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知识全知道
1695200000050

第50章 障碍章——和心理危机面对面(1)

■ 有的人让人感觉精神不正常——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和异常现象,主要反映为一个人在发展和适应上的困难,包括多种适应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经常心情忧郁、情绪不稳、缺乏自制、行为失调,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一个人的心理障碍程度可以根据其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程度越大,其障碍程度也就越深。根据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心理障碍主要分为适应障碍、人格障碍、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等几种类型。

心理障碍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个人在社会适应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①心理成长问题,是指个体整个人格系统健康、正常、发展良好,但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更大目标,达到更高境界;②社会交往问题,是指个人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在某些缺陷,从而导致在与外界接触和交往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麻烦,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但其认识能力还是正常的,意识清晰,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比较迫切的要求;③心理变态问题,是指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变,导致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接触和交流。心理问题往往较为轻微,一般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感觉。而心理障碍往往是指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神经症、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人格变态以及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品行障碍。另外,自杀、酗酒、吸毒等常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行为问题也属于心理障碍之列。

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障碍呢?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物性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并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1.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包括人体疾病、遗传素质、生化改变和药物影响等。

大量科学证据表明,脑病变与神经生理过程失调可引起精神障碍,发生变态行为。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能导致脑代谢障碍,也是心理异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伴随的兴奋、易激惹和恐惧感,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伴发的抑郁等,都是临床事实。

心理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例如,先天愚型为遗传因素所决定;在躁狂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有较多的同类患者;在焦虑症与强迫症患者中,其近亲发病率也较一般居民高;等等。但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只是形成了易患素质(常以某种人格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扣动了社会应激这个“扳机”,心理障碍才会发做出来。

体内生化改变可以引发心理和行为变化。研究显示,情感性障碍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有代谢障碍。另外,碳酸锂能够治疗躁狂、三环类抗抑郁药能够改善抑郁,本身就表明生化变化可导致情绪变化。

2. 心理因素

心理障碍者通常有某种隐蔽的心理冲突或精神创伤,在催眠的状态下可再现痛苦的根源,这说明心理因素是心理障碍的成因之一。这些心理因素包括:各种消极的动机冲突造成的心理矛盾;持久、过度的紧张状态,造成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私、自卑、消沉、任性、固执、孤独、抑郁等造成整个性格类型的病态;等等。

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生态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社会迅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欲求不断增加,人际关系日益广泛和复杂,对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发达、工业发展、人口密集的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快、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塞、竞争激烈、住房困难、人际关系矛盾增多……这一切均容易使人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与宗教、社会文化也有关系。比如,阿拉伯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心理障碍者,其心理障碍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心理障碍者的障碍内容和形式也不一样;等等。

另外,心理障碍与性别也有关系。如女性的更年期心理障碍较男性为多,这是既有生理改变又有社会因素影响之故。

■ 有的孩子很大了还吸拇指——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具有易感个性,而出现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适应性障碍影响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适应性障碍患者,一般成人以情绪障碍多见,而青少年则以品行障碍多见。在儿童中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拇指等形式。症状通常出现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月之内。病人一般有个性缺陷,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多在半年以内。

适应性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情绪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及呼吸不畅等。

(2)品行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如逃学、斗殴、说谎、酗酒、吸毒、滥用药物、离家出走、破坏公物及过早发生性行为等。

(3)躯体不适: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而临床检查又往往发现不了什么躯体疾病。

(4)学习、工作能力:学习、工作能力下降,以至出现困难。

(5)社会退缩: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没有抑郁或焦虑情绪。

适应性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疗法、精神疏泄疗法等,必要时可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2)药物治疗:对抑郁、焦虑明显者可酌情使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有明显暴力行为者也可使用氟哌啶醇。

■ 有些人的人格与普通人差异很大——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轨道。

人格障碍者是在先天缺陷的基础上,加之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促使人格偏向发展,自童年起就开始逐步形成。患者不存在智力障碍,但持久而特殊的行为模式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缺乏道德责任感,情绪活动为爆发性行为,呈冲动性,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同情心和羞耻感;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情感冷漠、自视过高;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多表现为自我克制、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谨小慎微;等等。

