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大全集
1695800000042

第42章 天文气象知识(2)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国家、州域是有联系的。《史记·天官书》中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列国、州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二十八宿分配给地上的各国或各州域,认为某星是某国或某地的,使之相互对应,这就是分野。在天空某个星宿的区域中,有什么变化或异常时,便认为它所属的那个分野的州域会发生什么灾害。

古时的占星术被称为什么?

答案:

亦称“星占学”。

聚沙成塔:

占星术是以观察星辰运行预言人事祸福的一种巫术,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对某些天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归于天帝,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如把日蚀看成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左传·阳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于不举(不杀牲盛馔),伐鼓于社。”《礼记·昏义》:“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彗星出现,有的认为是兵灾的凶象。岁星运行到某星宿,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五谷昌盛。荧惑运行到某星宿,地上的国家要发生灾祸。占星家还认为某星主水旱,某星主饥馑,某星主疾疫,某星主盗贼等,注意它们的隐现出没和光色变化而加以占验。这些都是迷信的。

什么是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

A.阴历 B.阳历 C.黄历

答案:

C。

聚沙成塔:

黄历是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它是清代朝廷颁布的一种历法,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农历。因为是用黄纸印的,所以叫黄历;又因为是皇帝颁布的,所以又称作皇历。

这些历书,除记载农时节气外,还有迷信的“宜忌”。如某日宜祭祀,某日忌出行,某日喜神在何方等。

古书排列的“四季”顺序是?

A.春夏秋冬 B.春秋冬夏

C.夏冬春秋 D.春秋夏冬

答案:

B。

聚沙成塔:

古时的“四季”也叫“四时”,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来又按夏历把十二个月分为: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

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在我国古代什么时候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答案:

西汉时期。

聚沙成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开始的时候是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到西汉时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暑;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古代哪种纪年法?

A.年号干支兼 B.干支纪年法

C.年号纪年法

D.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

D。

聚沙成塔:

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在我国古代什么时期便产生了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的制度?

答案:

西周。

聚沙成塔:

在西周时,便产生了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的制度。太阳的视运动,一昼夜正好走完十二个方位。人们于是便把太阳走完一个方位定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今天的2个小时。到了唐宋,人们又将十二个时辰中的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便成了24小时制。小时,是小时辰之意,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小于时辰,这就是今天小时名称的由来。十二时辰的划分具体是:晚上11-1点为子时,凌晨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午后1点为午时,午后1-3点为未时,午后3-5点为申时,午后5-7点为酉时,晚上7-9时为戌时,晚上9-11点为亥时。

“一刹那”是多久?

答案:

“一刹那”一般认为是“瞬间”,现多用于表示最短暂的时间。

聚沙成塔:

“一刹那”源于古代印度,刹那是佛教名词,梵文Ksana的音译,根据古代《憎只律》的解释: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罗预,二十罗预为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以此与现代时间对比,一刹那只有0.018秒、一瞬是0.36秒、一弹指是7.2秒、一罗预是114秒、须臾是48分钟。

“上古”指的是什么时代?

答案:

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

聚沙成塔:

1)上古:文称“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2)中古:次于上古的时代,但说法不一。《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间。《韩非子》:“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中古”指传说中的虞夏时期。《三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中古”指秦代。现在一般称汉以后、宋以前为中古。

3)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说法不一。《汉书》:“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礼》:“伏羲上古、神农中古、五帝下古。”

我国古代的五更制度,每多长时间打一次更?

A.半个时辰 B.一个时辰

C.一个半时辰

答案:

B。

聚沙成塔:

周代将昼夜分为十二时段,即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中日(午),日昳(未),晡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

在十二个时段里,夜间分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五段,后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五更制度。

古时,由于平民百姓家没有精确的刻漏,便依靠打更计时。打更人根据官府所制的刻漏观察时间,每一个时辰打一次更,一共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一般地说是将一夜五等分,每更大约2个小时。三更大约在夜里12时左右,正当半夜,故称“半夜三更”。具体为:一更,是在黄昏,大约是现在的19-21点;二更,人定时,21-23点;三更,夜半时,23-1点;四更,鸡鸣时,1-3点;五更,平旦时,3-5点。

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的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

1911年辛亥革命后。

聚沙成塔:

春节,也就是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在古代,春节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也称作“元旦”,或叫“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

答案:

“上元节”或“灯节”。

聚沙成塔:

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要亲人团聚,共同欢庆,因而这一天夜晚叫做“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或“灯节”。

“元宵节”顾名思义与吃“元宵”有关。在古代,夜叉叫宵。在元宵之夜,人们除了吃“元宵”,还要燃灯和观灯。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

祭祀社神的日子是?

答案:

社日。

聚沙成塔:

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社,主管土地的神。《说文解字》上说:“社,地主也,从示土。”是主管土地的,春秋传上说共工之子句龙是社神。古时从天子到百姓都得封土立社,以祈福护佑。所以有大社、王社、国社、侯社、置社、民社等区别。社日又有春社、秋社之分。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日(大约在春分后),立秋后第五戊日为秋社日。春社之时,祈神福佑谷物丰收,秋社时收成已定,是收割季节,祭社神是表示感谢神佑之意。社日祭典是颇为隆盛的。杜甫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写道,“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中说:“桑领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当时在社日人们都要相聚饮酒的。社日的习俗现在已基本消失了。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哪本书?

答案:

《淮南子·天文训》。

聚沙成塔: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斗指乙”为天文现象。)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准确时间原为当天的17时18分)。因而,清明节并不固定在四月五日这一天,据历书记载,一般不超出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清明之所以成为节日,与寒食节有密切关系。

当到清明节这天前后,晋国百姓家门上挂柳枝,人们带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扫墓。后来这种风俗为各地人民所接受。宋时规定从“寒食”至“清明”祭扫坟墓三日。

我国民间的上巳节是哪天?

A.三月三日 B.三月五日

C.三月六日 D.三月八日

答案:

A。

聚沙成塔:

上巳节是三月三日,古人在这一天游春,就是郊游,一般是到水滨进行流杯曲水之饮,十分热闹。

这个风俗的起因尚不清楚。最早在春秋时郑国百姓就有这个风俗。那时是在三月上巳这一天(不一定是三月初三),人们都到潦、洧这两条河边去,手持兰花,祓除不祥。以后就逐渐定为三月三日了。据《续齐谐记》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时,曾问及臣下这个习俗的来历,挚虞和束皙作了不同的回答,结果挚虞因回答不称武帝心意而遭贬斥降职,而束皙的回答因符合武帝的心意,而得到了五十斤黄金的赏赐。可见晋代对此风俗便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端午节是哪天?

A.五月初六 B.五月初五

C.五月初八

答案:

B。

聚沙成塔: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或重午节。