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就是命脉大全集
1695700000024

第24章 人脉是火,做事应先做人(4)

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在论述做人的基本原则时,都会特别强调“同理心”这个词。有人甚至说:“没有同理心,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领导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呢?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学者们通常是这样来定义和描述的: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实,同理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无论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只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或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解了。

同理心本身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2 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同理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这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帮别人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就是同理心的直接解释。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获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获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你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黄跃是一位留学生,曾经在美国的一家快餐店打工。有一天,他错把一小包糖当做咖啡伴侣给了一个女顾客。女顾客非常恼火,因为她正在减肥,必须禁食食糖和一切甜点心。她大声嚷嚷,简直把那包糖当成了毒药,“哼,你竟然给我糖!难道你还嫌我不够胖吗?”当时黄跃完全不知道减肥对美国人有多么重要,他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黑人女经理闻声而来,她在黄跃耳边轻轻地说:“如果我是你,马上道歉,把她要的快给她,并且把钱退还给她。”黄跃照着经理的话做了,再三道歉,那女顾客哼哼了几下就不出声了。这件事是快餐店的一次小事故,黄跃等着经理来批评或辞退自己。可是,经理只是过来对黄跃说:“如果我是你,下班后我大概会把这些东西认认真真熟悉一下,以后就不会拿错了。”

不知为什么,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令黄跃感动不已。后来,他无论在学校上课,还是在其他地方打工,才发现是老师也好、老板也好,明明是对你提出不同意见,明明是批评你,他们很少有人会直截了当地说“你怎么做成这样?你以后不能这么干!”而是常常委婉地说:“如果我是你,我大概会这样做……”这句话使人不感到难堪,不感到沮丧,反而让你感到有那么点温暖,那么点鼓励。

仔细分析,这些人说的话只是多了那么几个字,“如果我是你……”就一下子站到了对方的立场。大家一平等,情绪自然不会对立,沟通更容易进行。

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于体察他人的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信任。

没有同理心就没有信任

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

鲍勃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矶。当飞机飞行在3百尺高的地方时,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鲍勃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

在紧急降落之后,鲍勃第一个工作是检查飞机用油。不出所料,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螺旋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

回到机场,鲍勃求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一见到鲍勃眼泪便沿着面颊流下。他不但毁了一架昂贵的飞机,甚至差点造成三人死亡。你可以想像鲍勃当时的愤怒。这位自负、严格的飞行员,显然要对不慎的修护工作大发雷霆,痛责一番。但是,鲍勃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人,只是伸出手臂,围住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护我的F—16飞机。”

同理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

理解同理心的含义后,你将会懂得,为什么你不能怨恨嫉妒其他人;你也将懂得,为什么你不能报复那些伤害你的人;你也将彻悟“以德报怨”这句格言真实所指。

理解同理心的含义后,你将不会怀疑,你正不断地为你所犯的每一个错误而惩罚你自己,同时也为你的每一次正确的行为在奖励你自己。

不理解同理心含义的人,可能会反驳说,将心比心是行不通的,因为人们一贯主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报还一报”的报复法则。只要他们能进一步研究自己所提出的原因,他们将会明白,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这项法则消极的一面,这项法则其实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换一句话说,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牙齿被人拔掉,眼珠被人剜去,那么,你必须约束自己不要去拔掉别人的牙齿,约束自己不要去剜掉别人的眼睛,这样,你才能保证自己不会遭此一劫。再进一步,对别人采取一项友好的行为,或是提供有益的服务,那么,经由这相同报复法则的运用,别人也将对你提供类似的友好服务,培养好的人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可以非常顺利了。

把自己放到社会中,将心比心

我不愿别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加到别人的身上。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有时,我们发现,那些经历过贫贱、困难、挫折、痛苦的人,因为自己对这些东西有体会,所以为别人着想还容易一点。一帆风顺的人、条件优越的人、有名望有地位、才高力大的人,办起事来碰钉子时少,走起路来抬轿子的多,自己达到目的很容易,为别人着想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权力的人,在运用这点权力时,为别人着想都不太容易做到。坐办公室的人,想不到前来办事的人的困难;超市站柜台的人,不愿体会购物者的心情;医院做医生的人,总忘记体贴病人……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不过前者更普遍些罢了。

邻街有两家餐馆的汤做得都很好,但是第一家的生意冷冷清清,第二家的生意则红红火火。有一个客人想看看这其中的奥妙。他首先来到第一家餐馆,要了一份他感兴趣的汤。入座不久,服务生将一大盆汤放在他面前。他一愣,问道:“我怎么能喝得了这么一大盆的汤?”服务生理直气壮地回答:“你只说要一碗,没说要一小碗呀!”客人无奈,喝汤的心情也没有了,匆匆喝了几口,便按一大盆汤的价格付了钱后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这位客人又去另外一家餐馆喝汤。他要了一份自己感兴趣的汤,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上来一小碗汤,并说:“如果不够,可再来一碗。”他只喝了一小碗,当然只付了一小碗汤的钱。

这位客人终于弄清楚了这两家餐馆生意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后来,只要想喝汤,他就去第二家餐馆。