■ 觉得所有人都会害他——偏执型人格障碍

刘某,男,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相当好,还担任班长。平常,他虽然常与人交往,也很喜欢与同学交谈,但总觉得别人嫉妒他的才能,总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他。虽然同学们都否定嫉妒,但他觉得他们是在为自己辩解。那时候他还爱顶撞班主任,觉得他的想法经常是错误的。他一向我行我素,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他觉得自己具有比他们更强的能力和智慧。结果不理想的时候,他就认为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不是他的能力存在问题。他认为自己属于人见人恨的那种人。后来他就懒得与他们交往了,更乐于独处,但对别人的怀疑却丝毫没有减少。

他对任何人,包括班里任何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从心里怀疑。他觉得: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其信任加害自己。最近他被班主任撤了班长一职。他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断定有人搞鬼,觉得这样对他实在是很不公平。于是他写信给校长,阐述所蒙受的耻辱,决心把班主任搞下去。女朋友说他有病,他却认为是她变心了。而且他一直都觉得,女朋友对班主任的眼神很有问题。

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型人格,《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1) 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 将周围的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3) 易产生病态嫉妒。

(4) 过分自负,若遇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 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6) 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合理的“权力”或利益。

(7) 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通过说理或事实改变其想法。

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据调查,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以男性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偏执型人格障碍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想彻底矫治好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任何形式的疗法都是收效甚微的。因为患者一般都否认自己有人格障碍,认为医生在胡说、想害他,而不肯好好配合医生,使得医生无法介入治疗。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越早越好,患病初期的调节是很关键的。调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1. 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患者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父母、教师对青少年患者不要轻易地责备、侮辱、彼此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患者也要尽量克制自己。

2. 学会自我暗示调节法,逐渐消除异常人格特征

最好每天默念一次类似“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人际交往。一定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谦和,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去理解、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千万不要高傲自大,不要整天去怀疑有人在搞鬼,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之类的话语。最好能在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寝前默念。坚持一段时间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许多异常人格特征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善。

3. 学会用自我分析法

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观念,逐步消除异常人格特征。例如,每当出现对他人怀疑或有敌意的想法时,就要自我分析一下是不是卷入了“信任危机”或“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通过自我分析,可以阻止患者的偏执行为。有时患者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偏执行为,事后应抓紧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防止再犯。

若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应及时求助于医生,辅以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有一定疗效,但必须听从医生的嘱咐。最好同时结合上述心理调节方法。

■ 诺贝尔奖得主差点杀死自己的孩子——分裂型人格障碍

著名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尽管在科研事业上出类拔萃,然而他却是一个人格障碍患者。他性格孤僻内向,成天关在小房间里研究东西,几乎谈不上有社会和人际交往。他为人沉默寡言、兴趣索然、生活随便,给人一种“古怪”的印象。40岁左右才在家人催促下结了婚。后来逐渐发展到产生幻觉的地步,竟差点亲手断送了自己孩子的性命。他所表现出的这些人格特征,心理学上称之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专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1) 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 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 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而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的。

(4) 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 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 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 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很难适应人员众多的场合和需要交际的工作,比较适合人少的工作,如图书馆书库、山地农场林场等。分裂型人格障碍很容易让人和“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一般认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终日不断被父母责骂、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他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的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社交训练法,有助于纠正不合群性

首先,要提高认知能力,明白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

其次,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自我评分、每天小结、每周总结。以奖励表扬为主,对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鼓励其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切忌批评责备,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对自己丧失信心。训练内容从简到繁,从易到难。

2. 兴趣培养法

培养兴趣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首先,提高认知。能够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

其次,多参加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的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最后,多参加兴趣活动小组,如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小组,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

■ 貌美如仙也被男友甩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小怡从小就备受溺爱,父母和两个比她大很多的哥哥都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她聪明伶俐又漂亮出众,无论在哪里都是人们注意的焦点。大学时她是校花,追捧者众多,可在宿舍里她却是最让人讨厌的人,因为她总是不打扫卫生、不叠被子、半夜大声打电话……还经常叫别人给她打饭,却不知道说谢谢。后来找了个男朋友,对她也是百依百顺,她动不动就耍脾气。后来,男朋友和她提出分手,说:“你这个‘刁蛮公主’,我可伺候不了你一辈子。”她实在是想不通,自己这个“仙女”竟然被人甩了?继而非常愤怒,决心狠狠地报复他。

上例中的小怡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一般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如下特征表现。

(1) 缺乏同情心。

(2) 有很强的嫉妒心。

(3) 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4) 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所没有的特权。

(5) 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