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报告
1694400000041

第41章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3)

年份/数据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煤炭所占比重(%)

石油所占比重(%)

天然气所占比重(%)

水电、核电、风电占比(%)

2001

143199

66.7

22.9

2.6

7.9

2002

151797

66.3

23.4

2.6

7.7

2003

174990

68.4

22.2

2.6

6.8

2004

203227

68.0

22.3

2.6

7.1

2005

224682

69.1

21.0

2.8

7.1

2006

246270

69.4

20.4

3.0

7.2

2007

265583

69.5

19.7

3.5

7.3

2008

285000

68.7

18.7

3.8

8.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保证石油安全

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中,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是出于对石油安全的考虑。据统计,2007年中国生产原油18665.7万吨,同比增长1.6%;2007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2007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达历史高位。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中国原油需求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无疑会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很大压力。

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石油安全关系国家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仍然应该把石油安全放在关键位置。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国内日益尖锐的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冲击。此外,中国对外来石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还会对全球石油安全的地缘政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提高石油安全程度,应该着眼于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制定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

2.降低煤电比重,保护生态环境

在中国电力产业发展中,降低煤电的比重是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2007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连续7年平均增长超过13.2%。然而,中国电力产业结构仍待调整。

中国电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源结构不合理。从电源结构来看,主要是水电开发速度不快,核电和新能源发展缓慢,小火电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2007年,在中国的电力装机中,火电装机5.54亿千瓦,占77.7%;水电装机1.48亿千瓦,占20.4%;核电装机906.8万千瓦,占1.3%;风电及新能源600多万千瓦,仅占0.8%。火电装机比重过大造成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电力用煤需求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电力行业对煤炭供应和铁路运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对节能减排造成巨大压力。二是电源布局不合理。主要是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火电装机过多、过密,造成的环保压力加大。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中国电力产业,必须调整电源生产结构,优化电源布局结构,构建以优化发展煤电为重点,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发展新能源,合理布局东、中、西部电源结构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

3.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来看,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注目。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以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研究最为迅速。中国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大力推进水、风、太阳能、核能等多种发电形式,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并把其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其发展,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石油、煤的过度依赖。可以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之一。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中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61

六、加强国际合作

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与它们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也经历了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承受的压力。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能效、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举措,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我国政府在政策框架的制定和实施当中,应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英国的“碳基金”就是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有效机制。自2001年以来,碳基金已投入1300多万英镑来支持英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应用研究项目。碳基金聘请独立机构进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在运作中以服务为导向,使企业在接受服务中受益,自愿节能降耗,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有效地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推动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和技术转让,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

七、提高公众认识水平,转向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日本政府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6%的减排目标,发起了“1人1天1千克”减排二氧化碳的国民运动,希望国民增强减排意识,改变生活方式,通过垃圾减量、节约用水用电等,以个人、家庭为主体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使节能减排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有鉴于此,我国政府也应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全体公民都认识到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低碳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从小事做起,选择节能电子产品,住宅、办公场所与工厂的建筑都要注意节能功能。英国在最新出台的气候变化战略框架中提出,公众是能源的消费者,也可以成为能源的生产者。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让所有公众了解低碳经济,让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意识及早渗透到社会的主流意识当中,参与的人越多,低碳经济的目标就会越早实现,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越显著。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例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又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电约4.8万千瓦·时,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就可节电约4521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2009年6月,中国开始实施“限塑令”。“限塑”的意义,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认识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是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驶3000~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一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人类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首先要从细微之处做起。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的改进,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节能细节。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但以众多人口的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跟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人类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八、实现低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了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而且目前发达国家仍是碳排放大国。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在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面前,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之选,但发展低碳经济又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相反,我们应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努力实现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首先,要处理好利用外资与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发达国家的一些高能耗、高消耗资源性产品转移到我国来生产,加大了我国的能源、环境和资源负担。为此,我国政府在利用外资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碳排放的成本和危害,不能成为发达国家专业碳排放负担的目的地。

其次,要权衡碳排放交易的利弊。目前,为了防止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盟国家已经启动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决定在未来几年内建立和实施本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并将此作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核心举措。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保护环境和促进世界和谐发展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国政府应抓紧调研国外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控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承担大国责任。但我们也要当心,不能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