,不必为了遇到挫折而难过,也不用去付出什么努力;我们也可以选择正面地迎接挫折,毫无畏惧,虽然我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可是我们却可以收获战胜困难的喜悦与兴奋,也有了今后战胜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