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大全集
1695800000024

第24章 语言典故常识(4)

汉代著名大将韩信,因少时家境贫寒而常到城下钓鱼以解决生计问题,幸而在他垂钓的地方,有很多被称作“漂母”的老婆婆天天在那里清洗棉絮或衣布。其中有一个漂母,非常同情韩信的遭遇,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打心里感激这位善良的漂母,立志将来一定要回报。可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的报答。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对漂母投千金作为回报。这句成语后多用以称誉不忘旧恩而行厚报的美德。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珠联璧合”这一成语本义是指?

A.一种美玉 B.一种天象

C.一种建筑

答案:

B

聚沙成塔:

本指日月、五星同时出现于天的一方,后用来比喻出众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汇集一处,完满无缺。

典出《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美玉。

“三令五申”的故事中,孙子训练了多少名宫中美女?

A.一百名 B.一百八十名

C.二百二十名

答案:

B

聚沙成塔:

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携著作《孙子兵法》去见吴王。吴王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命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待队伍站好后,孙武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齐说:“知道。”孙武接着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孙武下令搬出刑具,严肃地讲明纪律后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次。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坚持将两个队长斩了,随后命两位排头的宫姬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不敢儿戏了。

后来,人们把孙武训练女兵的做法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的意思。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此典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少见多怪”的典故中讲述的是某人看见什么动物而引出的笑话?

A.象 B.骆驼 C.驴

答案:

B。

聚沙成塔:

从前,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骆驼,有一天他偶然看见一头牲口,背上长着好大两个肉疙瘩,觉得非常奇怪,不禁大声叫道:“啊哟,大家都来看哪!瞧这匹马,它的背肿得多高呀!”所以东汉的牟融在他的《牟子》一书中说: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见识少的人,遇事便以为奇怪,即少见多怪。

“运筹帷幄”中的“筹”原是指古代的?

A.量具 B.兵器

C.计算用具

答案:

C。

聚沙成塔:

1)筹为古代算具,一般用竹、木削制成一根根小圆棍。一副算筹共271根。成语“运筹帷幄”中的“筹”就是用算筹来筹算和筹划,不再专指古代算具中的一根根小圆棍了。

2)典出《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筹:筹谋策划;帷幄:军中帐幕。

“青梅煮酒”这个成语是讲述谁与谁之间的故事?

A.张生和崔莺莺

B.梁山伯和祝英台

C.刘备与曹操

答案:

C。

聚沙成塔:

曹操与刘备在园子里喝酒,恰逢园子里有几株青梅,曹操便与刘备讲述他望梅止渴的故事,继而谈论天下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他和刘备,吓得刘备拿不住筷子。

“逃之夭夭”最早是形容什么的?

A.桃花 B.兔子 C.人

答案:

A。

聚沙成塔:

1)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

2)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逃”通“桃”。

“不毛之地”的“不毛”是指?

A.不生长杂草 B.不生长树木

C.不生长五谷

答案:

C。

聚沙成塔:

1)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也作“不食之地”。

2)典出《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锡:赐,引申为与;不毛:指不能耕种,不长庄稼。

“扑朔迷离”讲的是哪位古代女英雄的故事?

A.杨排风 B.穆桂英

C.花木兰

答案:

C。

聚沙成塔:

1)木兰代父从军,战争结束后,伙伴们才发现木兰是女的,木兰笑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扑朔:提兔耳悬空,雄兔四脚搔爬。迷离:提兔耳悬空,雌兔两眼眯起。

2)典出北朝无名氏《木兰诗》。

将“千钧一发”中的“钧”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一钧是指?

A.0.5公斤 B.5公斤

C.10公斤 D.15公斤

答案:

D。

聚沙成塔:

1)“钧”若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一钧指十五公斤。用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2)典出《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余音绕梁”最初是指什么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A.歌声 B.琴声

C.哭声 D.笑声

E.笛声

答案:

A。

聚沙成塔:

1)余音绕梁是指韩娥过雍门时,因无盘缠而卖唱,歌声的余音绕梁三日,经久不断。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典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打油诗”的“打油”是指?

A打油的人 B.人的名字

答案:

B。

聚沙成塔:

打油诗是诗歌一种。根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有胡钉饺、张打油二人皆能为诗。”因传说此诗体为唐代张打油所创而得名。另张打油有《雪诗》一首,此类诗词句者为俚语,通俗易懂,且多诙谐。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哪里?

答案:

《左传》。

聚沙成塔:

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齐国害怕晋国强大对自己造成威胁,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援郑。一日,一部下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全部消灭我军。”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其部将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由此可晓得:所谓“三不知”是指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而言的。

“三寸不烂之舌”最早说的是谁?

答案:

毛遂。

聚沙成塔:

古人用“三寸不烂之舌”比喻能言善辩的口才。这个说法和历史上的毛遂有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具体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最后还缺一个人。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迫于无奈,平原君勉强同意他一起去。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秦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就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关于谁的典故?

答案:

关羽。

聚沙成塔: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主人公是谁?

A.项羽 B.刘备

C.诸葛亮 D.曹操

答案:

A。

聚沙成塔:

“无颜见江东父老”,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3年,项羽与韩信进行决战,结果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陷入了汉军的重重包围。率领八百多名壮士组成的骑兵队,趁着夜色突出重围,向南奔去,汉军将领灌婴立即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的骑兵与赶来的汉兵展开了血战。最后,项羽和骑兵们跑到了乌江边,乌江的亭长劝项羽到江东称王。项羽听后笑了一笑说:“当初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我怎么能一个人回去呢?就算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说完,项羽一人消灭了数百名汉军,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俗语“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是这么来的。

“闻鸡起舞”的故事与谁有关?

答案:

祖逖、刘琨。

聚沙成塔:

“闻鸡起舞”,这是东晋著名爱国将领祖逖与刘琨自勉奋发的故事。祖逖与刘琨两人意气相投,对于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抱着共同的看法,也怀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两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到深夜。有一天,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意思是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想,这是在催促咱们起床练剑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请君入瓮”是关于谁的故事?

答案:

周兴、来俊臣。

聚沙成塔:

周兴、来俊臣是武则天任用的酷吏中两个最为狠毒的人,他们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在此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的是谁的故事?

答案:

唐玄宗、杨玉环。

聚沙成塔:

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本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杨玉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杨贵妃生于蜀地,喜欢吃荔枝。那时交通不便,唐国都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荔枝产在广东,从广东到长安几千里,且荔枝不易保存。为保其新鲜,唐玄宗就下令用快马急运各地驿站,快速转运,还命人整修了从四川涪陵到长安的道路,快马传递荔枝到长安。于是每年“飞骑驰进,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耽误了政令和军情的传播。杜牧的《过华清宫》写到: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55年11月,安禄山造反,玄宗仓皇逃入四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

“操刀伤锦”的典故出自哪里?

答案: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聚沙成塔:

操刀伤锦,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操刀伤锦,意为用刀切割那些带有美丽花纹的丝织品,难免使其遭到损坏。后来用作形容才力薄弱,难以担当重任。

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主要説的是谁?

答案:

刘备。

聚沙成塔: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