只有切实为顾客着想,而不是想方设法算计顾客的商家,才能长久地赚钱,因为最聪明的永远是顾客,算计顾客的商家永远是愚蠢的商家。

有人说,替别人着想“也是一切道德,特别是公共道德的基础,如果人们心中都只有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那也就不会有公共道德”。这一点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所普遍适用的,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普遍遵行的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生活愈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愈密切,对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们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会影响,想到社会和他人。在现代世界已经愈来愈成为地球村的情况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这一点上看,将心比心的做人准则在生活中也就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对你

就像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的表情和态度上看得清清楚楚。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反射”原理逐步积累而成的。

有位同学曾经问著名的李开复博士:“为什么我不受欢迎,同学看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对我笑呢?”李博士反问他:“你跟他们打招呼吗?对他们笑吗?”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想要得到他人的友善,不妨先对他们表达自己的友善。

又有同学问李博士:“为什么我总是认为同学对我不怀好意,想和我竞争?”李博士同样反问他:“你对他们的态度又如何呢?你想和他们竞争吗?”

想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敌意,不妨先消除自己对他们的敌意。所以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让别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也将自己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爱人,希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想要别人善待你,就要先善待别人——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耶稣说:“爱他人就像爱自己。”又说:“你想要人们怎样对待你,你也就要怎样对待人。”可见东方、西方圣人关于这一点的见解都是相同的。

一部《圣经》,就是教育人们,爱他人要像爱自己,教导人们宽恕他人如同宽恕自己。有这种伟大的精神,就始终能四海归心。“想要树立自己先要树立他人,想要显达自己先要显达他人。”圣人的功夫,就是善于以自己所想而推及他人。

尸子说:“讨厌他人,本来是讨厌自己;想责求他人,就应该责求自己。”好人之所好,进而跟随他的好;恶人之所恶,进而除去他的恶;想人之所想,进而成就他的想,这是千古以来处世的无上妙理。

要理解别人,不要逼迫别人

理解别人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做人品德,婴儿很少注意到别人是否舒适和便利,他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但是,他在成长时,终会逐渐认识到还有别的人活着,自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顾及到他们的存在,将心比心,替别人想一想。

一般人都有自私的特点,我们每个人只有通过成长,才能逐渐减少自私。当我们长大到足以了解自私是一种不良品行时,如果我们只顾及个人利益,就会感到一阵内疚的刺痛。这是好的,因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或当我们能在使自己愉快和使别人愉快之间进行选择时,内疚能使我们思考两次。

有一位牧师和一个屠夫的交情很不错,他们有空就一起聊天钓鱼。屠夫是个酒鬼,但牧师在他面前从不谈饮酒方面的事。亲友们多次规劝屠夫戒酒,有的说:“再这样下去,会喝烂你的心肺!”还有的说:“嗜酒如命,定会自毙!”然而无论怎样劝说都没有用。于是便请牧师帮忙,可是牧师不肯,他只是和屠夫继续往来。

有一天,屠夫到牧师那里去,流着泪说:“我儿子刚才对我说,他有两样东西不喜欢——一是落水狗,二是酒鬼,因为都有一身的臭味。你肯帮助烂酒鬼吗?”

牧师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于是牧师请一位医生共同协助。“15年来他再也滴酒不沾。”牧师说,“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要别人帮助而来求助于我?’他说:‘因为只有你从来没有逼过我。’”

将心比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做人有一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的自觉。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从而对对方的利害得失与困难有较为深切的了解,由此再作出自己的决策,使自己的决策不仅有利于自己,也使对方容易接受,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决策在实际运作中损害到对方利益。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牧师不轻易地规劝屠夫戒酒了。

记住,别人也许全错了,但他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责备他,那样做太愚蠢了。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个隐藏着的原因,那你就拥有了解释他行为或者个性的钥匙。试试看,真诚地使自己置身于别人的处境里。如果你总能对自己说:“我要是处在他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反应?”那你就能节约不少时间,免去许多苦恼。因为“若对原因感兴趣,我们就不大会讨厌结果”。而除此以外,你还将大大提高做人的技巧。

【第五节 宽恕伤害你的人】

人际交往中难免受到伤害,这时,我们最容易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仇恨,一种是宽恕。仇恨的情绪,使人一再地浸泡在痛苦的深渊里。如果仇恨的情绪持续地留在心里,可能会使生活逐渐失去秩序,行为越来越极端,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而宽恕就不同了。宽恕必须随被伤害的事实,经过从“怨怒伤痛”到“我认了”这样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

有 容 乃 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的话。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把它看成自己发展人脉的技巧之一。陈女士尽管人生经历坎坷不平,但她靠着坚强的性格和超人的才智,集作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于一身,被评为全美国7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她对“有容乃大”的自我注释是:不管什么是非都去计较的话,你一辈子就没有办法生活了。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许多事情,尤其是小事情,如果看开一些,自己的心胸就宽大。

宽容,不仅是一种社交的艺术,更是一种做人的度量和人格的伟大。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可见,以肚量襟怀比喻人的宽容,歌颂人的气度,中外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